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综合高清-a视频-高清全高清-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70年后|www.whhswh.com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堅定信心和決心走自主創新之路

——訪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院士

http://www.whhswh.com 2010-06-22 16:45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中星微電子的3G眼設備,北汽福田的電動大客車,國能風電公司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設備……最近舉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北京國際科技產業博覽會上,一件件自主創新產品成為耀眼的明星,它們是我國自主創新戰略實施以來所取得成就的縮影。

  在為自主創新所取得的成果而歡呼雀躍的時候,我們也要有清醒的認識。在國內,對于實施自主創新戰略還有模糊認識、混淆之處和制約因素;國際上,一些國家和企業集團的要員對這個戰略質疑、不滿甚至橫加指責。曾經力主實施自主創新戰略并親歷這一戰略提出全過程的全國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科技部原部長徐冠華日前接受本報獨家專訪,就為什么提出自主創新、如何認識自主創新、如何看待這一戰略實施中的問題、應如何實現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等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自主創新是我國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記者:自2006年自主創新戰略提出以來,自主創新已經成為我們的國策。黨的十七大又提出將“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您是當時的科技部部長,是這一戰略的親歷者,請您談談自主創新戰略出臺的歷史背景和意義。

  徐冠華:中國選擇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是基于全球化發展和知識經濟的時代背景,以及中國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也就是說,自主創新是我國發展的必然選擇。

  從世界的發展趨勢來看,科學技術已經成為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競爭力的決定性因素?;仡櫄v史,自主創新就是后進者進行技術趕超、實現產業升級、提升國家技術能力和打造國家競爭優勢的必由之路。德、美、日、韓等國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崛起和發展都證明了這一點。如今,發達國家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資本優勢,并以知識產權、技術壁壘等新的貿易手段控制市場、資源和媒體,試圖長期保持其領先地位。

  從國內的發展情況看,技術創新能力不足以及缺乏核心技術已經成為發展的最主要瓶頸。在大到飛機、汽車、數控機床,小到服裝、日用化學品、碳酸類飲料等的諸多產業領域里,表現出很強的對外國技術的依賴,國外資本、品牌和技術主導的格局日益顯現。

  值得強調的是,技術并不等同于技術能力,引進技術并不會自動帶來技術能力的生成和發展,真正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實踐也證明,技術能力是組織內生的,需要通過有組織的技術學習和產品開發的實踐才能獲得。

  其實,隨著勞動力成本的逐步提高,我國越來越難以從單純的勞動力比較優勢中獲得應有的利益。缺乏核心技術,導致產品的利潤率過低,勞動者的工資水平也很難得到提高,從而使得擴大內需、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難以順利實現。另外,在WTO規則下,知識產權、技術貿易壁壘和反傾銷已成為我國眾多企業參與國際競爭所面臨的重大障礙,中國遭受的反傾銷調查數量已經連續10余年居世界第一。所以,沒有基于自主創新的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我國產業發展將難以突破發達國家及其跨國公司的技術壟斷,難以獲得有利的貿易地位。

  在這一點上黨中央、國務院可謂高瞻遠矚。2004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明確指出,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2006年1月,新世紀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召開,胡錦濤總書記鄭重提出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戰略目標。溫家寶總理也在會上提出自主創新是科技發展的靈魂,是一個民族發展的不竭動力,是支撐國家崛起的筋骨。

  中央領導的重要指示,堅定了我們走自主創新道路的信心和決心。全國科技大會后,匯集多方智慧的《國家中長期科學與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也正式頒布實施,而自主創新是貫穿《規劃綱要》全篇的主線,成為新的歷史條件下我國科技發展的指導思想,科技乃至國家未來的發展方向。

  自主創新的力量已初步顯現

  記者:經歷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洗禮,全球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搶占未來競爭戰略制高點的新形勢下,對于理解自主創新戰略有什么新的啟示?

  徐冠華: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中,中國反應最快、力度最大、回升最早、增幅最高,是全球經濟的一大亮點,也為保持世界經濟的穩定和全球經濟復蘇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從我國政府實施的一系列應對危機的重大決策和部署來看,其中一個重要特點和經驗就是依靠科技創新。

  2009年12月20日至21日,胡錦濤總書記到廣東省珠海市考察工作,在看到許多企業緊緊依靠自主創新,在國際金融危機挑戰面前經受住了考驗,贏得了發展的主動權時,他指出,要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企業的生命。企業只有具有比較強的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事實也是如此。在應對危機中,自主創新的力量充分顯現。企業、產業以及區域的創新能力和危機應對能力是成正比的,如擁有較強創新能力的高新技術開發區在實踐中就顯示出很強的抗風險能力。在金融危機之下,國家高新區特別是中西部的國家高新區仍然保持著百分之十幾到二十幾的增長率。可以說,國家高新區已成為具有活力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技術創新基地,成為實施自主創新戰略進程中的一面旗幟。

  自主創新戰略提出以來,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一點是有目共睹的。尤其是黨的十七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科技發展進入一個重要的躍升期。這一時期,我國成功舉辦了北京奧運會,也經受住了汶川地震、金融危機等重大挑戰的考驗。在此過程中,科技發揮了重要的引領和支撐作用,為全面奪取抗擊特大自然災害的重大勝利,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這次金融危機也暴露了我們經濟發展中的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問題:經濟生活中不協調、不平衡、不穩定、不可持續的現象依然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經濟發展方式仍未根本改變。特別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以及發達國家發展綠色能源科技、低碳經濟浪潮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已成基本共識。這進一步要求我們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搶占科技競爭的戰略制高點,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中贏得先機。

  堅定信心和決心,走自主創新之路

  記者:現在一些國家和企業集團的要員對我們的自主創新戰略質疑和不滿。特別是對我國一些支持自主創新戰略的政策措施,如政府采購等不滿,甚至“恐慌”。您對此有什么看法?

