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11-03-31 17:39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虎振雄風留浩氣;兔迎盛世啟新程。”我們送走了碩果累累的“十一五”,迎來了充滿生機的“十二五”的開局之年。站在兩個“五年規劃”的時空接替點上,回首過去的“十一五”,我們滿懷激情和自豪。展望未來的“十二五”,我們滿懷信心和力量。
回眸“十一五”,我國的工業自動化行業取得了顯著成績。“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自動化行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場的推動下保持了快速增長的局面;行業具備了相當的規模和技術水平,能生產出接近和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的產品;并出現了在國際上享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一些企業并在國內外證券交易所成功上市;行業已經基本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比較突出的成績是:
(1)控制理論:在控制理論方面,我國的專家學者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其中,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的郭雷院士及其團隊申請開展“控制科學中若干關鍵基礎問題的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的支持。迄今為止,該團隊幾年來,他們開啟了“反饋機制的最大能力與局限”的定量研究,并針對幾類典型非線性不確定系統,首次發現并證明了反饋機制最大能力的“臨界值”或“不可能性定理”等一系列根本性結果,對定量理解人類和機器中普遍存在的反饋行為的最大能力,以及智能反饋設計中的根本性局限具有重要科學意義。這一工作被國際同行評價為“具有根本的重要性”“是過去10年控制領域最有意義和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另外,在空天飛行器制導控制上,中國的神舟飛行技術具有代表性,吳宏鑫及其研究小組提出的特征建模方法已經證明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2)儀器儀表: “十一五”,對于中國儀器儀表行業來說,是一個比以前任何一個五年計劃都要值得驕傲的五年,因為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我們自身又沒有任何保護,面對的卻是強大的對手,于是,我們亮劍,同對手展開了血與火的較量,我們不僅沒有被擊倒,而且穩穩地站在了世界儀器儀表大國之列,并將繼續朝儀器儀表強國邁進。
(3)機器人: “十一五”期間,依照《國家“十一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 》,在先進制造技術領域設置救災救援危險作業機器人、多機器人系統技術、機器人模塊化體系結構設計技術等多個重大專項,對智能機器人進行了進一步的研究。我國的控制技術與俄羅斯的深潛技術進行合作,成功地研制出“CR-01”6000m水下無纜機器人并實現了工程化。研制出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水下機器人。
(4)工業自動化系統:我國高端自動化系統已經開始“ 嶄露頭角”。 我國自動化系統在向“高端化”發展過程中,國電智深公司完全自主研制的EDPF-NT自動化控制系統工程一事在國內外引起轟動。在應用上,柴天佑、唐立新、管曉宏等人在生產制造系統的優化方法、混合智能優化算法、流程工業生產與物流調度技術等方面做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統化的創新成果,并在鋼鐵企業的各種生產調度問題上取得了重大成果。在流程工業的設備、過程控制,國產的自動化控制系統DCS、PLC上,如浙大中控、和利時已從對中小企業開始為大企業提供成套裝置,進一步發展有一定優勢。我國在DCS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基本上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如中控、和利時等公司的產品都得到了市場的認可。
(5)標準:在工業自動化領域的標準方面,取得了十分令人鼓舞的成績。如:由浙大中控牽頭,面有國內多家企業、科研院所參與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的EPA正式納入現場總線國際標準。標志著我國在現場總線領域擁有了國際認可的自主核心技術,這一突破對我國高端技術的整體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再如: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主持研發的用于工業過程自動化的無線網絡WIA-PA規范經過國際電工委員會(IEC)全體成員國的投票,以96%的得票率獲得通過,作為公共可用規范IEC/PAS 62601標準化文件正式發布。我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WIA-PA技術成為國際標準,標志著在工業無線通信領域,中國已經成為技術領先的國家之一,是改變我國工業自動化產業發展模式的有益探索和嘗試。但在標準化方面的國際話語權還需進一步提高。
