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综合高清-a视频-高清全高清-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70年后|www.whhswh.com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中國需打造獨特的低碳競爭力

http://www.whhswh.com 2010-01-21 15:13 來源:金融界

   哥本哈根的會議落下帷幕,博弈卻遠未結束,未來10年,中國將踏上整體低碳轉型之路,企業的命運與氣候改變下的經濟新格局休戚相關,如何實現低碳轉型?如何發現潛伏的黃金機會?

   《經理人》認為,中國企業應搶先占位,打造獨特的低碳競爭力!

   低碳時代,以氣候為導向的全球經濟協同發展。未來中國的經濟形態和市場將與政策、資源高度相關,對企業的變革智慧是極大的考驗,企業領導者在未來的戰略上應高度關注國內外政策,搶占稀缺的低碳商機,巧妙借勢,向外整合資源,向內調整產品、渠道、產業鏈、管理等,搶先實現低成本、低風險轉型,塑造可持續領跑的競爭力。

   掌控低碳政策

   由于低碳經濟的變革路徑是自上而下的,雖然大多數低碳行業尚未走到市場化和商品化的階段,真正的消費需求尚未出現,但從政策里可以嗅到前瞻性的機會。以日本為例,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制定了一系列的遏制能源消費的政策,日本的汽車企業與電子制造企業敏銳地把握到這個機會,生產出省油的汽車和低耗能耗材的電子產品,成功進軍歐美市場。

   結合中國低碳經濟的現狀,《經理人》預測,未來的低碳經濟政策有四大趨勢值得關注:

   碳調節稅。通過向使用石油、煤等化石燃料的企業征稅,來補貼使用生物燃料的企業。國家能源所研究員周大地認為,碳調節稅還可以成為碳消費稅,引導環保節能產品的消費。

   區域政策競爭優勢。提前搶奪低碳經濟優勢資源和項目的做法,使得中國各經濟區域包括省市區開始了政策法規上的競爭,吸引企業與投資,如蘇州請清華大學為其規劃建設中國第一個低碳示范城,擬推出一系列稅收及融資的優惠政策,中國外企協會透露,已有多家跨國企業欲報名去蘇州做示范工廠。

   產業政策。2006年開始實施的《可再生能源法》實施細則尚不到位,光伏發電成本目前還遠高于常規能源的發電成本。未來的產業政策將更為細化,具備可操作性。各種形式的補貼政策,從中央到地方,將不斷涌現,有消息稱政府將對新能源汽車進行補貼,被國內大多數生產企業認為是撬動新能源產業發展的支點。

   消費需求導向政策。氣候組織政策專家喻捷認為,未來中國將仿效他國,以適度的消費鼓勵新興低碳產業的發展,如德國的能源法案明確規定電網公司必須以固定價格、固定期限的合同收購清潔電能,“政策創造了新的消費需求。”

   值得思考的是,政策也是一柄雙刃劍,太陽能光伏行業短短幾年涌入大量的企業,造成產能過剩,過分依賴政策,難免會讓企業喪失敏銳的判斷力。

   尋找產業先機

   把握產業先機,除了政策,更考驗企業發現稀缺機會的智慧!2005年進入中國的氣候變化資本集團,擁有全球首個碳排放概念的投資基金,在中國已經投資十幾個低碳行業和傳統行業,投資規模達到60億人民幣。

   氣候變化資本集團中國區董事總經理路躍兵告訴《經理人》,氣候資本在中國投資的行業包括可再生能源、煤層氣、生物質發電、鋼鐵、化工廠等,部分項目取得了不錯的收益。

   投資新興產業,巨大的機會伴隨著巨大的風險,企業如何進行判斷?在他看來,抓住好機會的一個重要標準就是前瞻性和稀缺性。路躍兵列舉了幾個潛力低碳商機:

   太陽能的電流控制測量技術;

   風電場和智能電網;

   清潔交通,包括生物能源汽車和電動汽車;

   碳捕捉與封存技術;

  儲能技術。

   在非低碳行業,他認為,一些高耗能企業向低碳轉型的環節也蘊藏著很大的商機,鋼鐵、水泥等高碳產業提高能效的環節,如余熱發電、循環經濟等,都是不錯的機會。此外,成本較低、傳統產品的低碳替代產品制造業,亦有不錯的發展前景。

      低碳轉型路徑

   中國政府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前宣布,到2020年中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留給企業轉型的時日無多,社科院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可持續發展研究會低碳學組研究員、秘書長崔大鵬博士(600804)說,“不要延誤轉型的時機。”

   一般說來,企業在低碳轉型時要解決發現需求、調整產品、技術創新等核心問題。崔大鵬認為,中國企業最需要解決的是低碳技術的自主創新,打造自主競爭力。

   高成本是橫亙在企業面前的轉型難題,崔大鵬說,一方面,國家要對一些行業實施補貼政策,另一方面,企業也要未雨綢繆,搶占低碳知識、低碳資金和低碳技術、產品與服務等制高點。企業需要尋找多種融資渠道。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