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9-02-23 15:32 來源:化工信息網
編者語:國際能源機構(IEA)認為,能源產業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才能滿足世界對能源的需求,這一結論是該機構對世界一些大油田進行調查研究后得出的結論,該報告將于3月發布。能源交易商Vitol負責人伊恩·泰勒表示,能源業即將掀起整合浪潮。“這是15年~20年內的最佳機遇,因為許多公司的市值已經低于其資產總值。”
期待“有形的手”援救
道達爾首席執行官馬哲睿曾主張,對于那些力圖滿足市場能源需求且不斷創新的企業,政府不應干涉。但是最近他卻表示,近期形勢表明,政府需要考慮為能源企業提供政策、資金和技術方面的支援——油價持續下跌,導致此類資源和技術的開發缺乏經濟效益。
不僅僅是道達爾,跨國能源企業的高管們近來紛紛表示,決不能舍棄碳捕捉和碳埋存等環保舉措,而油田必須以盡可能有利于環保的方式開發。不過,雪佛龍德士古已經發出警告,稱澳大利亞的限額和交易措施可能使高庚天然氣田的開發變得無利可圖。
因為金融危機,殼牌已經放棄投資于世界第一大海上風力發電場London Array建設計劃,轉而專注于風險更低的美國陸上風電項目。環保主義者擔心,由于政府動用數以千億美元的資金為銀行紓困,而壓縮了在環境項目的投入。
不過,馬哲睿的中心思想是供應安全,而不是環境。馬哲睿及其他高管認為,隨著油價下跌,開采足夠的能源以滿足需求將愈加困難,這將可能延長經濟衰退期。
石油輸出國組織也表達同樣看法,他們希望以此證明每日減產180萬桶原油的決定是合理的。“油價急劇下跌,其速度和幅度都是空前的。油價經過此輪下跌后,許多現有石油項目可能岌岌可危,其他項目也可能被取消或推遲,這將導致中長期能源供應短缺。”
目前很多成本較高的項目已遭延期,如加拿大油砂和西非深海油田,俄羅斯什托克曼氣田等巨型項目的開發也變得更加艱難,因為該油田的開發者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正掙扎在信貸緊縮之下。
事實上,發達國家的監督機構、位于巴黎的國際能源機構在最新預測報告草稿中,認為世界第二大石油出口國俄羅斯根本無法提高產量。高盛分析人士表示,俄羅斯許多大型油田出現老化,而那些旨在鼓勵企業開發新油田和提高老油田產量的減稅措施力度過小、實施時間過晚。
國際能源機構(IEA)認為,能源產業需要付出很大代價才能滿足世界對能源的需求,這一結論是該機構對世界一些大油田進行調查研究后得出的結論,該報告將于3月發布。據該報告顯示,全球每年需投入3600億美元用于提高石油產量,才能滿足未來世界對能源需求。
IEA的報告指出,全球油田產量以每年9.1%速度下滑,即便用于提高產量的投資到位,也將以6.4%速度下滑。在油價處于低位時,更難以推動旨在阻止產量下滑的投資。在這種情況下,跨國石油公司常常會選擇關閉油田,而不是投入更多資金。相反的情況在北海地區就可以感受到,油價多年居高不下,驅使一些投機基金出手挽救油田。
事實上,其中許多小型石油公司由于股價下跌正在苦苦掙扎,信貸緊縮蠶食了它們為生產項目提供資金的能力。隨著信貸吃緊、油價下滑,投機基金也會選擇撤離,它們不會在沒有利潤的地方停留。
“吃小魚”的最佳時機
能源交易商Vitol負責人伊恩·泰勒表示,能源業即將掀起整合浪潮。“這是15年~20年內的最佳機遇,因為許多公司的市值已經低于其資產總值。”的確,就在他發言后不久,BG公司就宣布收購昆士蘭天然氣公司。此次收購價格與昆士蘭天然氣公司之前的股價相比溢價80%,但對這家澳大利亞公司天然氣儲量的估值,仍然比不上去年夏天美國康菲石油公司對類似資產報價的一半。
對那些大市值的公司來說,機會比比皆是。多年來,雖然收入屢創紀錄,但它們的市盈率相對較低,因為它們無法通過發現新油氣田或收購大型公司來獲得增長,致使股價下降。現在這些公司坐擁大量現金(比如埃克森美孚),而且負債極低,完全有能力在全球范圍內展開收購行動。正如BP首席執行官唐熙華所說:“我們認為,目前的動蕩或許會為我們創造機會,我們將非常密切地關注這些機會。”
