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8-08-21 08:30 來源:中國工業報
編者語: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汽車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科技進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提高我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付于武先生認為,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可歸納為以下十個關鍵詞.。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提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黨中央又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宏偉目標。
那么,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汽車工業在科技進步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呢?日前,記者對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常務副理事長付于武先生進行了專訪。
記者:汽車工程學會是汽車工程師的家,您應當最了解中國汽車科技進步的情況,您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汽車工業在科技進步方面有哪些可圈可點的成就?
付于武: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汽車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在科技進步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對提高我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力起到了突出的作用。我認為,改革開放30年的成就可歸納為十個關鍵詞:
第一個關鍵詞:接軌
我國的技術法規實現了與國際全面接軌。今年全國實施國三排放標準,北京率先實施國四標準,標志著我們和歐洲的排放標準已經非常接近了。從1990年國家開始控制尾氣排放,到2008年全面實施國三標準,我國用了17年的時間,而歐洲用了27年。我國在法規上與國際接軌的速度非常快,也許到2012年就將與國際標準同步。
節能、安全、環保是汽車的三大主題。我國的法規體系已經基本上接近了歐洲的技術法規體系,現在我國的強制性法規有97項,其中涉及主動安全的26項,被動安全的24項,一般安全的25項,節能環保的22項。這個進步往往是被忽視的,正是法規體系建設的高速發展,為我國整車出口奠定了基礎———要走出去首先要實現法規、標準與國際接軌。
第二個關鍵詞:融入
中國汽車技術已經是全球汽車技術市場的一部分,基本上與發達國家的技術趨同,發展方向一致。比如,我在捷克參加汽車工程理事會時,大會提出的一個問題:全球汽車的技術方向和技術路線是什么?絕大部分與會者認為是新能源。在新能源方面,中國有了長足的發展。比如,北京奧運會賽場及周邊使用的新能源汽車都是我們自主生產的,這是以前所不能想象的。我國的新能源汽車已經部分實現了商品化,很快會實現市場化。2010年世界電動車大會要在深圳召開,將有1000輛使用新能源的大型公交車和幾千輛電動和混合動力的出租車在深圳行駛,這都是市場化的行為。
再比如輕量化技術。從產業講,我國以前對輕量化的重視是不夠的,而現在輕量化技術已經被中國汽車業所接受。比如,新的設計方法、新的工藝、新的材料的應用,都涉及到輕量化問題,其中內高壓成型技術、鋁鎂合金的大規模應用,中國和國外是一樣的。
對于主被動安全技術,過去中國對此缺乏了解,隨著汽車電子技術的發展,這些方面的技術已經與國外趨同了。如ABS已經形成了市場化,以ABS為基礎研發的ESP正在走向產業化。
第三個關鍵詞:升級
在產業結構調整方面,過去我國“缺重少輕無轎車”的局面已經得到了根本的改觀,如今我國重型車的產量在國際市場上占有相當大的比重,產業化的升級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基本的動力。
產品技術的升級方面,原來轎車在我國是空白,沒有市場何來產品,沒有產品何談升級。如今,我國的自主品牌生產企業、合資企業,每年推出幾十款產品,支撐這些產品的就是技術升級,技術升級給我國的汽車工業帶來了巨大的活力。
第四個關鍵詞:轉變
改革開放30年來,企業成長模式發生了巨大轉變,實現了從銷、產、研三大環節中生產環節最大的“橄欖形”向“啞鈴形”轉變。
