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综合高清-a视频-高清全高清-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70年后|www.whhswh.com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中國經濟:要實力更要國際影響力

――從經濟影響力分析看我國面臨的發展機遇

http://www.whhswh.com 2010-09-21 15:56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目前,我國經濟影響力的增長落后于經濟實力的增長

  ■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凸顯了我國經濟影響力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施展我國經濟影響力

   閱讀提示:衡量一國經濟影響力,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度量:(1)進出口貿易,并且一般來說,出口比進口更重要;(2)資本輸出輸入,并且一般來說,資本輸出比資本輸入更重要;(3)貨幣的可兌換性以及是否是國際儲備貨幣;(4)該國在國際經濟組織的地位與作用。此外,還可以從產業鏈的角度進行衡量。

  郭朝先

   一國經濟影響力是指其運用自身經濟實力對他國經濟產生影響的能力

   一國經濟實力,是指其自身擁有的經濟資源以及運用這些資源的能力。一國經濟影響力,是指其運用自身經濟實力而對他國經濟產生影響的能力,強調的是國與國之間在經濟領域的相互作用。從這些定義中可以看出,經濟實力是經濟影響力的基礎,經濟影響力圍繞著經濟實力上下波動,經濟影響力對經濟實力的變化有反作用力,一國在世界上有較強的影響力,可以為其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可以在國際贏得規則制定的主動權、國際談判的話語權等,從而維護本國經濟利益。所以,提高經濟影響力是國家追求的目標之一。

   目前,我國經濟影響力增長落后于經濟實力的增長。如果以一國GDP總量代表其國家經濟實力的話,那么,目前我國經濟實力相當于美國的1/3。但是,根據我們的測算,我國的經濟影響力僅相當于美國的1/4,且經濟影響力主要集中在亞洲。

   我們認為,衡量一國經濟影響力應從以下四個方面進行度量:(1)進出口貿易,并且一般來說,出口比進口更重要;(2)資本輸出輸入,并且一般來說,資本輸出比資本輸入更重要;(3)貨幣的可兌換性以及是否是國際儲備貨幣;(4)該國在國際經濟組織的地位與作用。此外,還可以從產業鏈角度進行衡量,一國某產業在國際產業鏈中是否處于控制地位、關鍵環節,或者掌握核心技術等,如果一國在某些產業鏈中處于控制地位、關鍵環節,或者掌握核心技術,顯然,該國具有較強的經濟影響力。

   計算結果表明,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實力和經濟影響力都有了顯著的提升,分別從1990年相當于美國的4.42%和7.19%上升到2007年相當于美國的29.48%和22.48%。總體而言,中國經濟實力和經濟影響力不斷上升的趨勢是一致的,但上升的速度并不是均勻的。在2000年之前,兩者上升的速度都較慢,但2000年之后,兩者上升的速度明顯加快,尤其是中國經濟實力的上升速度更快。特別是,2003年以后,中國經濟影響力落后于相應的經濟實力。這反映出當一個國家經濟實力處于快速上升時期,它的經濟影響力提升速度跟不上經濟實力提升的速度,因為影響力表現的是相互作用,有一個時滯效應存在。

   計算結果還顯示,近年來中國經濟影響力之所以快速上升,主要是因為進出口貿易出現大幅度增長;中國經濟影響力之所以落后于經濟實力,則是由于資本輸出輸入、貨幣的可兌換性、是否是國際儲備貨幣,以及在國際經濟組織的地位與作用提升的幅度有限所致。

   國際金融危機進一步凸顯了我國經濟影響力

   根據聯合國《世界經濟報告》,2009年全球經濟增幅只有1%,而中國經濟為最大“亮點”,經濟速度增長超過8%,對全球經濟增長貢獻率幾乎達到一半。目前,歐美主要經濟體仍深陷金融危機而不能自拔,有“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中國經濟的一枝獨秀,給深處經濟危機的國際社會帶來新的希望,也進一步彰顯中國發展模式的優越性,有利于中國經濟影響力的提升。

   當前,世界經濟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構建公平合理并反映國際經濟變化的世界經濟新秩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迫切。而這也是中國積極提升在全球經濟影響力的時間窗口。中國在本次國際金融危機上發揮的獨特作用,受到國際社會高度評價和普遍贊賞。

   近期,人民幣國際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和重視。由于本次全球危機使得美國、歐盟、日本等發達經濟體的經濟金融受到重創,而中國經濟的繁榮和穩定,凸顯了人民幣的強大。據報道,自2008年12月以來,中國央行已與中國香港地區、韓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白俄羅斯、阿根廷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央行及貨幣當局簽署了貨幣互換協議。多項貨幣互換協議的簽署表明,中國的貿易伙伴認可了人民幣的地位和穩定性,接受了人民幣作為各方認可的結算貨幣甚至儲備貨幣,從而給人民幣走向國際化帶來了良好的機遇,對于擴展中國經濟影響力具有十分積極的意義。

