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9-07-15 14:23 來源:中國能源報
近來,風電、水電等新能源產業發展勢頭迅猛,風電項目不斷上馬,風電制造業如火如荼,但也有專家和企業對未來的風電制造業產能過剩表示出擔憂,7月2日,記者就風機制造業的市場供求、解決途徑等問題采訪了相關人士。
記者采訪了河北省張北運達風電有限公司的一位管理人員。他告訴記者,該公司是風電整機裝配企業,目前生產的產品沒有積壓和存貨。在記者問到風機制造是否產能過剩時,他表示這一領域將要面臨一個市場洗牌的過程。
隨后,記者又聯系到國內最大的風電制造企業金風科技公司,據該公司市場戰略部門的工作人員介紹,現在風機制造的供求市場發展很快,國內除了數十家風電整機制造企業外,還有發電機、葉輪、塔架、變壓器等很多零部件生產商,實力較強的幾家風電制造企業各有優勢。他還告訴記者,金風科技公司的風機產品主要服務“三北”及沿海地區,“以銷定產”是主要的生產模式。
那么,風機制造業是否產能過剩呢?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暫時沒有對風電設備制造情況作出完全統計,但根據現在的觀察,風機產能過剩的趨勢比較明顯。
隨著今年5月份甘肅酒泉380萬千瓦風電場項目開工建設以及6月底國電龍源電力集團在江蘇如東的4.95萬千瓦風電項目正式投產發電,風電項目建設步伐較快,國內的風電裝機容量維持在一個很高的水平。但是,也應該看到,風電行業發展過快的背后,也蘊藏著過熱的風險。聯合證券的報告中就明確指出,短期內整機市場將產能過剩。國都證券則認為,葉片產能增長快,存在過剩的風險。
有統計數據稱,2008年底,風電設備整機制造企業就已超過 70家。中國風能協會副會長施鵬飛預測,今年國內風機產能將超過1000萬千瓦。而據多方預計,國內對風機的同期需求量將不超過1000萬千瓦,產能和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個差額。另外,受海外風機市場萎縮的影響,進口風機將進一步涌入中國,因此,整機制造存在供過于求的壓力。
當然,受國家新能源政策的拉動、風電發展前景廣闊等因素的影響,風機產能過剩的現象還不明顯,但隨著風電制造業的飛速發展,企業有必要對此保持警醒。
盡管《新能源產業規劃》還未推出,但風電領域的2020年規劃卻已初現布局。6月29日在上海召開的“2009中國國際海上風電和傳輸大會”上,中國風能協會的施鵬飛先生首次正式對外發布了風電7大基地的具體產能規劃,包括甘肅、內蒙、吉林、河北等6省區的7大千萬級風電基地,總體裝機量將達12600萬千瓦。傳統國有電力巨頭也紛紛布局風電項目工程的上游,實現從設備制造到項目工程建設的完整產業鏈生產。
而就風電設備制造企業來說,能否迅速實現與風電項目的“接軌”,適應國家風電規劃的整體要求,將是決定其發展和命運的關鍵。
另一方面,在市場化競爭加劇和注重科技創新的今天,企業的技術因素也往往起決定作用。金風科技公司的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注重產品的質量和技術,已在產品的研發等方面作出了全套解決方案。以前,引進國外的機型多,而現在部分產品已能自主研發,技術上與國外水平基本接近。
對風電設備制造的這種過剩,也有人持肯定態度,江蘇省可再生能源專業協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曹驊亦近期曾對媒體表示,產能過剩“不是一件壞事,實際上是件好事,形成競爭之后,風電制造業整體質量可以提高,這是一種遲早的競爭。”
幾天前,內蒙古鄂爾多斯市委書記杜梓也在央視的訪談節目中談到,“一哄而起,一哄而散,誰也掙不了錢,誰也沒有發展空間。要把這些發展新能源的企業推到市場當中摔打,接受市場的檢驗。”
可見,在風電制造領域,企業只有在技術和戰略規劃方面“一個都不能少”,才能從容應對市場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