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8-03-21 15:19 來源:中國網
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資料圖片)
編者按:1月14日下午2:30,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成思危將來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為題,進行十七大報告解讀。以下為文字實錄。
[成思危]:首先,我們先探討一下什么叫創新?!皠撔隆边@個詞是外來語 ,如果查老一點的《辭海》都沒有“創新”這個詞。創新實際是奧地利的經濟學家,后來加入美國籍的熊彼得在1912年在他的《經濟發展理論》這本書里提出來的。
當時他提出來的定義是說,創新是指企業家把生產要素重新組合,這種組合或者是開發一種新產品,或者采用一種新方法,或者開辟一種新市場,或者是開拓一種原料,或者半成品的來源,第五就是采取一種新的組織形式。所以他當時對“創新”給了這么一個定義,包括這種五種“新”。其中四種“新”都是以技術為主,第五個“新”是組織管理。當然前面這些“新”里也有管理的因素。
現在對“創新”我看了各種解釋,有的解釋很長,但是我覺得還是越簡單越好。什么叫“創新”呢?從字面上來看,“創新”就是引入新事物而造成變化。大家知道,創新的英文詞innovation,一部分是斯拉夫語的詞根,是指“新”的意思,“in”是英文的前綴,是指在里面或者進入。“tion”是動詞名詞化的一個后綴。所以創新很簡單,就是引入新的事物,造成了變化。這個定義比較簡單,但是,就是創新的實質。
創新不是發明,和發明不是一樣的。引入新事物,造成變化,并不一定是發明,當然發明肯定包括創新。我想這是一個簡單的關于創新的定義。當然了,從1912年到現在已經快100年了,創新的概念也是在不斷地發展。但是我想引入某種新事物造成變化這個概念,我們還是可以采用的。
大家知道,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這是江澤民同志提出來的說法。我認為不僅對于國家,對于企業來說也是一個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不竭動力,我曾經和一些企業家講過,企業只有一時的成功,沒有永久的成功,一個企業如果不能夠不斷地創新,那不僅影響到發展,甚至它的生存都有問題。
因為企業的成功只能說明它的過去,你每天都面臨著新的問題,都面臨著變化的環境,需要適應環境來進行改變。所以,對企業來說,企業的主要領導人來說,他主要想的不是今天干什么,而是明天干什么。今天干什么應該說都有制度,有計劃,規定了副手去干就行了,主要的領導人應該想明天有哪些挑戰,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迎接這些挑戰。所以企業的主要領導人要有這樣一種前瞻的意識,一種不斷創新的意識,他才能夠使得企業生存和發展。所以我們說創新不僅對國家是重要的,對企業同時也是重要的。因為企業家的成績只能說明你的過去。
像我們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的國家,創新對我們來說就更有重要的意義。我曾經講過,這是我們人類知識經濟已經初見端倪,人類即將進入知識社會,在知識社會里,各國之間的競爭主要是經濟的競爭,經濟競爭的背后是技術實力的競爭,技術實力競爭的核心是人才實力的競爭,人才實力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的創新能力的競爭。
所以,在知識社會里,知識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資源。我曾經講過這個意思,在知識社會里,就有兩類國家:一類是頭腦國家,一類是軀干國家?!邦^腦國家”是產生知識、輸出知識的?!败|干國家”是接受知識,運用知識的。我們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創新,我們就要做一個既有頭腦又有軀干的國家。所以這樣我們必須要通過創新來掌握新事物,引入新事物,并且造成變化,這樣才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