   面對蒸蒸日上的中國經濟,國際上大多數人士認為,中國的發展是一種健康的、和平的發展。但也有不少人對中國經濟的發展充滿誤解和偏見,散布形形色色的“中國論”,而且新的版本層出不窮。其中,有的論調以友好的面貌出現,如“中國機遇論”;有的則以“妖魔化”中國的面貌出現,如“中國崩潰論”、“中國威脅論”等;有的則比較復雜,需要冷靜分析,如“中國責任論”、“中美共治論”等。提出這些論調的人,既有國外的高校教授和國會議員,也有政界名流和政府要員,可謂遍及各個層面。這些現象,反映了當前國際形勢正處于以經濟動蕩、格局調整和體系變革為主要特征的階段。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中國,經濟蓬勃發展,自然引起國際輿論的高度關注。對于這些有利的和不利的國際輿論,我們應該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分析其本質和產生的背景,沉著應對,堅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提升我國經濟影響力的對策建議

   經濟影響力對經濟實力發展具有反作用力。目前,中國經濟影響力落后于經濟實力的發展,將對中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產生不利影響。鑒于當前國際金融危機中國際社會對中國經濟發展給予普遍贊賞的大好時機,中國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經濟影響力,為中國經濟發展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更加有力地維護國家合法權益。

   ――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組織,提升中國經濟影響力。

   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加入更多的與我國有關的國際經濟組織。目前,還有不少國際經濟組織中國還沒有加入,這對我國發展是十分不利的,中國應該盡快爭取加入。這些可能的組織包括國際能源機構、24國集團、太平洋共同體等。

   第二,增強在已加入的國際經濟組織中的發言權、投票權等。這一點,連西方人士也看到了。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2009年4月26日說,現在是改變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代表權比例的時候了,中國等一些新興經濟體在世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代表權應當得到“公正和充分”的體現。“發展中國家得到其應有的代表權,不是由于別人要將代表權送給他們,而是他們所取得成就的應有體現。”

   第三,在條件適當的情況下,提出修改現行國際經濟組織的決策機制、議事規則等,甚至由我們主導創建有利于形成國際經濟新秩序的國際經濟組織。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當前大多數國際經濟組織是由美國或者其他發達國家主導的,很明顯是為這些國家利益服務的。中國加入了這些國際組織,并不能說明這些國際經濟組織將自動維護我國的利益,要使這些國際經濟組織能夠維護中國的現實利益,中國需要在這些國際經濟組織的決策制定、議事規則制定等“游戲規則”上爭取主動,修改現行國際經濟組織的決策機制、議事規則等,維護我國在其中的合法權益。在必要的情況下,根據發展的需要,中國可以聯合與我們立場、利益大體一致的國家創建新的國際經濟組織,為形成國際經濟新秩序做出必要的貢獻。

   ――鼓勵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擴展中國經濟影響力。

   在經濟影響力分項得分中,中國的資本輸出輸入得分較少,尤其是資本輸出方面。在中國經濟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加強中國同海外在資本輸出輸入方面的聯系,將是中國擴展經濟影響力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類)發展迅速,但主要局限于香港、開曼群島、英屬維爾京群島等地,非洲、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地仍是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薄弱地區。這與我國在這些地區日益增長的貿易關系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不相匹配,需要鼓勵企業進一步加強對這些地區的直接投資,鞏固我國對這些地區經濟發展的影響力。

   ――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施展中國經濟影響力。

   貨幣國際化是指一國貨幣跨越國界,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儲備及市場干預工具的經濟過程,也就是由國內貨幣轉變為國際貨幣的過程。國際貨幣通常是經濟實力較強的國家,在其貨幣實現自由兌換后,被其他國家所接受而成為國際支付手段。貨幣國際化實際上是國際市場對該貨幣選擇的結果,也與該貨幣發行國的經濟實力和在國際經濟中的地位密切相關。

   對于中國而言,人民幣國際化不僅可以使中國分享國際鑄幣稅,緩解高額外匯儲備的壓力,提升中國在國際金融體系中的話語權,而且可以改善中國的貿易條件和對外投資條件,可以擴展中資金融機構的成長空間,鞏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建設。中國推進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在戰略和政策取向上可從兩個層面實施“三步走”來概括:首先,在地域擴張上采取“三步走”,即人民幣周邊化(人民幣在周邊國家流通)、人民幣區域化(人民幣在亞洲其他國家流通,成為區域主導貨幣)、人民幣國際化;其次,在貨幣職能上采取“三步走”,即堅持先人民幣結算貨幣、再人民幣投資貨幣、最后實現人民幣成為儲備貨幣的取向。

   當然,基于歷史經驗,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將是漫長而艱難的。其實現速度取決于若干基礎設施建設的速度,包括建設一個多元化交易的人民幣現貨市場、實行資本賬戶完全自由可兌換、建設境內人民幣外匯衍生品交易市場等。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中國需要進一步夯實經濟實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在國際經濟中的參與程度。作為一個制度和經濟結構均處于轉型過程中的生產大國和貿易大國,中國目前最需要做的,乃是迅速提升自己在國際生產分工體系中的地位,真正靠科技驅動的高生產效率來進一步加強自己的貿易優勢,進而奠定自身從生產大國、貿易大國成長為資本大國和金融大國的基礎。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本文是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跨區域經濟發展動態仿真模擬技術開發”階段性研究成果)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