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15-05-04 10:15 來源:長沙晚報
長沙“三一智能”公司自主研發了ECC(企業控制中心)系統,該系統集成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目前累計接入設備超過20萬臺。這些設備遍布全球各地,它們通過安裝在自己身上的各類傳感器、控制器,適時向ECC回傳數據。
即使關著燈,照樣能生產—這樣的工廠被稱為“黑燈工廠”。近日,記者在長沙經開區廣汽菲亞特車間,目睹了機器人造汽車的奇妙場景:來回穿梭的機器人,根據指令到倉庫取貨,搬運到工位上,然后由機械手裝配零部件;之后的焊接、噴涂、檢測、成品入庫也信手拈來。工業4.0時代,類似的“黑燈工廠”或成為“標配”。
廣汽菲亞特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工業4.0時代的智能工廠,就像一個長了人類大腦的工匠,會自動完成接單、生產、送貨等一條龍服務,整個產銷流程極少有人的參與。”那么,工業4.0究竟是什么?未來它將怎樣改變我們的生活?近日,在長沙舉行的2015“創新IT驅動產業升級”城市CIO論壇上,業界資深專家、知名企業CIO(首席信息官)等就企業創新升級、工業4.0及產業互聯網化落地等話題展開交流討論。
國家戰略:
“中國制造2025”方案即將發布
以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為基礎的工業4.0概念,讓人心馳神往,全世界都在搶搭這輛開往未來的“快車”。工業4.0的第一聲“啼哭”來自2013年4月在德國漢諾威舉辦的工業博覽會,這“哭聲”平地驚雷般地傳遍整個世界。
工業4.0有三個偉大的“哥哥”,分別代表著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工業革命,每一次工業革命都帶來了生產力的飛速發展:工業1.0從蒸汽機的發明開始,我們開始大規模地利用機械代替人力;工業2.0,電能源的發現和運用以及從1870年引進分工勞作的流水線開啟,標準化、規模化的生產初顯端倪;工業3.0是1969年開始的利用電力和IT系統升級自動化生產。
如今大哥和二哥已垂垂老矣,三哥巔峰已過,對于人類無止境的求知與欲望漸漸力不從心,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無情地碾碎敢于阻擋它的一切,可以說工業4.0的橫空出世有著歷史的必然性,它正茁壯成長,準備引領下一個百年風潮。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度亮出了“中國制造2025”和“互聯網+”兩大熱詞,也就是要打造中國版的工業4.0,要在全球新一輪工業革命浪潮中,將中國制造業植入新理念、擁抱新技術,打造升級版,搶占全球工業制高點。目前,“中國制造2025”總體方案已獲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通過,即將對外發布。
行業探討:工業與互聯網融合關于產業未來
工業4.0究竟有何神奇之處?在近日召開的2015“創新IT驅動產業升級”城市CIO論壇上,長沙信息協會秘書長閻壽昌表示,工業4.0主要是將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技術與工業生產相結合,最終實現工廠智能化生產,讓工廠直接與消費需求對接。
“創新IT為產業與互聯網融合下的工業4.0提供了實現途徑,在云計算這樣的一種新技術載體下,創新IT作為一個重要的手段,會對推進產業轉型、企業商業模式創新以及企業內部組織架構的轉變,帶來新的巨大影響,而產業能否利用創新IT的支點在‘互聯網+’的轉折點上占領先機,已關乎產業未來。”閻壽昌說。
“大數據的處理對于IT人員并不陌生,但隨著數據量的大規模增加,給云計算帶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惠普中國區副總裁黃輝華介紹,惠普正將全球領先的HP Helion云計算解決方案在長沙落地,并衍生出產業云、金融云、政務云等“16朵云”,未來基于這些開放創新的云產品和服務,將為客戶提供更專業全面的基礎設施云計算產品組合方案和技術支持,服務于城市工業4.0發展的需要。
長沙布局:
長泰規劃工業機器人研究院
記者了解到,針對工業4.0的來勢洶洶,長沙一大批企業正在緊鑼密鼓地布局。早在2009年,三一重工就出資成立“三一智能”公司,致力于為行業提供智能控制綜合解決方案。三一自主研發了ECC(企業控制中心)系統,該系統集成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目前累計接入設備超過20萬臺。這些設備遍布全球各地,它們通過安裝在自己身上的各類傳感器、控制器,適時向ECC回傳數據。
作為工業機器人領域的后起之秀,長沙長泰機器人正規劃成立工業機器人研究院。該企業行政主管吳姍告訴記者,未來工廠應該是一個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的工廠,在未來工廠里面應該看不到工人的,管理者只需要在監控室監控,工業機器人將大有用武之地,“所謂智能制造,實際上就是為了符合現在的個性化定制,大批次、小批量的生產方式。”
測量是制造業累計數據、保障產品質量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位于長沙高新區的湖南海量測量工程有限公司也正在搶占測量行業工業4.0的橋頭堡。海量測量董事長左卓介紹,湖南的大多數民營企業還處在流水線時代,從工業2.0要跨到4.0,還是有點“大躍進”,“時代在變,民營企業應該具備工業4.0意識,更要重視測量,有數據作為應對。”
工業1.0
機械制造時代,即通過水力和蒸汽機實現工廠機械化
時間: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
標志性事件:1776年制造出第一臺有實用價值的蒸汽機
工業2.0
電氣化與自動化時代,即在勞動分工基礎上采用電力驅動產品的大規模生產
時間:19世紀后半期至20世紀初
標志性事件:1870年引進分工勞作的流水線開啟
工業3.0
電子信息化時代,即廣泛應用電子與信息技術,使制造過程自動化控制程度進一步大幅度提高。
時間: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并一直延續至今
標志性事件:1969年開始的利用電力和IT系統升級自動化生產
工業4.0
實體物理世界與虛擬網絡世界融合的時代,高度靈活、個性化、數字化的產品與服務新生產模式。
時間:2013年開始
標志性事件:德國2013年確定工業4.0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已上升為其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