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综合高清-a视频-高清全高清-国产黄a三级三级三级70年后|www.whhswh.com

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指定宣傳媒體
新聞詳情

計算機智能能否超越人類智慧

關于是否應建立人工智能即將成為世紀性的重大政治問題

http://www.whhswh.com 2009-07-13 15:35 來源:財富時報

  暑期又至,《終結者》的回歸再次掀起了一波科幻電影的震撼浪潮?!督K結者:救世主》講述的是邪惡的人工智能,一個被稱作“天網”的軍事研發項目,它不僅獲得了自我意識而且判定人類是“刺激體”——也許有些像腳氣——需要立即斬草除根。

  科幻小說中常出現以下情節:數十億臺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聯網后自發形成了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計算機系統。這一設想可以回溯到亞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的《撥往“弗蘭克斯坦”的F鍵》(Dial F for Frankenstein)一文。這篇極富預見性的短篇小說發表于1961年,作者預言:聯系越發緊密的電話網絡將像新生兒一樣自發行動,控制金融、交通和軍事系統,引發全球性大騷亂。

  現在,人工智能,這塊曾經只屬于科幻小說作家和古怪的計算機天才的自留地已經回歸了主流,不僅獲得了美國太空總署(NASA)和大批硅谷公司——如Google的嚴重關注,同時成為新興企業的寵兒,設計范圍包羅萬象,從新一代搜索引擎到可以聽懂人類語言或可以自由移動的機器人。人工智能的再次流行使得公眾注意的焦點又回到了一個老問題上——這項技術的前路在何方?或者,烏鴉嘴一些,計算機智能會否超越人類智慧,速度有多快?

  書呆子的狂想

  超智能計算機的概念——“比人類更聰明”的機器——計算機學家和科幻小說作家弗農·文格在1993年發表的論文中稱之為“奇點”(注:物理上指大爆炸原點)。他認為技術發展的加速度已經足以讓“變化與人口增長速率相提并論”。這條理論一直以來都敲打著硅谷各公司的心弦。

  人工智能已應用于自動化產業,一些計算機控制的機器還取代了人類的工作。但是,“奇點論者”眼中的人工智能不僅應具有自我意識和超人類智能,還應該擁有設計比現代人類反應更迅速的高級計算機和機器人的能力。他們認為,這種觀念的轉變將為各領域技術發展帶來巨大的加速度。

  這并不是僅屬于科幻小說作家的夢想;一代電腦黑客、計算機工程師和程序員對芯片制造商——英特爾共同創始人之一的戈登·摩爾提出的“指數級技術變革”的理念深信不疑。

  1965年,摩爾博士首次提出,每一代新技術都可以讓硅片上的晶體管數目重復翻倍增長,計算機處理能力也必將加速發展。自此之后,“摩爾定律”——非物理定律,而是對產業發展速率的描述——成功將互聯網時代的計算機行業人格化,下一個“大人物”總會在拐角處不期而遇。

  人工智能的先驅,雷蒙德·科茲威爾(Raymond Kurzweil)在2005年出版的《奇點迫近:當人類超越生物學限度》(The Singularity Is Near: When Humans Transcend Biology)一書中又進一步闡述了這個理念。他試圖延伸“摩爾定律”的內涵,讓它不僅適用于計算機處理能力,而且可以同步精確地預測后人類進化時刻的到來,他認為此景會出現于2045年。

  在科茲威爾博士的預言中,快速提升的計算機處理能力與電子人技術相輔相成,最終機器智能不僅將超越人類智能,還將掌控技術發明的進程,產生無法預計的結果。

  科茲威爾博士并不滿足于超人類機器的進展,他已經開始展望“上載”功能,即將人類大腦中的內容和思考過程以某種方式傳輸到計算機中,讓不朽成為現實——在他的有生之年。

  這一理念讓許多浸淫于工程文化的精明而實際的技術專家側目,有人稱科茲威爾對超級機器的癡迷是一種新宗教。

  科幻小說作家肯·麥克勞德將“奇點”理念描述成“書呆子的狂想”。《連線》雜志編輯凱文·凱利則表示:“烏托邦設計者總是預言自己能含笑九泉?!?

  然而,這并不妨礙凱利對通信和計算機技術發展趨勢的猜想。他正在撰寫一本名為《技術元素》(The Technium)的新書,預測“全球腦”(global brain)的涌現——某天,地球上計算機通過網絡互聯攜手合作,展示它們的超能智慧。不過,他并不確定擁有高級智能的“全球腦”系統何時會出現。

  尚無需恐慌

  另一些詳細研究過計算機能力發展史的人對此也不抱樂觀態度。計算機設計師和風投資本家威廉·喬伊于2000年為《連線》雜志撰寫了一篇悲觀文章,他認為人類更可能因人工智能技術而毀滅,而不是創造一個由超智能機器輔佐的烏托邦。

  喬伊作為太陽微系統公司(Sun Microsystems)的創始人之一,始終堅持自己的觀點?!拔覀儾皇潜荒硺訓|西取代,”他說,“我能想到的更像是一場災難?!?

  另外,這類機器也引發了一場激烈的辯論,它會是理查德·布勞提根詩中所描述的“充滿愛心和仁厚的機器”,抑或類似于“終結者”,將人類引向更深的黑暗。

  “我發現關于是否應該建立人工智能的爭論即將成為世紀性的重大政治問題。”澳大利亞的人工智能專家雨果·德·加里斯說,他在《人工智能戰爭》一書中提出,這場爭論可能會在世界大戰中終結。

  盡管如此,至少現代人類還無需恐慌。自1956年斯坦福大學計算機專家約翰·麥卡錫創立了“人工智能”一詞,過去的半個多世紀以來,人工智能的發展腳步總是走走停停。1964年,麥卡錫建立了斯坦福人工智能實驗室并告知資助者——五角大樓,建造一臺人工智能機器約需10年時間,20年后的1984年,最初的樂觀主義碰了個大釘子,硅谷大批開發人工智能的新公司陸續倒閉,這段時期被稱為“人工智能的冬天”。

  針對目前人工智能技術的起死回生,硅谷資深技術預測師保羅·沙弗說:“望山跑死馬,看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實際上,盡管硅谷作為高新技術的核心地帶,這里的計算機專家們已經對“指數級”增長達成了共識,但是他們最悲慘的命運卻是無法活著親眼目睹“奇點”的誕生,除非寄望于下一世的輪回。

  “科茲威爾也許會和我們一樣,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死去,”硅谷機器人專家蓋瑞·布拉斯基說,“人生就是這么不公平。”

  文:約翰·馬可夫 (John Markoff)

版權所有 工控網 Copyright?2025 Gko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