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11-12-20 09:24
12月8日,住建部副部長仇保興表示,當前我國在建筑節能方面存在著不少認識誤區,廣泛采用的玻璃幕墻增加了耗電量,加大了燃煤負擔,影響了空氣質量,這在相當程度上阻礙了節能減排目標的實現。
據悉,近年來我國建筑行業已成為與工業耗能、交通耗能并列的三大“耗能大戶”之一。有數據顯示,建筑耗能一般占社會總耗能的30%,再加上建筑材料生產過程的消耗,在社會總耗能的占比則達到46%~47%。龐大的建筑能耗,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巨大負擔。
發展低碳經濟已經成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我國未來經濟發展新的戰略走向。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中,明確提出了“城市化水平提高4%、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16%、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的目標。
建筑能耗全球居高
我國是建筑大國,正處于建設高峰期,每年新建房屋面積超過所有發達國家建設量總和的一半,而其中95%以上的建筑都是高耗能建筑,其能耗大約是發達國家的3倍。因建筑能耗高,我國僅北方采暖地區每年就多耗標準煤1800萬噸,直接經濟損失達70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我國既有建筑近400億平方米,每年新建房屋面積接近20億平方米,預計到2020年,總建筑面積將達到700億平方米。
中國房地產研究會住宅產業發展和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孫克放列出這樣一組數字,我國每建成1平方米的房屋約釋放0.8噸的二氧化碳,每生產一度電要釋放1公斤二氧化碳,每燃燒1升汽油要釋放2.7公斤二氧化碳。
仇保興對包括《中國聯合商報》在內的媒體指出,我國建筑能耗總量持續增長,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鎮化進程在加快,城鎮新增建筑增長較快。從1978年到2010年,我國城鎮化率由17.92%提高到47.5%,有兩三億人口從農村遷往城鎮。而在城鎮化建設中很多地方領導非常愿意選擇那些所謂“后現代”設計,要面子不講效益的現象隨處可見。
而相對于居住建筑而言,公共建筑的單位能耗更高。據推算,我國現有公共建筑面積約為45億平方米,占城鄉房屋建筑總面積的10.7%,但公共建筑能耗約占建筑總能耗的20%。
如何讓耗能大戶節能,是緩解我國能源資源緊缺矛盾、減輕環境污染的重要措施。“建筑節能的關鍵是標準。”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副研究員康艷兵一語道出了其中的癥結所在。
“我國節能50%標準的制定基數,是20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同地區建造的住宅能耗。這個能耗標準,已經嚴重落后于時代要求。”全國工商聯房地產商會秘書長張雪舟如是說。
“雖然我國在節能建筑上實行了一些強制性的規范,開發商也在按規矩辦事,但普遍都是按50%的標準在做。”一位開發商告訴《中國聯合商報》,“但實際達到的節能效果和非節能項目相比并不特別明顯。”
不過,近來一些相關政策的出臺已經釋放出利好的信號。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11月22日發表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1)》白皮書中提到,將完善嚴寒和寒冷、夏熱冬冷和夏熱冬暖三個不同氣候區居住建筑節能工程設 計標準、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和建筑節能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范,提高新建建筑強制性節能標準執行率,加快既有建筑節能改造,推動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應用。
鼓勵政策亟待出臺
據統計,我國每年新建房屋中稱得上是“節能建筑”的還不足1億平方米,節能建筑在我國尚屬起步階段。
張雪舟表示,我國建筑節能推進較慢的主要原因,在于政府沒有出臺針對全行業的鼓勵性政策。相比之下,不少國家都已專門立法,規定節能建筑可以享受的稅收優惠,政府也會出資進行財政補貼。
張雪舟則認為,中央和地方財政對于建筑節能的扶植力度還不夠,即使不能給予大量財政資金支持,也應該從稅收減免上加大力度。否則,建筑節能工作將缺乏持續動力。
不過,已有消息顯示,中央和地方的財政扶持政策已在醞釀之中。據了解,目前國家正在研究對綠色建筑進行星級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