■ 型號:USB20C,USB20D |
關鍵詞:USB2.0、USB接口、USB總線、USB協議、USB標準、數據采集、USB從設備、USB驅動、USB開發 |
■ 簡介 |
對于大多數工程師來說,開發USB2.0 接口產品主要障礙在于:要面對復雜的USB2.0協議、自己編寫USB設備的驅動程序、熟悉單片機的編程。這不僅要求有相當的VC編程經驗、還能夠編寫USB接口的硬件(固件)程序。所以大多數人放棄了自己開發USB產品。為了將復雜的問題簡單化,西安達泰電子特別設計了USB2.0協議轉換模塊。這個模塊可以被看作是一個USB2.0協議的轉換器,將電腦的USB2.0接口轉換為一個透明的并行總線,就象單片機總線一樣。從而幾天之內就可以完成USB2.0產品的設計。 |
 |
■ 特 征 |
■ 應 用 |
◎SMT工藝、小體積嵌入式模塊 ◎提供16位或8位數據總線 ◎高速USB2.0接口讀寫速度大于25MB/Sec ◎提供所有Windows版本驅動程序 ◎提供各種高級語言編程源代碼 ◎提供大量單片機控制實例源代碼 ◎提供FPGA控制VHDL編程代碼 ◎模塊尺寸:35×55×10mm
|
◎便攜式USB接口數據采集系統 ◎USB邏輯分析儀、USB數字示波器 ◎USB接口工業控制產品 ◎USB2.0高速圖像傳輸 |
■ 訂貨信息 |
產品型號 |
訂貨號 |
USB20D |
DT_USB20D |
USB20C |
DT_USB20C | |
 |
■ USB20C與USB20D的區別 |
USB20C模塊是2003年推出的產品,USB20D模塊是2006年推出的產品。USB20D模塊是在USB20C的基礎上,從硬件和軟件功能方面進行了改進。USB20D是USB20C的升級產品。二者的功能特點比較如下:
序號 |
USB20D模塊 |
USB20C模塊 |
|
硬件方面: |
1 |
DMA方式時數據總線可選擇16位 |
DMA方式時數據總線只能是8位 |
2 |
高8位數據線與地址線和控制線復用 |
數據總線沒有復用 |
3 |
屏蔽了I2C總線輸出 |
開放I2C總線輸出 |
4 |
模塊尺寸封裝沒變,與USB20C兼容 |
尺寸與USB20D兼容 |
|
軟件方面: |
1 |
可以在同一應用程序中控制多個USB20D模塊 |
在同一應用程序中只能控制一個USB20D模塊 |
2 |
可選16位數據總線進行DMA傳輸 |
只能8位數據總線DMA傳輸 |
3 |
提供了FIFO狀態查詢函數 |
沒有FIFO狀態查詢函數 |
|
系統方面: |
1 |
DMA讀寫速度大于25Mbyte/Sec,與電腦速度有關,目前雙核計算機測試速度大于30Mbyte/Sec。 |
DMA讀寫速度大于20Mbyte/Sec |
2 |
驅動程序兼容所有Windows系統 |
對于有些XP版本驅動可能沖突 | |
■ 如何使用USB20D快速開發產品? |
選擇USB20D模塊開發USB2.0接口的從設備是最為快捷簡單的途徑,對于具有一定單片機或FPGA開發經驗的設計人員來說,不到一周時間就可以調通USB接口的數據傳輸單元。參考隨該產品提供的大量實例代碼,并與西安達泰公司技術支持進行溝通開發周期會大大縮短。下面以開發USB2.0接口的數據采集板為例說明過程: ◎ 首先根據采樣率確定主控芯片:如果A/D采樣率小于200KHz,那么采用單片機就可以了;如果如果A/D采樣率大于200KHz,建議采用CPLD 、FPGA、ARM、DSP等作為主控芯片。 ◎設計硬件電路:把 USB20D模塊作為系統硬件的一個單元,主要負責數據的傳輸。如果希望進行高速連續的數據傳輸,那么建議在系統中設計比較大的緩存單元(FIFO、SRAM或雙口RAM等)。 ◎編寫程序:程序分硬件程序和上位機程序兩個部分。硬件程序主要協調A/D轉換器、存儲器和USB接口的控制。對于USB20D模塊來說編程就是非常簡單的事,只要搞清楚DMA的時序就可以了。上位機軟件程序一般用高級語言編寫,例如VC、VB、Delphi,Labview也可以,無論采用那種語言,都是調用USB20D附帶的Windows API函數(以USB20D.DLL形式提供)。對于PCI或ISA總線編程熟悉的話,原理都是一樣的。 |
■ USB20D模塊的DMA模式解釋 |
DMA模式是USB20D模塊的最大優點,USB2.0接口的高速數據傳輸就是通過DMA方式體現的,我們知道USB2.0的接口最大速率為480Mbit/sec,理論字節速度為48Mbyte/Sec。通過用目前雙核電腦測試,USB20D模塊的DMA有效傳輸速度可以達到35Mbyte/Sec。有效速度是不包括協議包的數據的,所以比理論速度慢一些,實際上接口速度仍是480Mbit/sec。
 |
■ 同步DMA寫數據FIFO模型及時序圖 |

|
■ 同步DMA讀數據FIFO模型及時序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