(6)節能減排:工業是我國經濟的最大主體,也是耗費能源、資源,產生環境污染的最主要行業。流程工業首當其沖成為了主要目標,尤其在石油加工、化工、鋼鐵、電力、有色、建材等六大行業,其能源消耗占全國工業能耗的近70%。“十一五”期間,流程工業在節能減排中,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成績。2010年1月22日,《低碳中國論壇首屆年會》在京召開過程中,推選出國內外20家“低碳中國貢獻企業”他們是:“低碳中國貢獻企業”是:寶鋼集團、漢能控股、金風科技、深圳創益、萬科地產、五羊—本田、新奧集團、蒙牛乳業、阿特斯、遠大空調。“低碳中國貢獻企業(國際)”是:美鋁、金光紙業、阿海琺、拜耳、思科、英特爾、丹佛斯、益可環境、凱丹水務、慧圣科技。工業自動化領域內的人們都知道,這20家“低碳中國貢獻企業”里面,許多都是國內流程工業內的領軍企業。這些企業的領導都有著十分濃厚的“綠色情結”!在智能建筑界,深圳達實智能公司推行的“合同能源管理”取得了良好的效益。成為工控領域節能減排的排頭兵。
展望“十二五”,中國的工業自動化進入21世紀,我國制造業的高速發展,拉動了對自動化儀表與控制系統的需求,我國新上的大型項目所用自動化儀器儀表和控制系統的先進程度的需求已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當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工業化、信息化、現代化、市場化和國際化“五化”息息相關。信息化及其產業化將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企業應當注意工業化的新需求、集成、生產性服務、節能減排等可能的新的技術增長點,注意軟件技術的新趨勢,還可能需要新的思維(交叉、基礎、智能空間等)。同時,節能降耗仍然是“十二五”期間的重點問題,這些問題,我們都要用“十二五”的眼光和智慧去認真對待。趨勢是人們的朋友,為你認清前進道路。
隨著“十二五”發展方向的調整與轉變,企業作為市場參與的主體勢必要采取戰略措施適應時代的潮流。“十二五”期間,我國的裝備制造業將以調整轉型和創新升級為戰略思路,著力調整產業技術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帶動產業轉型和技術升級;加強自主創新,加快形成自主技術、標準和品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促進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和經濟增長點;同時加快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提升裝備制造業的整體素質。使我國裝備制造業實現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展的協調性明顯增強、發展質量和效益穩步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的目標,推近我國裝備制造業由大變強。在發展過程中應當遵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發展原則與指導思想,而在工業自動化領域中奮斗的科技工作者,應當貫徹落實國家科技部指出的《“十二五”時期科技發展將遵循五項原則和基本思路》。
國家相關部門負責人指出:“十二五”時期,我國將加強技術改造和技術創新,深化信息技術集成應用,創新品種、提高質量,優化產品和技術結構。同時,堅持存量調整優化和增量嚴格準入相結合,進一步淘汰落后產能,大力推進節能降耗減排治污,促進形成低消耗、可循環、低排放、可持續的產業結構、運行方式和消費模式。另外,將健全社會化服務體系,引導中小企業走“專、精、特、新”道路,促進中小企業集聚發展。
專家們認為,具體的著力點應是:
一,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
目前,發改委與工信部已經聯合發布的《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確定了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節能環保、生物工程、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制造業等七大領域,在裝備制造領域,將對具有技術密集、附加值高、成長空間大、帶動作用強等突出特點的產業核心環節進行重點培育。如:發展物聯網技術等。
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問題工業自動化行業應當如何應對呢?作者認為,至少可以從兩個方面來考慮。
一方面,工業自動化行業作為裝備制造業的重要部分之一,如何發展高端的自動化系統、自動化設備、以及自動化儀器儀表等。
另一方面,則是工業自動化行業如何考慮為另外六個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優質產品與優質服務的問題。首先,戰略性新興產業包含著大量工業自動化產品更新換代的需求。其次,工業自動化行業應當重視發展高技術服務業,高技術服務業是高技術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增長引擎,對于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產業競爭力具有重要支撐作用。大力發展高技術服務業,是促進高技術產業規模持續增長,提升高技術產業發展質量的必然選擇,也是加快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的迫切需要。高技術服務業主要包括信息技術服務、生物技術服務、數字內容服務、研發設計服務、知識產權服務和科技成果轉化服務等知識和人才密集、附加值高的相關行業。
二,從學習仿造轉向自主創新
裝備制造業過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跟蹤仿造的現象比較嚴重。但是,在今后,用戶需求不斷變化,市場趨勢變革迅捷,將更加青睞自主創新。因此,企業應當加大科技投入、培養和激勵科技人員、注重創新技術能力的積聚。企業應當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通過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加速重大成套裝備、高技術裝備及高技術產業所需裝備自主化;建立健全國家實驗室、工程中心、大型企業技術中心,不斷完善裝備自主創新體系;并且加強共性技術研發和公共平臺建設;完善制造裝備業標準。
