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9-02-20 17:18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中國經濟受到金融風暴中的沖擊,僅限于信心層面。而華爾街高調進入市場“抄底”,對于受到沖擊最小的中國企業而言,是一種積極的信號。
過去一段時間,我們從財經新聞中聽到的最多的詞匯是“救市”。這種積極的態度,實際上是在給市場信心。
全世界的政府,尤其是發達國家的政府,在是不是應該救市、如何救市的問題上達到了空前的統一。最初美國政府拿出7000億救市的計劃并沒能給市場信心,是因為這7000億美元是用來購買呆賬的,是想把一個筐子里面的爛橘子買掉,把好橘子放進去。但是注入以后,發現時機已過,橘子已經全都爛掉了。
這時候英國政府發揮經濟政策方面的領導力,布朗首相首先提出:我們要轉變方向,與其只買爛橘子,不如把這筐橘子買下來,然后政府來賣橘子。所以英國就出現了由政府出資,直接注資于商業銀行,用很低的價錢購買了大量的金融機構股權,以保證整個經濟形勢的好轉。
在這種經濟態勢下,金融危機會如何發展?中國企業能夠從中得到什么?危機是不是也意味著機遇?
風暴走勢五大預測
金融風暴是個讓人感覺到很恐慌的名詞。在我看來,對于全球經濟,這個詞語代表了五個未來的趨勢。換而言之,未來的全球經濟,很可能因為金融風暴而發生改變。
預測一:金融風暴可能在未來三個月內穩定
其表現有二:大規模金融機構破產的格局將過去;信貸市場大規模萎縮、大機構之間短期借貸的利息率遠遠高于中央銀行基準利率的情況將過去。
金融危機的一個重要危害,是機構之間彼此不信任——誰也不給誰借錢了,都認為我借了錢給你你拿錢補窟窿,我不知道你明天是不是會倒閉,所以大機構之間的交易萎縮到影響了經濟運行。在美國以往的情況是,就連發工資都要到市場上去借一點錢來短期運作,然后把短期內的資金波動通過借貸市場來抹平。這個市場現在萎縮了,萎縮以后很多機構馬上受到了影響:工資發不出,汽車貸款也搞不起來。所以信貸市場的萎縮是這場金融風暴最直接的后果,也是對實體經濟產生影響的一個重要渠道。
但是這種狀態持續不了多久,因為各國政府的高度重視,已經開始不遺余力救市。該注資的注資,該印鈔票的印鈔票,在各國政府聯合干預的情況下,所以我預計3—6個月這個金融風暴基本會過去。
預測二:金融風暴從發達市場轉向新興市場
巴基斯坦已經出現問題,開始找IMF求救;冰島瀕臨破產;烏克蘭和匈牙利國內舉步維艱,亞洲還有很多國家也站在了懸崖邊上。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因為當發達國家的金融體系基本穩定之后,會有更多的資金流向發達國家,或者是為了抄底,或者是為了保自己的總部,因為總部是在發達國家。比如說,一個商業銀行分支機構在巴基斯坦,總部在英國,那么資金就會倒流向英國。資金一旦出現倒流,就使得一些宏觀經濟基本面非常脆弱的國家的資產價格下降,企業很難繼續得到貸款,居民也很難得到貸款,消費、生產、投資都會受到影響。這種影響跟美國、英國是不一樣的,因為這些國家沒有印國際貨幣的能力。于是就出現了傳統意義上的國際收支危機,換句話來講外匯儲備不夠用了,還不起錢了,就大幅度貶值。1998年發生的亞洲金融危機就卷土重來。
這值得我們的企業家深思。有時從短期來看,企業擴張成世界第一很誘人,但當這種競爭的游戲一旦停滯,當資金鏈斷裂,世界第一可能會變成最沉重的包袱。所以產業的擴張一定要考慮資金的穩定性,一定要考慮宏觀形勢的巨變。
預測三:美國經濟進入短期衰退
衰退的界定,就是連續兩個季度的負增長。美國許多本來經營不錯的企業受到了來自于信貸萎縮的沖擊,實體經濟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很難避免出現萎縮。同時,美國一些支柱性的企業,目前碰到了實際性的困難:美國三大汽車廠現在在討論的問題是要不要互相并購,抱團取暖,是不是要賣海外資產;高科技企業摩托羅拉背離自己研發的基礎,轉型搞設計;飛機企業波音將所有研發內容全部外包,主業資金投向資本市場……這實際上是背離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美國企業因為頭腦發熱所碰到的這些困難,必然導致裁員、收縮,最終導致整體衰退的出現。
但是衰退并不會持續多久,這其中很大程度上是美國的政治意愿。新總統上臺,跟小布什的政策肯定有所不同,奧巴馬完全可以搞一個新政拯救美國經濟,一定會大規模地舉債,大規模地投資,來刺激美國的經濟。的確,美國經濟也需要這樣的投資,這么多年以來,美國經濟已經忘記了自己基本的立足點。作為最大的經濟實體之一,它的基礎設施現在已經很落后了,高速公路再過三四年就不如中國了,很多地方已經破爛不堪,美國的機場沒有一個能進入世界十大機場行列。所以美國人非常清楚,他們自己的基礎設施急需改進,急需投資。
