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10-04-13 14:30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科學精神廣為傳揚!”這是軍內外專家學者和領導干部,評說南京軍區空軍某部高級工程師李勝軒專著《解讀科學管理》時形成的一條共識。
由解放軍總后勤部原副部長李買富中將、南空后勤部部長李明清少將親筆作序,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的這一專著,透射著忠誠、求實、創新、協作的科學精神。在40多年軍旅生涯中,李勝軒4次榮立三等功、1次榮立二等功,多次受到總部和空軍的表彰。
忠誠,科學精神的基石
在《解讀科學管理》一書中,無論平凡小事,還是理性思考,字里行間透射出李勝軒對黨的事業的忠誠、對同志的忠誠、對自己的忠誠。我想,這不僅體現了李勝軒作為一名黨員干部的道德操守,也是他對當今時代所倡導的科學精神的身體力行。
我認為,“忠誠”是對一個黨員的基本要求。從事思想政治工作,需要赤誠無私、盡心竭力的覺悟,需要守住清貧、耐得寂寞的操守,需要率先垂范、甘于奉獻的品格,這其中,忠誠是根本,是前提,其他一切的操守和品格,皆源于對黨的事業的忠誠。思想政治工作說到底是做人的工作,面對不同的對象,我們需要在工作和生活中靠忠誠的品格建立和諧融洽的人際關系,營造出干事創業的和諧氛圍、良好環境,對待同志做到胸襟寬廣、大度待人、坦誠相處,既講原則,也講風格;與人共事光明磊落、表里如一、言而有信,讓上級有信任感,讓同事有安全感,讓下級有依靠感。
強調對自己忠誠,通俗地說是正確客觀看待自己,這是對一個唯物主義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樹立思想政治工作者自身形象的重要保證。“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自知往往比知人更難,對自己忠誠就是一種自知。做到這一點,就不能把自身的優點和成績無限放大,看得很重,對缺點和不足輕描淡寫,看得很輕。應該注重強化慎獨意識,處處自重、時時自省、事事自律,不違黨性原則,不愧人性良知。從大處著眼,忠誠體現了一個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小處探究,忠誠也度量了一個人的內在品格。培養并發揚科學精神,是一個從主觀世界改造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自覺保持共產黨人忠誠于黨的本色、忠誠為人的品格,就能在發揚光大科學精神的征途上,成為全社會的引領者。
“忠誠實踐黨的創新理論指導員”曹世奇
弘揚求實創新的科學精神
欣讀李勝軒所著《解讀科學管理》一書,感觸最深的是,字里行間涌動著他在求真務實中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正是這種可貴的科學精神,使他能在長期的戰略儲備營區管理實踐中,具有科學的理念、科學的思路、科學的決策、科學的方法,能夠科學創業、科學維權、科學育才,在所分管的領域中實現和諧發展、安全發展、節約發展,收獲上乘的管理效益。
李勝軒在書中所寫的成功打開創業初期工作局面、處理復雜的維護部隊權益問題、抓好建章立制的工作、擺正管理與戰備、培養高素質人才、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事例,很多都貫穿了其系統思維、綜合思維、求異思維、逆向思維等創造性的思維方式,體現了他在求實中創新的科學精神。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思路決定出路”,“思維一變,效益萬千”。
務實創新的科學精神,不只反映在李勝軒的工作實踐中,也見諸于書里他的思考心得中。譬如,“沒有異想天不開”、“剛柔相濟好做事”、“‘無聲服務’勝有聲”、“‘求賢’還需‘留賢’”等等,無不是作者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的生動注釋。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求真務實中開拓創新,是科學精神的核心要素。聯系我在近幾年擔負軍隊院校政治理論教學和研究工作中取得的進步,以及《軍隊政治工作信息化建設研究》被總部評為全軍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的前因后果,也說明樹立務實創新科學精神的重要價值。
在當前形勢下,李勝軒一貫踐行的求實創新精神,對各個領域的科學發展,具有普遍的推動意義;要完成那些具有開拓性價值的工作,更需要大力弘揚這一精神。
南京政治學院上海分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沈國權
大力培育樸實扎實的品質
