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10-03-16 22:29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11月25日,世界各主要國家和地區都相繼給出自己的減排目標。最吸引眼球的是,中國宣布到2020年我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從目前的經濟發展模式來看,新的減排目標肯定會增加經濟增長的成本,增加企業的負擔。目前減排對人類社會提出的真正挑戰是,以同樣數量的碳排放,實現更多的產出,或者說以同樣數量的產出,我們需要用更少的碳排放。如何將應對氣候變化納入企業經營戰略和日常管理活動,關系到企業能否保持和增強競爭力,并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的大計。可見,新的減排背景下,我國的企業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這也是當前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轉型機遇。
中國減排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提高單位碳排放的生產率。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要有新的技術出來,要有新的工藝、新的生產方法、新的運行機制,乃至新的制度安排。我們可以看到,從國家實施節能減排計劃以來,包括技術資金在內的大量資源已經投入到減排領域,技術進步的速度由此顯著加快。比如近年來光伏發電的成本,由于技術進步而迅速降低。此外,也由此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甚至形成全新的產業領域,并創造出新的就業機會。包括電動汽車等等,都是新興的,有些是全新的產業。而且提高碳排放生產率的競爭,將改變已有的競爭優勢和資源配置格局,在碳排放總額受限且可交易的條件下,實際碳排放將更多地向碳排放生產率高的地區和企業傾斜。
國際碳排放的市場發展來看,全球自愿碳減排標準主要集中在歐洲,國際碳交易市場主要分為配額交易和自愿交易市場。前者為那些有溫室氣體排放上限的國家或企業提供碳交易平臺以滿足減排目標;后者則從企業社會責任、品牌建設方面考慮,自愿進行碳交易。而目前,世界上主要的碳交易市場被歐美發達國家壟斷,包括歐盟的排放權交易制、英國的排放權交易制、美國的芝加哥氣候交易所等。據估計,到2012年,全球碳交易將高達1500億美元,超過石油成為全球第一大交易,中國有望占據三成以上份額。我們已經在制造業上嘗盡“跟隨者”的苦頭。在節能減排交易中,如果不及早行動樹立“中國標準”,被動局面將延續下去。盡快建立完善碳自愿減排市場平臺,推動碳自愿減排機制的形成已成為必然。
可以預見,碳排放生產率高的地區和企業,將贏得新的競爭優勢,占得新一輪發展的制高點。而在金融危機過后,全球掀起的低碳發展觀念,就是一場國家間的發展競爭,這場競爭是創新的競爭,有一部分企業、一部分地區、一部分國家實際上會贏得新的競爭優勢。
在這場競爭中,中國有不少的有利條件,比如在節能環保新能源發展的環境中,我們具備了比較好的基礎,比如電動汽車,中國有些技術已經相當不錯了,有些可以說是在全球范圍內是領先的,或者有領先的可能。我國的市場廣闊,潛力巨大,可以為諸多減排新技術提供商業化、市場化的前提條件。隨著近期低碳研究學院的設立以及中美之間新能源合作的確立,我國的低碳產業發展將帶動著我國的經濟走向“低碳時代”。(周子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