  徐冠華: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自主創新影響到原有的利益格局。

  從歷史演進的視角來看,人類社會的發展,從把土地作為最重要的生產要素,到資本,再到現在的知識,發達國家已經把知識作為獲取超額利潤的最主要手段,從而在全球財富分配格局中擁有絕對的份額和話語權。而自主創新已經成為他們繼續獲取超額利潤的最大障礙。前段時間他們指責中國侵犯知識產權,現在他們阻撓中國制定支持自主創新的政策。這是新形勢下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

  我想特別強調,中國有選擇自己發展道路和發展戰略的權利。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利用政府采購、稅收等優惠政策來鼓勵本國的創新和促進產業發展都是世界各國通行的做法,包括發達國家,美國亦是如此。早在1933年,美國《購買美國產品法》中就規定國際采購必須至少購買50%的國內原材料和產品。美國成為WTO《政府采購協議》成員后,美國的對外貿易法規定《購買美國產品法》仍然適用。

  相比之下,我國至今仍未能全面落實保護和促進國內企業創新的經濟政策。有的政策,如“首臺首套”政策雖然出臺,但是在實際操作中難以實施,政府采購中的“國貨歧視現象”仍舊可見。以汽車為例,盡管包括比亞迪、奇瑞、吉利在內的13個自主汽車品牌2007年就已入圍政府采購目錄,但實際效果并不理想,比亞迪的政府部門采購僅占銷售總量的1%。

  現在不少人對政府采購政策存在片面理解,即把政府采購歸納為“同等優先”;然而“同等”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比如軟件產品在開發、編程過程中往往會留下許多漏洞,需要用戶在不同環境下大量而反復的使用中不斷發現問題,不斷進行修改和完善。這既是軟件產品開發的一般規律,也是技術進步的一般規律。包括微軟的產品也是在不斷的“打補丁”的過程中得以完善逐步升級。如果一開始就先驗地要求產品非常完善,則中國的軟件產品永遠不可能進入市場。在價格上,當我們的公司推出一個新產品的時候,跨國公司的產品往往通過降價把它擠垮,我們的小公司怎么與之競爭?所以,以價格和技術水平“同等優先”為原則的政府采購,容易演化為“國外產品優先”,使國內一些優秀的產品被排除于市場之外。

  從重大科技專項的進展來看,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各個專項已進入全面組織實施階段,“十一五”期間一些專項在研發攻關和能力建設上取得階段性成果,在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這些項目也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關注。在下一步的工作中,要堅定信心和決心,瞄準國家科技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探索健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切實把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和市場配置資源的競爭優勢有機結合,力爭實現重大科技專項工作新的更大的突破。

  政府要為自主創新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記者:現在離創新型國家建設目標只有10年時間了,要實現這個目標,讓全社會的創新活力競相迸發,政府未來的工作著力點應該在哪?

  徐冠華:今后10年要想取得進展,關鍵在于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能否取得成功。

  技術創新首先是個經濟問題,其次才是科技問題。概括來講,它是技術、管理、金融、市場等各方面創新的有機結合。技術進步是一個累積性的過程,技術創新要對經濟發展產生影響,必須要采取產品形式。產品的設計和開發是企業產品導入市場過程中最基本的活動,只有采取產品形式才能使研發得到回報,使技術得到普及。企業熟悉市場需求,有實現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基礎條件,可以為持續的技術創新提供資金保證,能夠形成創新與產業化的良性循環。只有以企業為主體,才有可能堅持技術創新的市場導向,迅速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應用,真正提高市場競爭能力。因此,抓住了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這個突破口,就抓住了進一步深化科技體制改革的主線,就可以形成科技發展新的戰略安排和科技資源配置的新框架,一些多年未能解決的體制和政策問題就有可能理順,并得到解決。

  政府的引導和支持在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中可以發揮重大作用。特別是在政策引導和環境營造方面,政府可以有所作為。政府支持企業技術創新可以采取包括制定政策、資金投入、項目支持、提供服務等多種措施,但起決定性作用的是政策。在一定條件下,政府通過科技項目支持企業技術創新是可行的,但不可能成為主要的支持方式。中國幾百萬個企業,政府項目有多少?政府可以支持三五年,但不可能永遠支持。特別是對于千千萬萬的中小企業來講,包括稅收、金融、政府采購等在內的各項激勵政策是長時間、普遍起作用的因素。

  許多國家的實踐表明,中小企業研發新技術、新產品的效率遠遠高于大企業。道理很簡單,創新是中小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內在要求。如果中小企業沒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和技術訣竅,就不可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創辦和生存,更談不上發展。因此,必須高度重視中小企業創新活動,給予有力的政策支持。

  科技經濟結合和中介機構建設是政府要解決的另一重大問題。國外的經驗表明,科技和經濟的結合主要通過市場。市場中誰在起作用?中介。把千千萬萬的企業和千千萬萬的研究機構聯結起來主要靠大量的、各種類型的中介機構??梢哉f,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是產學研的紐帶,是聯結科技和經濟的橋梁。要真正能夠全面實現產學研結合,就必須充分發揮各種類型的中介機構、特別是市場化中介機構的重要作用。而我們目前的現實,主要是政府通過項目來支持科技和經濟的結合,因此,就環境建設而言,一項重要的工作是要完善中介機構體系的建設。

  來源:經濟日報

相關新聞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