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21-05-25 16:32 來源:中國工業網
作為長三角地區集成電路產業重點聚集區,江蘇省一馬當先,不僅在集成電路、芯片領域領先全國,機器人的應用也身先士卒,經過近年的發展已開始嶄露頭角。
早在幾年前,江蘇就為機器人產業制定了行動計劃。計劃中指出,到2020年底,基本構建起產業特色鮮明、企業集聚發展、配套鏈條完善、公共服務齊全的機器人產業體系,全省機器人產業產值將達1000億元。同時據長三角機器人與智能制造合作組織對外發布的《長三角區域機器人產業鏈地圖》顯示,目前,江蘇已形成蘇州、南京、常州三大機器人產業集群。為更好地了解江蘇機器人產業發展情況,由中國電子學會發起的“機器人萬里行”活動日前走進江蘇省南京市和常州市。
產業集群顯優勢
江蘇作為制造大省,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與日俱增。近年來,江蘇機器人產業從核心零部件產能提升、高精尖國家重點項目,到機器人產業整合驅動發展,再到機器人產業園建設;在機器人產業及政策扶持方面,都有多個領域的突破。
“當前,南京機器人產業發展勢頭良好,全市涉及機器人研發和生產的企業近百家,2020年產業規模近100億元,工業機器人年產量突破一萬臺套,同比增長20%。”南京市工業和信息化局裝備工業處副處長于蘇娟介紹,近年來,南京先后制定出臺《南京市智能制造名城建設實施方案》《南京市數字經濟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力發展5G、人工智能等新基建,壯大數字經濟等新產業,為機器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同時,為鼓勵企業技術改造、機器人應用和智能化升級,近兩年南京實施工業企業技術裝備普惠獎補項目,于蘇娟表示,截至目前,已累計支持千余家企業,補助規模超10億元,帶動工業企業加大技術裝備投入近百億元,有力促進機器人產品的推廣應用。
作為“蘇南模式”發源地之一的江蘇常州武進區,近年來,以龍頭企業為引領,以重大項目為支撐,打造機器人產業“主動脈”。據常州武進區人民政府副區長、中以辦主任李磊介紹,武進區機器人產業鏈目前聚集了研發生產及配套集成企業60余家,集聚了江蘇省近70%的機器人產能,產業鏈規模突破60億元。同時,為加快推動機器人產業鏈實現高質量發展,常州武進區今年年初出臺了《武進區機器人產業鏈卓越發展實施方案(2021-2023)》,提出“打造全國工業機器人‘智谷’和長三角地區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高地”的發展目標。力爭到2023年使機器人企業數量突破100家,產業規模突破100億元,產業核心競爭力和自主可控水平國內同級領先。
助力智能化升級改造
長三角地區向來都是經濟發展活躍區域之一,尤其是江蘇,集傳統制造業奠定的先天優勢,凝聚人才政策的高度支持,每一步的邁進都顯得鏗鏘有力。從“人口紅利”日漸消失的蘇南,到承接產業轉移的蘇北,以及正在崛起的蘇中,處處可見機器人活躍的身影,“機器紅利”在逐步替代“人口紅利”。
作為鋼鐵行業老廠之一的南鋼控股子公司——江蘇金恒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工業機器人、智能化產品及系統集成等技術服務與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公司力致以信息化技術引領傳統生產制造企業轉型升級。據該公司副總經理孫敬民介紹,信息化建設提升了南鋼的生產力,公司鐵、鋼、材產量連年大幅提升。據悉,在南鋼“十四五”規劃中,將力爭在人員縮減3/4的基礎上,實現產能擴大2.5倍的目標。但復雜的場景應用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企業工業機器人的研發,孫敬忠坦言,“鋼廠的生產環境是復雜的,對制造工藝的要求也非常高,可以說,傳統產業‘ 增機’ 的需求是巨大的,但市場都只能停下來等待產品,等待機器人研發的日新月異,滿足更多樣的需求。”
南京埃斯頓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知名的工業機器人企業。2020年,公司完成了對全球機器人焊接領域領軍企業德國Cloos公司的并購重組,為公司業績的增長帶來積極影響。該公司主任桑志民表示,對于德國克魯斯機器人的并購重組,其協同效應也逐漸顯現,一方面,埃斯頓通過嫁接德國克魯斯機器人百年焊接技術,實現雙方產品融合,埃斯頓焊接機器人在速度、精度、性能等指標上均得到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在焊接機器人領域實施的“雙品牌”戰略亦助力埃斯頓對焊接市場展開“全面包圍”,公司在焊接領域取得訂單的快速增長。
立志成為電子焊接技術智能化發展引領者的快克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擁有國內種類最齊全的精密焊接工藝,并且針對5G/汽車電子等行業小批量多品種需求,開發了柔性電子裝聯成套方案。該公司副總經理竇小明表示,目前,企業實現了對嵌入式多軸運動控制系統、錫焊工藝集成系統&軟件總控系統、視覺定位與檢測系統和核心模塊標準化等技術的突破,進一步對其智能生產線進行了升級。
專業人才培養迫在眉睫
機器人行業的高速發展在部分制造業從業者看來威脅到了他們的工作穩定,但縱觀整個行業,機器人產業發展所需的人才供給已經出現短缺,且缺口正在不斷擴大。據近日教育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發布的《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預測,到2025年,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有關領域人才缺口將達450萬。
盡管報考AI、機器人專業的學生人數不在少數,但是短時間內,要實現機器人行業人才對口相對困難。每一個新興學科的建設都需要經過幾年的時間進行磨合才能培養出較適合企業需要的人才,按照機器人人才需求1:3.6的比例,假設現在需要生產10萬臺機器人,則至少需要36萬個對口人才才能滿足需求因此,短時間滿足企業用人需求難度凸顯。
作為中以常州創新園的智能制造公共服務平臺——常州固立高端裝備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固立創新中心”)“加碼”新工科教育,與常州大學智能制造產業學院合作,吸納100名大學生就讀,培養具有多學科交叉融合能力的機器人工程人才。
據常州固立高端裝備創新中心有限公司總經理黨海平介紹,十四五”期間,固立創新中心將緊扣目標任務,為常州地區培養1000名機器人與智能制造領域的優秀人才,孵化初創團隊80個,孵化、引進企業6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