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12-07-30 10:10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7月10日,本土家電巨頭TCL集團與浩然資本宣布合資成立TCL醫療集團(下稱TCL醫療),原TCL集團控股的“TCL醫療系統”完成“升級”。
在一級市場投資環境并不太好的背景下,浩然資本此舉頗為引人注目。TCL醫療能否打破GE、西門子等國際巨頭在高端醫療設備市場上的壟斷地位將成為評判該筆投資成敗的關鍵。
資本主導下的聯手
TCL集團涉足醫療行業并非新聞,2009年公司年度報告中便提出了介入電子醫療領域的計劃。當年10月TCL集團與恒瑞美聯公司原股東正式簽署股權受讓協議,TCL共出資3109萬元收購了該公司的部分股份,隨后增資2122萬元進而成為公司最大股東,持股達到51.8%。恒瑞美聯也隨之更名為TCL醫療系統。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此前擔任TCL醫療系統的首席執行官胡海表示,引入風險投資目的在于優化資本結構,方便股改。新公司業務將注重為市場提供一系列高品質醫療影像診斷產品及解決方案,包括X光、超聲設備、DSA、CT、MRI等。
資本介入醫療產業早有先例,2008年明基便開始在南京等地建立醫院,以此為跳板進軍內地醫療行業。
NEA全球合伙人、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蔣曉冬把這種現象視為一種消費行為的轉變。
作為剛性需求,醫療器械行業兼具消費服務和機械裝備雙重概念。從支付角度而言,醫療消費并不由病人自己行為決定,而是在產生臨床效果后由醫生決定,這也使得它并不同于以往的消費行業。“資本的介入對于醫療行業有雙重意義,一是用于購買國外核心技術;二是用于市場推廣。”蔣曉冬介紹說。
值得關注的是,此次浩然資本是通過旗下控股企業世康融醫療(下稱世康融)進行投資。透過專業平臺進行投資此前已被聯想等戰略投資者所采用,但國內風險投資采用這種方式并不多見。
投中集團高級分析師馮坡介紹說,這類投資方式優點在于平臺具有很強的產業背景,能夠給被投企業帶來更高的增值服務,在談判中更加有利。缺點則是退出方式比較困難,除了采取傳統IPO退出方式外,需要找尋一些創新方式。
“這種投資方式在其它行業或許并不適合,但在醫療行業是一個不錯的嘗試。”蔣曉冬認為,醫療產業具有較高的專業門檻,透過專業的平臺進行投資,容易為被投企業提供后續服務。如果所投項目無法上市,還可以在內部平臺進行整合。
此次合作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世康融醫療由GE醫療前大中華區總裁陳治創立,浩然資本在2009年由合伙人王鴻清主導了對世康融的投資。她同時也是世康融的創始人之一。
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王鴻清表示并不方便透露具體的投資金額以及股權分配。在新公司中TCL集團仍將為控股股東,世康融為少數股東,其它股東情況雙方均未透露。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在新公司的董事會中,浩然資本與世康融將扮演重要角色。世康融創始人兼董事長陳治將擔任新公司的董事長,TCL醫療集團總經理胡海將擔任總經理,王鴻清也將進入董事會。據她透露,除此之外世康融還將在董事會中占據1到2個席位。
這也是兩位前GE醫療大中華區總裁的聯手,公開資料顯示,陳治與胡海曾先后擔任GE醫療大中華區總裁,此次兩人聯手面對的最大競爭對手便是GE,胡海坦言在人才儲備上已有信心。
TCL醫療分拆上市?