以前我國的生產廠就是個加工廠,現在加強了研發能力。以前到生產廠都看生產線,現在中國已經擁有全世界最先進的生產線,再到企業已經不看生產線了,而更要看研發中心。一汽、上汽、吉利、奇瑞等一批企業的研發中心都已經建立起來了,在研發上的投入從根本上改變了原來的結構模式。如果說研發中心的建立是表,那么這些廠都建立了符合中國特點的產品開發流程就是里。有人說,1994年中國汽車企業就有開發流程了,但那個流程和現在的流程不是一個概念。過去是仿造的流程,是從零件到圖紙的流程,是逆向開發的流程;現在是正向開發,是從市場調研到研發,再到產品的流程。我國已經擁有了自主的研發體系,沒有流程和研發體系企業就不能發展。
另外是實驗手段。現在企業非常重視實驗,很多企業都有幾個輪轂試驗臺、碰撞實驗室、溫度實驗室,還有造型室。以前跨國公司向我們炫耀的就是實驗室,現在中國在很多方面趕上了(通常意義的)國外的水平:CAD/CAE等先進的開發手段得到大量采用,研發水平進步很大,很多跨國公司對我國汽車業在研發方面取得的進步感到驚訝。
新一代汽車研究人員能夠接觸很多車型,這是老一代研發人員所無法相比的,他們接觸面廣,知識新,為一代代新產品研發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通用公司總裁曾表示,企業第一是產品,第二是產品,第三還是產品。如今,我國的一些企業也擁有了產品開發平臺,開始實施產品的平臺戰略了。
第五個關鍵詞:加速
自主創新加速,技術進步明顯,這是今天我國汽車工業呈現出來的新特點。
年初,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經部部長馮飛問我如何評價2007年的中國汽車工業?我的回答是:自主創新。如何評價一個技術中心建設的水平,看實驗條件、看開發產品的水平、看獲獎項目的質量。在黨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精神指導下,企業要建設創新型企業,搞自主創新絕不是權宜之計,而是戰略需求。通過自主創新,我們已經研發出一批好的產品。國外同行都說,沒想到中國的技術創新速度這么快。
沒有市場何談產品?沒有產品何談創新?沒有創新何談競爭力?改革開放30年來,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國汽車工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加速,與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分不開的。
第六個關鍵詞:拉動
汽車技術的進步,拉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推動了相關產業的技術進步。最明顯的是裝備制造業。我國70%的機床是汽車行業購買的,現在,沖壓、焊裝、涂裝、總裝這四大工藝,四條生產線的設備基本上是中國制造的。以前,我國生產不了大型沖壓機,現在一條條國產的大型壓機生產線已經在整車廠建立起來。
汽車對鋼鐵工業的拉動也十分明顯。寶鋼在建廠的時候從未想過會為汽車工業提供這么多高質量的鋼材和薄板,是汽車工業需求的提高帶動了鋼鐵工業的技術進步。鋁合金、鋁鎂合金的大量采用,都對不同產業的技術進步提出了很高的技術要求。
第七個關鍵詞:提升
我國汽車制造業的技術水平大幅度提升。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大幅度提高,對汽車的需求猛增。
市場需求帶動了汽車生產能力、生產技術大幅度提升,最好的生產線都到了中國。如今,中國不僅能夠生產最普通的轎車,而且能生產最高檔的轎車;此外,我國卡車、客車的生產能力都位居世界前列。
第八個關鍵詞:鍛煉
巨大的市場、激烈的競爭,催生出一批批最新的車型。新車型的不斷開發又鍛煉了一大批有干勁、有水平、有能力的科技隊伍,中國擁有了自己的汽車科技隊伍。
幾年前,我到美國參加SAE年會,在那里的跨國公司,我見到了一批中國的年輕科技人員,現在這些人大都回到了中國,對中國汽車工業的科技進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一大批國內培養的科技人員也成長了起來,形成了本土研發團隊。這些創新型的人才擁有現代化的開發和設計能力,了解最新的科技動態,熟悉汽車行業的特點,這是支撐我們汽車行業向前發展的巨大財富。
第九個關鍵詞:走出去
經過改革開放30年,我國汽車產業的制造能力、研發能力都有了突飛猛進的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日益成熟起來,在這個大背景下,走出去的態勢已經形成。
縱觀汽車產品出口的軌跡,一開始是少量客車,然后是商用車、大批量的客車、專用車,現在又有相當批量的轎車,出口結構伴隨著科技進步逐步改變,出口水平日益提高。今年我國汽車出口有望突破100萬輛,出口勢頭很猛。
雖然國外對我國的出口設置了重重障礙,但出口的勢頭是不可遏制的,中國汽車已經成為世界汽車市場中的一部分。 [page_break]
第十個關鍵詞:厚積薄發
中國的企業厚積薄發,非常注意積累,包括產品技術的積累、數據庫的建設,還包括團隊的建設,這些都是為我國變成汽車強國進行的積累。搞研發需要先有數據庫,現在企業都有了自己的數據庫,都建立了符合中國特色的、各具特點的產品開發流程。
記者:您認為改革開放30年來,哪些事件可以稱得上具有影響力的關鍵點?