李勝軒長期在部隊做后勤工作,和其他許多后勤工作者一樣,工作繁忙,事務瑣碎。但他勤于思考,從實踐中總結概括經驗,寫成了《解讀科學管理》。他將這本書定位為“來自基層的收獲,源于實踐的感悟”,這是非常準確的。
樸實是《解讀科學管理》的一個顯著特點。從問題入手,用事實說話,廖廖數語,道出真諦。整個讀來,沒有空話、大話、套話。樸實的問題,不是一個小問題。樸實是實踐所固有的根本特征。實踐作為人的感性活動,必然是樸實的、親近人的。詮釋理論,本質上要靠實踐。我比較欣賞李勝軒的一個命題,也就是第一章結尾的標題:“像實踐那樣思維”。這個命題是新穎的。“樸”的問題,絕不是個技術性問題。在老子的世界觀里,樸是同道比肩的。在老子看來,“樸雖小,天下莫能臣”,“常德乃足,復歸于樸”。如果真心確認實踐對詮釋理論的權威性,那么,“復歸于樸”乃是必然的。
扎實的理論功底,是這本書的另一個特點,它寓于李勝軒對工作的敘述和體會之中,需要讀者掩卷而思之。譬如,“堅持安全發展不動搖”這一章,共有15則手記。內容涉及憂患意識、隱患意識、安全與效益的關系,安全工作中的決斷、放權、動態管理、協調管理、安全投入等一系列理論問題。對這一列系理論問題的把握,李勝軒站位較高,他認為:“‘安全發展’的提出,標志著科學發展觀的內涵的深化和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的轉變。和諧社會,安全為先。只有將安全發展的科學理念融于日常管理工作中,才能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有這樣的認識境界是難能可貴的。現實生活中,不少同志僅僅將安全發展理解為具體的、事務性的管理活動,沒有明確而深刻地認識到它是對軍隊建設發展模式和道路的一種正確選擇,而作者由于具有新的視界,抓安全管理的能動性就大多了。
空軍級專家、空軍雷達學院教授 喻承久
使命感責任感一個都不能少
沒有做不好的工作,只有不負責任的人。這是我讀《解讀科學管理》一書最強烈的感受。書中一段段生動傳神的“手記”、一篇篇飽含哲理的“思考”,無不折射著他對事業高度負責的精神。正是這種對肩負使命的忠誠和信守,使他無論面對什么局面、處在什么崗位、遇到什么困難,都能做到心無旁騖,勇往直前。
弘揚科學精神,需要強烈的使命感責任感作支撐。當前,世界范圍內的軍事變革風起云涌,走過60年輝煌歷史的人民空軍正在新的起點上,加速由國土防空型向攻防兼備型、航空型向空天一體型、機械化向信息化戰略轉型。我們新裝備部隊面臨的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面對這樣一個咄咄逼人的大環境,我們必須認清關鍵時期的厚重責任,向著“空天一體、攻防兼備”的戰略目標前行。
責任可以使人堅強,責任可以發揮自己的潛能。李勝軒能夠把一個個走“失”的孩子找回來,把一樁樁遺留問題解決好,關鍵在于他對本職工作的熱愛,正如他在“將維權進行到底”一章所言,“難得的是熱情”、“難得的是執著”,這是每一個身在職場上工作著的人的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一種對待工作應有的態度。建設空天一體、空防兼備的空軍是一個系統復雜的戰略工程,從將軍到士兵都負有一定責任,一個環節、一個崗位、某個具體人的工作不到位,都可能影響和干擾大局,造成全局的被動。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并勇敢地扛起它,無論對于自己,還是對于組織和社會,都將是問心無愧的。
空軍航空兵某師政委施登定
治學之道貴在嚴謹求實
通讀《解讀科學管理》,深刻感受到李勝軒治學的嚴謹和求實。書中的150篇手記,最早起步于1985年,而結集卻在2009年,整整24年的時間跨度,8600多個晝夜的不斷思考,使一個專業領域的“科學管理”課題,濃縮成150多篇思考,細化為150多個故事。“二十年磨一劍”,足謂厚重,堪稱執著。
近年來,學術界功利和浮躁之風甚囂塵上。雖然有許多學者遠離名利場,在靜心問學修行,但亦不鮮見有人染上急功近利的利益競奔癥,心浮氣躁,耐不住寂寞。諸如想出名卻不愿下功夫,當“文抄公”者有之;不學無術卻硬充大師,“復制”、“粘貼”、“組裝”學術者有之;更有甚者追名逐利,竟然到了剽竊他人學術成果、編造虛假履歷的地步,既在學術界臭名遠揚,也在國際上丟人顯眼,敗壞了學界的名聲,毒化了問學的樸實風氣。這其中固然有一個評估標準的科學性問題,但學者隊伍中學術品格的缺失、問學態度的失嚴,不能不說是一個更帶關鍵性的問題。
《解讀科學管理》所倡導的嚴謹求實的治學之道,十分值得提倡。學術成果作為一種傳承和創造文化、發現和傳播知識的產品,其創造發明和運用活動的本身,就是一種求實的努力,尤其需要嚴謹的態度和樸實的作風。如果為“學”不具有獨創性,為“術”就無可拓展,更談不上使用。在國際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我們國家的科學技術就難免受制于人、授人以柄。我們每一個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同志,都應當有一種崇高的責任和強大的動力,努力為我們國家的戰略競爭能力而戰,自覺以樸實的學術品格祛除浮躁之風,以扎實的治學態度追求和創造學術上獨具特色的成果,這既是我們的神圣職責,也是必須的學術品格。