在經濟下滑背景下,醫療器械投資并未減緩。2012年以來,已經有富達亞洲和立達資本先后投資了麥迪頂峰和麥迪斯科技等醫療器械企業。清科統計顯示, 截至2012年6月底,今年以來醫療健康行業融資案例達34起,交易金額超過7億美元。其中醫療器械領域的投資案例共有5起。
漢鼎咨詢執行王參壽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在目前經濟形勢下,醫療板塊本身抗周期性比較強,因此投資價值受到經濟波動影響較小。浩然資本此時選擇投資屬情理之中。
據他介紹,醫療板塊是目前二級市場IPO過會率最高的板塊,每個投資人手中都會投資幾個醫療項目尋求避險。同時,A股市場近期的低迷表現也傳導到了一級市場,一般來說投資人投資醫療板塊的估值會參照二級市場市盈率的1/4進行投資,目前A股醫療健康板塊的平均市盈率在32倍左右,投資人在一級市場投資的估值下降到8倍左右,相比之前動輒十幾倍的估值降幅明顯。
胡海向記者透露,未來不排除TCL醫療分拆上市的可能性。如果上市,地點將選擇在A股。截至7月26日,A股醫療器械上市公司共有21家。此前有風險資本介入的魚躍醫療和樂普醫療,動態市盈率分別達到32.79倍和16.12倍。
相比于TMT與清潔能源,醫療行業的退出周期則要更加緩慢。清科集團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醫療健康產業共有28家企業成功IPO,融資額達到53.33億美元,融資額與上市企業數量較2010年的峰值時期均有所下降。
王鴻清介紹說,目前通過世康融進行投資的基金期限在3-5年,這也就意味著如果TCL醫療在3-5年不能完成上市,那么浩然資本將選擇IPO以外的方式實現退出。
“IPO退出將是我們首選方式,但不排除其它多樣性的退出方式。并購以及尋找新的合作伙伴都將會是我們的備選。”
相關閱讀:
【本土醫療器械投資風險:價格戰不斷、創新力不足】
中國作為世界第四大醫療設備市場,市場規模超過600億人民幣,其中醫療影像診斷市場規模超過220億人民幣。胡海認為,隨著城市化和老齡化時代到來,醫療器械行業將涌現機會。未來幾年,包括醫療影像在內的中國醫療設備市場還將會繼續保持20%的增長率。
想要將這鼓舞人心的數據轉化為現實,TCL醫療首先要解決的是如何面對GE等國際巨頭的競爭。清科統計顯示,2010年我國醫療器械市場的基本構成為:高端產品占比25%,中低端產品則為75%。而國際醫療器械市場中的平均水平為:高端產品所占份額一般為55%,中低端產品45%。我國醫療器械行業整體趨向中低端,并且兩極分化情況較為明顯。
清科醫療健康行業分析師肖珺認為,醫療器械行業集中于中低端設備的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大型醫院的醫療設備均選擇進口,本土醫療器械企業很難在高端市場獲得成功。同時,由于醫療行業本身存在的問題,醫療器械企業的競爭除了體現在產品質量上,更多還在于與醫院的渠道拓展。
王參壽介紹說,三甲醫院選擇采購國外設備的另一原因是因為設備提供方均承擔醫療事故風險。一旦設備發生問題,廠家都會進行賠付,與醫院無關。相比之下,本土醫療器械企業沒有一家可以承擔這種風險。
“價格戰和打通醫院關系是醫療器械企業最為熱衷的事情,這導致了本土醫療器械很難獲取高端客戶的認可。”肖珺介紹說,我國醫療器械市場規模占醫藥總市場規模14%,與全球的42%水平相差較大;另外,與全球人均器械消費水平相比,我國醫療器械市場在人均消費水平方面還有5-6倍的上升空間。
王鴻清認為這恰恰是浩然資本選擇此時介入醫療器械行業的原因。一線城市三甲普遍選擇國外進口設備,二三線城市的三甲醫院則沒有足夠資金購買進口設備,這給本土醫療器械企業帶來了機會。
“本土企業大多走‘跟隨路線’,質量不具有競爭力。TCL醫療將主要以技術主導,而不會參與價格戰。”胡海告訴記者,此前TCL醫療已經從美國硅谷一家公司購買了醫療影像方面的技術,未來公司自有資金將主要用于購買、研發技術以及渠道建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