預測四:英國成為最大贏家
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出現全球救市的態勢,英國有可能成為最大的贏家。英國的情況,與1998年的香港頗為形似。
當時曾蔭權是香港財政司長,1998年金融危機來臨之時,當恒生指數從16000降到了6000點的時候,曾蔭權經過一個晚上的思考斗爭,痛下決心動用政府的外匯儲備和財政盈余入市、投資、買股票。從6000點一直買到14000點,所以香港政府不僅打退了索羅斯炒作的浪潮,而且從自己的救市運動中大大賺了一筆錢。
英國干的事情就是在金融價格猛跌之后,用很低的價格去購買金融機構的股權。金融危機來的時候,最值錢的是政府的債券,所以英國政府用很低的價錢發行了債券,然后又用很低的價格購買股票,不但賺到了老百姓想追求穩定的錢,又利用恐慌賺到了低價的股票。
預測五:美元貶值
美國的GDP是13萬億美元,美國的M2(廣義貨幣供應量)是美國GDP的50%,不到7萬億,多發行了1/7,實際上是一種無法消化的負擔。而且,實體經濟的發展是貨幣的基礎,實體經濟在衰退,美元貶值便不可避免。所以快則一年慢則兩年,美元會進入逐步貶值的通道。
中國可能獨善其身
媒體無一例外地將金融危機作為了近期報道的重點對象,但是對于中國而言,危機背后,其實更多的是恐慌和信心的喪失,而實際上,卻并沒有想象中那樣可怕。
這場金融風暴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目前為止還只是通過信心渠道產生的。從根本上分析,金融風暴對于中國經濟的影響應該在三個渠道中體現出來:信心、貿易、資金外流。但是現在來看,中國市場上主要存在的問題是信心不足。
雖然出口貿易在金融風暴中也受到了影響,卻僅僅是占我國經濟比重很輕微的部分,并不足以構成威脅,甚至可以忽略不計。而如果周邊國家,像印度、巴基斯坦、韓國真是出現了金融危機和國際收支逆轉,那么根據以往的經驗,中國不可避免也會出現一部分資金外流。但是現在看來,由于我們的金融開放度不高,反而保證了我們的經濟結構受到最小的沖擊,如此一來,只要政府能夠出臺政策刺激市場信心,那中國在金融危機面前,很有可能做到獨善其身。
但是資金外流是必須防微杜漸的事情,中國的開放程度日益加大,勢必有肥水流入外人田的潛在威脅。所以在進一步開放市場的過程中,必須要加強對國際投資者的監管,防止資金外流現象的出現。
關注華爾街動向
如果把危機拆開,就是危險+機遇,對于中國而言,雖然面臨著一定程度的外貿萎縮、信心不足和資金外流的危險,但更多的卻應該是機遇。想想看,現在華爾街的老油條們都在干什么?他們在投資,在出手大肆收購,在進行資源整合,這正是中國的榜樣。
最直接的機遇就是資本運作的機會?,F在是金融恐慌,主要發達國家的,還包括一些發展中國家的資產價格已經大幅度下降,美國大概下降了40%。40%的股票市值下降,基本上是熊市調整的最低點了。像巴菲特這樣的老油條們,開始投資于金融,高盛、比亞迪、通用電氣,這些都是性價比非常高的資產。這些老油條可不是華爾街的傻瓜,他們是全球金融體系中最聰明的一群人,他們在進行投資,無疑是一種信號。受到沖擊最小的中國,完全可以開始“抄底”工作了。所以,中國企業是時候走出去了,海外物美價廉的資產,正在等著中國企業家們去分享。
第二個機遇是產業調整。經濟現在不可避免會出現一定的調整,增長速度會從去年的12%左右調整到9.7%。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產業毫無疑問的會重組、并購,格局會改變。這對于企業家而言,恐怕比經濟在上升時候機遇更好。經營好的企業可以利用這個階段并購,擴大自己的市場占有率;經營相對而言不是太好的企業,也可以考慮把自己的企業賣掉,重新再打理一個企業,這也是一個成功企業家的運作方式。
第三個機遇是技術升級。金融風暴導致國外很多產業周邊的技術部門日子不好過,例如:汽車產業手邊的研發、設計等等,這部分企業的工程師處于閑置狀態,面臨下崗的問題。中國企業可以考慮利用并購把最先進的技術、最先進的理念、最能干的工程師引進到中國來,對一些關鍵技術、關鍵環節的突破極為有益。(文/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
(本文根據“第17屆中外管理官產學懇談會”演講現場錄音摘編而成,未經本人審閱。標題為本刊加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