著名雜文家、濟南軍區某部教授于永軍
科學的事業更要勇于實事求是
喜閱《解讀科學管理》一書,深感李勝軒結合自己長期的工作經驗,對科學管理提出了許多睿智的見解。比如:“科學思維是一種動態思維,它來自對客觀現實的靈活把握”等等,都體現了一種實事求是的科學方法。李勝軒的思想和方法,值得我們醫學界學習和光大。
現代臨床醫學既是實驗科學,又是經驗科學,還是人文科學。科主任或副主任查房,是貫徹病房管理和臨床教學的最主要方式。但傳統的查房方法,已經明顯表現出4個不足。其一,這樣按步就班查完所有病區病人時間太長,而且有的檢查、處置、醫療文書不能及時完成;其二,所有醫生都站著從頭聽到尾難免疲勞,查房者講得再好、再精彩,其實際教學效果卻大打折扣;其三,不利于下級醫生在工作中確立自己的主角意識;其四,病人容易產生誤解,查房中在病人面前講課必然有擴展、延伸,比如講該疾病會有哪些不良后果、相關藥物治療、處置、手術會有哪些并發癥等,病人聽得一知半解,可能會誤認為自己就會是這樣后果,或者產生其它誤解,從而產生不必要的緊張,甚至進而影響自己的醫療選擇。
鑒于上述情況,我以實事求是的態度作了改進和探索。一是,把查房時間化整為零,給醫生留時間完成日常工作。二是,不在病房內當著病人講課,等走出病房或回辦公室再結合病例講。三是,有時讓下面醫生先詢問查看病人,我單獨再去詢查,之后一起商討,確立診治方案。四是,把教學內容有計劃的分散到具體工作的各個環節中。正如李勝軒在《解讀科學管理》中所言:“像實踐那樣思維,要轉變觀念,勇于創新”,因此,要解放思想,必須摒棄那些傳統的思維方式和習慣性作法,敢于否定自我、超越前人,始終具有獨特的視角和前瞻的思維。
醫學博士、空軍總醫院心內科副主任王俊華
給創新精神以更多的呵護
李勝軒身上體現了什么樣的科學精神?讀完其所著《解讀科學管理》一書,最令人折服的是他勇于創新的膽識和謀略。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弘揚科學精神,一刻也離不開創新的膽識和謀略。
“年輕人自主創新大有可為!”這是在第十屆“中國青年科技獎”頒獎大會上,老一輩科學家對新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褒獎和期望。時年38歲的我,有幸成為獲獎者之一。近年來,我主持和參與17項軍隊重大科研課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10項,取得多項創新性科研成果,2009年被確定為首批“軍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拔尖人才培養對象,入選“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李勝軒現象”啟示我們,強調膽識并不是主張不切實際的蠻干。在“做什么”確定之后,“怎么做”同樣是走向成功的關鍵步驟。李勝軒之所以有那么多制度創新成果,自信心只是取得成功的基本條件,更為重要的是他善于抓住那些對本行業、本領域具有戰略性、關鍵性作用的重大現實問題,選準創新的突破口,在“怎么做”上動腦筋、用謀略。
創新的膽識和謀略,需要各級領導干部去包容、去呵護、去扶植。當前,要按照“人才強國”的戰略,充分開發科技人才資源,將人才的存量優勢轉化為科技創新的人才優勢,進一步解放思想,尊重科技人才特殊的稟賦和個性,保護他們的創新熱情,鼓勵他們的創新思考,破除阻礙科技人才成長的體制機制,讓更多的科技人才大量涌現,讓他們在勇于創新中做出更多、更大的貢獻。
空軍裝備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陳爽
求實,科學精神的不二法則
科學精神的本質是求實,科學精神的精髓是求實,科學精神的真諦是求實,科學精神的要義還是求實。李勝軒撰寫的《解讀科學管理》,在娓娓的敘事論理中,為我們生動詮釋了科學精神。
求實是忠誠的試金石。求實,源于對真理的尊崇;忠誠,源于對信仰的堅定。從本義而言,忠誠就是盡心盡力。馬克思主義是堅持真理、信仰真理的,因而,馬克思主義所倡導的科學精神,忠誠和求實無論是內在本質還是外在表現,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求真務實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一以貫之的科學精神,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的核心,也是黨的優良傳統和共產黨人應該具備的政治品格。我們黨80多年的發展歷程充分說明,什么時候求真務實堅持得好,黨和人民的事業就興旺發達。反之,“句句是真理”,唯上、唯書、唯權的“偽忠誠”盛行,黨和人民的事業就會受到損害。