中國的自主創新面臨著科研成果轉化率和產業化率“雙低”的局面,科研導向和評價體
系存在弊端使得科學研究與市場嚴重脫節。而另一方面,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企業的創新潛力不能充分發揮。這一弊端是“十二五”需要努力克服的。
三,從高污多耗轉向綠色制造
裝備制造業雖不是高耗能產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對環境的影響亦不能忽視。裝備制造業是向各產業部門提供裝備的產業,裝備的水平在相當程度上決定了用戶的節能降耗水平。裝備制造業自身的生產過程同樣要實現節能降耗,因此必須發展綠色技術、綠色工藝。從產品全生命周期著眼,從設計、加工到包裝、回收的各個制造環節都實現綠色化。我們要推進產業優化升級。同時加快企業兼并重組與產業集聚地建設,提高產業集中度和集聚化發展水平;還要推行“兩化融合”,實現制造模式轉變;推進節能、減排與綠色制造,推動裝備制造業的低碳化,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
四,從注重量的擴張轉向注重質的提高
在產業高速發展時期,往往注重量的擴張,而容易忽略質的提高,忽略內在能力的提升。量的擴張必然消耗過多的資源,實際上是難以為繼的。企業應著力于產品質量的提高,著力于企業素質的增強,著力于企業能力的提升,才能應對環境和市場的變化,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才能可持續發展。
五,從重硬輕軟轉向軟硬兼施
硬件是有形的、易見的,軟件卻很重要但往往被人們忽視。今后,企業間的競爭更大程度上將取決于軟實力的強弱,產業發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軟環境的好壞。軟硬兼施,無論對于地區、對于產業、對于企業,都是提升自己的重要措施。
六,從偏重通用型轉向發展專用型
隨著用戶的需求不斷變化,用戶需求的多樣化和個性化日益突出,通用型的產品已經難于適應市場的變化和用戶的要求。專用型產品針對用戶工藝和工況,效率高、效益好、操作簡便、功能精化,更受用戶歡迎。相對于通用型產品而言,專用型產品也是一種資源的節約。企業需要不斷開發適應市場、滿足用戶要求的各種專用型產品,既實現了差異化競爭,也調整了產品結構。
七,從粗放管理轉向精益管理
我國裝備制造業就總量和規模而言,已進入世界前列,但產業的水平、效率和效益與先進國家相比,存在不小差距。不少裝備制造企業依然是粗放式管理、造成大量資源浪費和環境惡化。精益管理就是把企業視作一個系統,尋求系統中各個環節、各個部分間的協調、通暢、精化,去除一切不必要的浪費,從而使系統高效運轉。我國裝備制造業從粗放管理走向精益管理,還未引起廣泛的重視,任務十分艱巨,還有相當漫長的路要走。
八,從重主機、輕基礎轉向主輔配協調發展
過去若干年的發展中,即先考慮滿足市場需要、制造出主機交用戶、關鍵零部件從國外進口。這條路雖然使裝備制造業迅速發展,但關鍵部件對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制約日益顯現。近年來,主輔配協調發展氛圍逐漸形成,重視基礎、重視關鍵部件的發展漸成共識。產業發展到目前的規模,回歸到重基礎、發展關鍵零部件已經具備了條件。有條件的企業則應從主機發展延伸到關鍵部件的生產。
九,做大做強優勢產業,創建知名品牌
裝備制造業中某個產業實現由大變強的標志是,該產業的國際市場占有率處于世界前三位,不僅掌握主導產品的核心技術,而且擁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設備和知名品牌
因而,在“十二五”期間,企業應當在“自主創新”的基礎上,大力創建知名品牌。
十,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型
我國的裝備制造業應加快發展現代裝備制造服務業,向加工、生產、組裝環節的兩頭延伸;提高國際競爭力,提高為用戶服務的能力和水平,提升在世界制造業價值鏈中的高端地位。在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技術改造的同時,發展現代制造服務業,實現由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變。專家分析認為:“美國GDP約為14萬億美元,中國約為5萬億美元,差距在哪里?我們的第一、第二產業增加值已經接近美國,差就差在第三產業上。”下一步要想辦法大力發展服務業,因為這一領域也有巨大的發展空間。
“虎去威猶在;兔來運更昌。” “十一五”發展已精彩收官,“十二五”發展正昂首啟程。黨中央繪制出的“十二五”宏偉藍圖激發我們奮進的力量,科學發展昭示出的廣闊前景,令大家信心百倍。2011年是“十二五”時期的開局之年,更是希望之年、奮斗之年、前進之年,一幅新的壯麗畫卷將由此徐徐展開。在新的一年里,讓我們緊密地團結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突出主題、圍繞主線,真抓實干、銳意進取,為“十二五”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創造良好開局,奮力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局面,以優異的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
(注:作者為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本文為作者專供中華工控網文章,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