付于武:我認為關鍵點有三個。
第一個是改革開放,打開了國門。盡管對“以市場換技術”爭議很多,但不打開國門就不能接觸國外先進的技術,所以合資合作的方向沒錯。
改革開放初期,首先進入中國的是日野的大客車,方頭方腦,我們認為客車就應該這樣;后來歐洲的客車進來了,歐洲是流線型的,我們逐漸接受了。轎車一開始也是日本的,我們認為太好了、太先進了,可后來是美國的、德國的都來了,我們的眼界也隨之開闊了,對汽車的認識更加全面了。
以前的汽車企業全是國有企業,如果沒有改革又怎么會有民營經濟?吉利、比亞迪這些民營企業給中國汽車業帶來了活力,使市場得到了充分的競爭。這也是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的一大特征,也是改革開放的一大成果。
第二個是如何認識轎車進入家庭的問題。以前,過度抑制了轎車進入市場,從而扼殺了汽車的技術進步。現在看來,是改革開放使轎車走進了尋常百姓家,百姓的需求促進了科技進步,而科技進步又讓中國的消費者用上了又好又便宜的轎車。
第三個是自主創新,黨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了汽車產業科技進步的快速發展。美國一家跨國公司的老總曾經對我說:你們干(年產)200萬~300萬輛的時候沒有創新還可以,如果你到了1000萬輛還不重視自主創新,就會犯戰略性的錯誤。
我同意這個觀點。中國必須要有自己的創新能力,沒有自己的創新能力就不可能發展。
記者:現在中國有多種類型的企業,各企業都有自己的發展模式,您認為我國汽車工業發展的模式是依靠合資公司的外方?是自己干?還是行業協作一起干?
付于武:現在中國汽研中心正在研究中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模式。由于中國經濟的多樣性導致消費需求的差異性,這就決定了中國汽車業發展的模式和其他國家不一樣。從市場層面來講,中國要出口,但是內需為主的特征是與其他國家最大的不同。
由于中國經濟是二元經濟,因此為三農服務的車會長期發展。農民買得起、用得起的車年需求量在500萬~600萬輛。
此外,先富裕起來的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差別、東西部的差別在中國顯得特別突出。差異化產生了不同需求,企業到底應當怎樣定位,這就是我們面臨的課題。中國有中高檔車的市場,同時吉利、比亞迪、力帆在二三線城市也賣得很好。在北京市場,QQ、吉利也賣得不錯,是經濟水平決定了市場的多樣性,因此在研究汽車產業發展方向時,認識市場特別重要。
在商用車方面,我國擁有絕對的比較優勢。因為技術成熟,價格實惠,因此在中國市場人們買的還是中國車。從理論上解決汽車發展模式問題是當前重要的課題,一個產業要有理論指導。光研究巴西、韓國是不全面的,借鑒國外經驗發展成中國的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最近這些年是中國汽車產業發展最快的年份,這個時候研究汽車產業的發展理論非常重要。畢竟,一個龐大的汽車產業離不開理論的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