道達爾據稱正在打加拿大石油公司Nexen的主意。在過去6個月內,Nexen公司股價下跌超過50%,這意味著收購該公司代價不再過于昂貴。與此同時,其他大型石油公司高官們也紛紛表示,在金融危機時候,他們密切關注美國能源公司,如阿納達科等。
泰勒表示,多年來,昆士蘭天然氣公司液化天然氣資產,對業內極富吸引力,只是這部分資產過于龐大,過于昂貴,所以讓巨頭們舉棋不定。如今,它再次進入各跨國石油公司收購的雷達網。
波士頓咨詢集團的莫里斯·伯恩斯表示:“在過去的經濟低迷時期,我們看到成功企業都做了些什么呢?它們進行整合并加強自身競爭優勢,當經濟恢復時,它們就以更好的狀態出現在業界。”但是,能源的未來并不是掌握在這些公司手中,而是取決于各國國有石油企業的投資決策。原因很簡單,企業能否得到充足的資金將取決于政府。
隨著需求縮減和油價下跌,各國國有石油企業正在虎視眈眈地盯著那些業績平庸的中小企業,因為這是“吃小魚”的最佳時機。(楊萬雄)
巴斯夫:危機時代也做加法
“盡管全球金融危機沖擊化工行業,但有140年歷史的巴斯夫看慣了世界經濟的起起落落,不會對此太緊張,我們將耐心等待危機過去。”巴斯夫亞太區總裁賀博科表示,巴斯夫對中國的投資不會改變。
機會蘊藏于危險中,巴斯夫似乎深諳此理。有心人注意到,在世界化工市場上,巴斯夫正在全球逆市擴張,危機中兩度出手收購。繼去年9月全資收購汽巴公司后,巴斯夫又宣布收購比利時瑞克塞爾公司部分聚氨酯業務,兩者之間間隔僅僅1個月。
賀博科表示,這是巴斯夫應對危機的一大思路——經濟蕭條之時,正是收購成本最低的時候。巴斯夫未來仍將繼續兼并收購,化工、建筑、電子產品,只要能優化公司業務的企業都是他們的目標。
由于全球氣候變暖、資源匱乏,節能減排成為世界經濟發展潮流。巴斯夫在歐洲早就推出的建筑、汽車行業的節能方案,如“節能屋”、汽車節能創新方案,這無疑很好地迎合了全球關于環保的需求。 (顧鳴遠)
陶氏化學:連環套鬧苦情劇
自2008年下半年開始,陶氏化學與PIC、羅門哈斯之間的“三角戀”就成為化工業關注的焦點。2008年7月15日陶氏化學宣布與科威特石油公司旗下子公司科威特石化工業公司(PIC)合資成立科陶石化公司(KDP),陶氏化學與PIC公司將各持有KDP50%股權,為此PIC公司將向陶氏化學支付75億美元現金。同時,陶氏化學還宣布出資154億美元,收購羅門哈斯,并承擔羅門哈斯30億美元債務。但2008年12月下旬,PIC公司突然宣布終止KDP股權交易——油價暴跌使得主要依靠原油開采和出口的PIC損失慘重,不得不忍痛放棄交易。這意味著陶氏化學拿不到PIC支付的75億美元,其收購羅門哈斯的計劃也陷入困境。2009年2月3日,陶氏化學向媒體透露,羅門哈斯收購案暫緩執行。
這兩筆交易擱淺使陶氏化學謀求原料自給和業務轉型的努力付諸東流,金融危機的“骨牌效應”由此可見一斑。
殼牌:中國項目不會因危機調整
殼牌中國集團主席林浩光日前公開表示:“我剛跟殼牌總部董事會開會討論過,殼牌在中國的任何項目不會因為這次金融危機而推遲和調整。”
林浩光同時強調,殼牌不但不會推遲在中國項目,相反,這次危機讓他們看到了加緊推進一些項目的機遇。殼牌在中國有三個大的項目已到了推進的成熟階段,因為這次危機,導致包括基建等在內的各種成本的降低,反而讓項目推進起來更加方便。他透露,這三個大項目中有兩個是按原計劃進行推進,另外一個則是因為在危機的到來時看到機會而促成推進的。但林浩光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透露這三個項目的具體情況。
林浩光透露,殼牌在中國已經有超過500個加油站,擁有分布于全國250個城市的潤滑油分銷網絡。他表示,目前殼牌在華投資已經達到40億美元,是在華投資最大的國際能源公司之一,人民幣升值以及勞動力成本上升等因素對殼牌中國的經營并未產生明顯影響。“殼牌全球董事會一致認為,在中國投資的風險比較低,對計劃中的殼牌在中國的投資,殼牌董事會完全同意,如果有調整,則是向好的方面調整”。
林浩光表示,殼牌推進的項目是幾十年的大項目,現在經濟危機來了,物價等各種成本正處在比較低的時候,如果有資金,正是推動項目的好時機。他同時透露,今年殼牌在中國的招工計劃不會有任何改變,也沒有裁員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