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11-12-27 14:07 來源:機電商報
這些年,我國在環保問題上立場很堅定,態度很堅決。對于相關企業來說,就意味著必須緊跟節奏、穿越“紅”線。這一過程難免伴隨著陣痛,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語來形容亦不為過。但是換一個角度,我們可以看到優勢資源在向優勢企業集中、產業結構正在趨于良性發展等理想態勢,而且好的一面絕不僅僅如此。
繞不過去的坎
“溫室效應”這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時刻高懸在世界人民的頭頂。從哥本哈根到坎昆、再到德班,一年一度的世界氣候大會彰顯了世界各國對于環境問題的重視。
“中國政府確定減緩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是中國根據國情采取的自主行動,是對中國人民和全人類負責的,不附加任何條件……”溫家寶總理2009年在哥本哈根面向世界作出承諾的莊重表情至今猶在眼前。12月2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不僅重申了“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溫室氣體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動目標,還再現了2011年3月全國人大審議通過的“十二五”應對氣候變化約束性指標。
而比較有戲劇性色彩的一幕,發生在此前數日。12月12日,加拿大環境部長肯特宣布,加拿大正式退出《京都議定書》;剛宣布第二天,中國外交部發言人便出言譴責,希望加拿大重視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繼續履行減排承諾。
這些事實,充分說明了中國政府在環保問題上的堅定態度,同時也給了中國相關產業一個明示:環保,是繞不過去的一道坎,必須要面對。
環保的可趁之機
節能減排是一個美好的夙愿,但具體到實踐當中,卻要面對一些嚴酷的現實。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機械裝備制造業實現了高速增長,各個領域遍地開花。但總體來說還存在一些共性的問題,比如發展方式粗放、研發投入偏低、核心技術缺乏等等。在應對環保問題上,中國企業普遍存在著底氣不足的現象,給外資產品的進駐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以中國汽車行業為例。2008年全國范圍內推行“國三”排放標準,堪稱當年影響力較大的一件事,尤其對貨車產業震動比較明顯。具體體現在發動機技術路線選擇上,“電控+高壓共軌”、“電控+單體泵”、“電控+泵噴嘴”現象紛呈,真假“國三”之爭一度鬧得沸沸揚揚,不同路線的背后有不同的利益主體在博弈。近幾年,在國家積極政策的鼓勵下,中國汽車產銷量躍居世界首位。在國人為“世界第一”的名頭倍感自豪的同時,博世、電裝、德爾福等電控產品國際巨頭也是歡欣不已,因為在中國收獲頗豐。
曾有專業人士認為,我國積極推行的環保戰略,客觀上更有利于具有技術性優勢的外資品牌占據更多的市場、吃掉更多的利潤。其實這種說法并不完全對,因為中國要發展就不能再閉關鎖國,加入了WTO就不能隨意阻止外資進入;而這種情形,雖然對民族產業有一定的影響,但更多的卻是一種鞭笞,催促他們加大技術革新力度,以應對更高的環保標準。
沖破“綠色壁壘”
如今,一個頗為尷尬的現實擺在國人面前:外資品牌可以借助環保標準的提高,從中國攫取更多的利潤;而中國出口的產品,卻在世界上尤其是發達國家,處處吃癟。中國玩具業一度令國人引以為豪,世界上80%的玩具產自中國;然而,隨著近幾年歐美等國提高玩具產品的安全、環保準入標準,中國玩具業飽受打擊,數千家企業退出出口市場。類似情形還常見于家具業、家電業等等領域。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國汽車出口。雖然2011年中國汽車出口狀況跟往年相比可以用“給力”二字形容,但出口總量和出口在總銷量中所占比例都不值得驕傲。從出口目標市場來看,也仍舊以發展中國家、中低端市場為主。之所以難以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各項環保標準林立的“綠色壁壘”是一個重要原因。以歐盟的RRR指令為例,中國汽車要想打開歐洲市場,必須滿足這項指令,即汽車材料限制鉛、汞、鎘和六價鉻的使用,并確保再使用和再利用率達到85%、再使用和再回收利用率達到95%。這些阻礙中國汽車產品暢游世界的“紅線”,若一日不能得以穿越,中國汽車產業便一日不能謂之以“強”。
總而言之,環保是中國相關產業必須邁過的一道坎,不僅是為了謀求企業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也是為了贏得“中國制造”4個字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