求實是創新的導航儀、是協作的連心橋。創新是一個民族生存發展的不竭動力,是科學精神的價值目標。但創新必須具有的正確指向、嚴肅態度、嚴謹方法,無不產生于求實的基礎之上。李勝軒并沒有刻意去想什么新點子,出什么新花樣,他的目的很單純,就是求得具體問題的有效解決。因而,他面對新情況新問題采取的新思路新舉措,總能收到良好的效益。科學研究需要協作,求實既是驅動協作的動因,也是保證協作成功的條件。李勝軒之所以能夠營造出和諧的內部環境,妥善處理方方面面的矛盾,正是因為他凡事從實際、實情、實效出發,為協作找到資源對接點、利益均衡點,讓協作者心悅誠服。從這些意義上說,李勝軒通過解讀科學管理所呈現的求實效應,不是輕薄的純理論的坐而論道,而是厚重的身體力行的經驗總結;不是蒼白的純感性的就事論事,而是散發出理性思考的強烈光芒。
全軍首位政工女博士、空軍工程大學教授周薇
有效推進科學理論“內化”
李勝軒所著《解讀科學管理》一書,為什么受到廣大基層干部群眾的歡迎?在我看來,就是因為它提供了一個將黨的創新理論內化為個人觀念、用黨的創新理論指導一線具體工作的樣本。在這個樣本中,我們既能看到事,也能看到人;既能看到實績,也能看到教訓。全書一事一議,“手記”說故事,“思考”說道理;文章誠懇真切,故事由表及里,道理質樸貼心。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在我看來,這有兩層理解。第一層,我們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人,所以人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根本;第二層,人本身也要實現科學發展,特別是在個體的精神和思想層面。只有當科學發展的基本觀念深入一個人的精神,成為他思想的一部分,那么他才能在實際工作和生活中,體現出科學發展觀的主旨。
發展是第一要義,發展也是要有動力的。庸俗、狹隘、自私的觀念也許可以帶來一時的效益,但必然不是科學的發展。對于基層的同志來說,只有圍繞大局和長遠,堅守自己的使命,恪盡自己的責任,才是實現科學發展的持久動力。李勝軒所做工作是部隊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因為胸懷使命和責任,他才能長久地迸發出熱情和智慧,把具體工作做出大意境。
統籌兼顧的思想精要是辨證,是對歷史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創造性概括和總結。它既是思想認識,也是工作方法。李勝軒以親身經歷,為我們舉例剖析戰略儲備營區管理面臨的若干基本關系,如經濟效益和軍事效益的關系、發展和安全的關系、管理和服務的關系、制度建設和科學管理的關系,等等。統籌兼顧地處理好這些關系,就能夠貫徹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復旦大學黨委宣傳部副部長方明
發揚科學精神實現科學管理
《解讀科學管理》是一本理論聯系實際的力作。作者李勝軒用親歷親為的小事例,詮釋了科學管理的大道理,把個人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活動,結合于具體工作、深入到心靈深處,為發揚科學精神、實現科學管理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科學精神是一種求真精神、務實精神、創新精神、協作精神。科學精神在今天的科學管理活動中,更表現為一種實踐精神、負責精神、革新精神、對黨和人民忠誠不渝的精神。李勝軒對科學管理的解讀,至少體現了四種科學精神:一是體現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科學精神。“及時雨”、“糾錯”等小故事,說明了科學管理應注重客觀實際,像實踐那樣思維,抓具體,抓落實,實現管理就是服務的理念。二是體現了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管理者應有求真務實的責任感,敢于承擔責任,學會承擔責任,把責任感作為升華人生價值的內在動力。三是體現了開拓創新的科學精神。四是體現了團結協作的科學精神。樹立大局觀念,并表現在“一盤棋”的服務上;學會尊重人,多點“人情味”;學會團結人,珍惜人才,招攬人才,留住人才;充分發揮黨組織的凝聚力、感召力、戰斗力,實現科學管理的目標。
科學精神是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精神升華,它不僅對科技發展和科學管理有巨大的推動作用,對社會個體精神、世界的自我完善也產生重大影響。對軍隊院校建設來說,也有一個發揚科學精神、實現科學管理的問題。特別像我們國防科技大學這樣以理工為主的綜合性大學,更需要在建設和發展中發揚科學精神,提高科學品味,實現科學管理,培養一流人才。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張偉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