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10-06-22 16:27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編者按 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既是一場攻堅戰,也是一場持久戰。我們必須增強主動性、緊迫感、責任感,加強規劃引導,突出戰略重點,明確主要任務,兼顧當前和長遠,處理好速度和效益、局部和整體的關系,調動各方面積極性,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不斷取得扎扎實實的成效,著力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形成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制度安排。
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劉文海一席談
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轉變發展方式、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著力點。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要進一步加快推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大力推進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就此,記者采訪了國務院研究室社會發展司副司長劉文海。
記者:為什么說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劉文海:從深層次上看,這項重要工作涉及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問題。經濟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社會發展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內在要求。發展經濟的最終目的在于促進社會事業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近些年來,我國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更加重視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并取得明顯成效,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協調性顯著增強。這次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我們也把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作為擴內需、保增長的重點,從公共投資、項目安排和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傾斜,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這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越是在困難的情況下,越要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途徑和著力點,關乎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有利于更好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有利于加快解決經濟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切實推動科學發展和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也有利于推動社會事業領域相關產業發展,進一步擴大居民消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很大成就,財政能力顯著增強,已經具備了加快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的物質基礎,我們應當有必要也有條件把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擺上更加突出的位置。
記者:為什么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必須加快推進科技、教育、文化事業發展?
劉文海:科技、教育、文化在國家發展中具有先導性、基礎性和全局性作用,是國家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方面。
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須要有強大的科技和眾多的創新型人才,這是發展的力量所在、后勁所在。加快推進科技發展,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之一。當今時代,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緊密。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就產品的制造能力而言,我們是世界上數一數二的國家;但就財富的創造能力而言,我們則遜色很多。未來要發展為世界一流強國,必須具備一流的科技實力,包括一流的原始創新能力,一流的高新技術產業,一流的科技人才隊伍。這次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給了我們一個難得的機遇。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孕育著新的科技革命。誰在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掌握發展的主動權,率先復蘇并走向繁榮。當前,西方各國都在對本國科技和產業發展進行新的部署,開始了新一輪搶占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我國也要緊緊把握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趨勢,適時布局,努力實現科技重大突破和創新,推動經濟結構重大調整,提供新的增長引擎,縮小與發達國家在經濟和科技方面的差距。
教育是國家發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起點。中國的未來發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歸根到底靠人才,人才培養的基礎在教育。因此,教育發展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之間的關系也是十分緊密的。一方面,在當今知識經濟時代,教育越來越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要素之一,能夠直接為經濟發展提供大量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和先進的科技成果,從而有力地推進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另一方面,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教育改革和發展提出新要求,直接影響教育行為和教育模式選擇。經過多年努力,我國已經從一個人口大國轉變成為一個人力資源大國,但還不是人力資源強國。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是我國一項長期艱巨的歷史任務,也是教育發展的根本任務。當前,要重點推進3個方面工作:一是加快推進教育改革。二是努力促進教育公平。三是為經濟社會發展培養大批各類人才。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和靈魂,是國家軟實力的核心標志。沒有先進文化的發展,沒有全民族文明素質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實現現代化。面向未來,適應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要,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要在重視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同時,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加快發展經營性文化產業,加快開拓文化市場。
記者:為什么說就業和收入分配問題不僅是重大民生問題,也是重大經濟和社會問題?
劉文海:就業是民生之本,就業問題是最大的民生問題。溫家寶總理指出,要讓人民生活得更有尊嚴。實現這個美好愿望,首先要解決好就業問題。一個人如果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來源,不僅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礎,他的家庭也會因此陷入困境。一個社會如果失業率過高,就很難保持和諧穩定,經濟也不可能持續健康發展。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無論從當前還是從長遠看,我國就業形勢都不容樂觀。一方面,我國是人口大國,需要就業的人口多,勞動力總量供過于求,今后一個時期,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口約1000萬人,加上失業人員、退役軍人等,需要就業的城鎮勞動力超過2000萬人,但新增就業崗位只有1000萬個左右。另一方面,勞動力總體素質偏低,結構性短缺比較嚴重,尚不能適應經濟發展和結構調整的需要。因此,必須把擴大就業放在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統籌謀劃,擺上優先位置予以考慮,堅持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兼顧效率與公平,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形”分配格局。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需要重點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關鍵是提高城鄉居民收入特別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和社會保障標準,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二是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要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研究適時開征物業稅。三是深化壟斷行業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要完善對壟斷行業工資總額和工資水平的雙重調控政策,并且嚴格規范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經營管理人員特別是高管的收入,完善監管辦法,并對職務消費作出嚴格規定。四是進一步規范收入分配秩序。要堅決打擊取締非法收入,逐步形成公開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五是保障城鄉低收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要通過發展生產、完善公共服務體系、健全社會保障制度等途徑,讓低收入群體有一個基本的收入,同時解決好教育、醫療、住房、就業等民生問題,保證他們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權益。
記者:為什么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劉文海:社會保障作為一項基本制度,是社會的安全網,也是經濟的調節器。尤其是在經濟危機條件下,社會保障不僅是安定人心的重要保證,而且對于拉動消費、刺激經濟復蘇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黨的十七大對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到2020年,實現“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的目標。當前,要重點把握好以下3個方面:一是明確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的基本方針,就是堅持“廣覆蓋、?;?、多層次、可持續”12字方針。二是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要繼續完善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逐步做實個人賬戶,加快覆蓋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城鎮各類勞動者;加快建立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穩步擴大覆蓋面;健全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應保盡保,并穩步提高保障標準;加快制度整合,逐步實現基本社會保障制度的統一和城鄉銜接。三是加大社會保障投入。要加快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穩步增加財政性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重;社會保障投入是用人單位、職工和政府的共同責任,要合理劃分三方責任,形成科學的分擔機制。
記者:發展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為什么必須加快推進社會事業領域的改革?
劉文海: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事業領域改革也在逐步推進,特別是教育、科技、文化、衛生等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了很大變化。在社會事業發展主體方面,社會力量興辦了大量醫院、學校、科研機構等民辦社會事業機構,初步形成了社會事業發展主體多元化的格局。在社會事業發展機制方面,注意區分社會事業領域的公益屬性和產業屬性,并在相關產業發展中推進社會化、市場化改革,引入競爭,確立了政府主導下的社會化、市場化的發展機制。但是,從總體上看,社會事業領域改革相對滯后。當前,我國公共產品供給不足,公共服務的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公平,與社會事業發展滯后有關,更與改革滯后有關。因此,需要通過推進改革為社會事業發展增添新動力。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