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8-08-08 11:46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編者語:這是一次美麗的相遇。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古老而年輕的東方大國,和同樣有著悠久傳統,并在最近100多年演化成全人類共同擁有的文明符號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擁抱在一起,融合在一起。13億中國人為自己歡呼,也為世界歡呼。今夜,當奧林匹克運動的嶄新一頁掀開之時,中國也將踏上一個新的偉大起點。
今夜,2008年8月8日,晚上8點,一個注定會光耀史冊、照亮未來的偉大的巔峰時刻。在北京,國家體育場,第29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將隆重開幕。
這是一次美麗的相遇。一個有著5000年歷史的古老而年輕的東方大國,和同樣有著悠久傳統,并在最近100多年演化成全人類共同擁有的文明符號的奧林匹克運動會,擁抱在一起,融合在一起。13億中國人為自己歡呼,也為世界歡呼。
這是一次創造歷史的人類盛典。2000年8月28日,國際奧委會執委會會議決定,中國的北京、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法國的巴黎、日本的大阪、加拿大的多倫多取得申辦2008年奧運會資格。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在國際奧委會委員投票之前,北京這樣承諾:“無論你們今天作出什么樣的選擇,都將載入史冊,但是只有一種決定可以創造歷史。你們這個決定將使得世界和中國通過體育友好地相融在一起,從而造福全人類。”從當時的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布2008年夏季奧運會主辦城市的名字為“The city of Beijing”的那一刻開始,奧林匹克運動的歷史,就被這個擁有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創新著,創造著。今晚,作為奧運歷史上公眾參與度最高的盛會的開幕盛典的主角——北京,將用偉大的激情和深刻的底蘊,向世界放射無窮魅力。
二
當人類選擇展示她最美麗的那一面時,奧林匹克運動誕生了。后來的人們用動人的神話和曲折的傳說追溯和想象,其實,這偉大的體育競技本身就是神話,就是傳奇。發生在奧運會歷史上的許多可歌可泣的真實故事,并不比神話和傳奇遜色。
從誕生起,奧林匹克運動就開始譜寫人類文明演進的樂章:身心兩健的生命律動,高揚人的健康、樂觀與解放;崇尚規則和秩序,彰顯出公正、公平、自由與平等;追求更高、更快、更強,孕育著永無止境的超越精神;“將全世界的年輕人召喚到運動場上競爭,而不是到戰場上拼殺”(顧拜旦語),“火炬到哪里戰火就在哪里熄滅”,播下和平、友誼與進步的種子;無歧視的原則,體現出對人類差異性和世界多樣性的包容理解。
在當代,奧林匹克運動已經成為全球化浪潮的象征,匯集全球目光,交融不同文化,凝聚創新科技,實現卓越管理。古代奧運中的體育和祭祀的聯結,今天已經被奧運與經濟、奧運與科技、奧運與環境、奧運與文化的更廣泛的聯系所超越。在奧林匹克的旗幟下,不同文明之間互相了解與交流,只有對手,沒有敵人,只有互補,沒有代替。正如俄羅斯總理、擁有柔道和俄式摔跤大師頭銜的普京所說,奧林匹克運動基于團結、理解與合作的價值觀,不信任和對抗有悖于奧運精神。
不必諱言,世界存在分歧,存在矛盾,存在問題。在人類所有的超越中,最難的是對自我的超越。而奧林匹克運動的法則正是“超越的法則”:即使再嚴酷的競爭,也可以不導向邪惡與奴役,而導向公平的博弈;即使對獲勝有再強烈的渴望,也可以不導向不擇手段,而導向體能、技術、意志與精神的拼搏;即使是最艱難的對手,也可以不導向仇恨與冷漠,而導向祝愿、包容與悲憫。
奧林匹克憲章指出:“體育運動為人的和諧發展服務,以促進一個維護人的尊嚴的和平社會的發展。”而在北京,綠色奧運、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的三大理念,“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所承載的和平、和諧、和睦的理想,把人類心靈深處的愿望和人類渴望的未來方向——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人類大家庭和諧,結合在一起,匯聚到一起。
三
北京奧運會,是源遠流長的文明與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偉大交匯,也是一個在近代史上飽嘗屈辱的民族在新的全球化時代向世界的一次全新亮相。
在同一個時刻,能夠凝聚全世界如此之多的目光,這是奧林匹克的魅力,也是當今中國的魅力。
雖然時間是最終的裁判,但在今天,回顧歷史,我們不能不說,能與這一刻的光榮相匹配的時刻,并不易見。
我們想到了600多年前的鄭和下西洋。當時,中國周邊環境動蕩,東南亞各國相互猜疑傾軋,海盜猖獗,而海洋一向又被視為畏途。在此背景下,從1405年至1433年的28年間,鄭和七下西洋,遍及3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至紅海與非洲東海岸,不僅剿滅海匪,調節矛盾,平息沖突,消除隔閡,維護海上安全與穩定;而且開展海外貿易,用帶去的絲綢、瓷器、茶葉、字畫,與當地的胡椒、亞麻、工藝品等交換,平等自愿,議價成交,融通經貿,交流文化,使源自中國的“海上絲綢之路”臻于頂峰。除此之外,鄭和船隊還十分尊重所到各國的文化,途經錫蘭山(今斯里蘭卡)時,為表達對當地佛教信仰的尊重,他們捐錢修廟,布施香禮,以三種語言所寫的“布施碑”,至今保留在斯里蘭卡首都科倫坡的國家博物館。鄭和本人信仰伊斯蘭教,他在一些地方建立清真寺,傳播伊斯蘭教,還教當地人鑿井筑路,鄭和船隊最后還完成了麥加朝圣之旅,發展了和伊斯蘭國家的友誼。
后人的研究大都認為,作為世界第一個洲際航海家,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征服海洋之旅,不僅開啟了世界航運史從大陸轉向海洋的序幕,也是在經貿領域的和平合作之旅,在文化領域的平等交流之旅。英國歷史學家李約瑟論證,鄭和船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船隊,一次遠行動用船只200多艘,大船數十艘,人員多達2.7萬,但其留下的不是血與火的征服與摧毀,而是和平、友誼、互利貿易和相互尊重。鄭和船隊28年的航海活動,只有三次帶有自衛性質的短暫戰事,未曾占據海外寸土。他們不是為了“耀兵異域”,而是為了“協和萬邦”,“一視同仁,共享太平”。李約瑟評價說,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不記前仇,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雖然可以恩人自居;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
雖然有研究者認為,鄭和下西洋是為了炫耀明朝的天威,為了實現明朝皇帝“內安華夏,外撫四夷”的思想,帶有“自我中心論”的痕跡;但是客觀比較,鄭和船隊沒有在海外建立一塊殖民地,沒有對他們到達的任何地方聲稱擁有主權,夸耀“新大陸”的“發現”,而是以和平交換的方式與所到之地發展貿易關系,不能不說是體現當時人類文明的活動。
鄭和下西洋,在亞非不少國家留下了深刻的文化印記。馬來西亞前首相馬哈蒂爾在反駁“中國威脅論”時曾說,從歷史上講,中華文化從來沒有這樣的傳統,“如果中國要對外侵略,早在600年前就做了。”他說的正是鄭和下西洋的年代。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和工業部的一位副部長也說過,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證明中國經濟蓬勃發展不是威脅,而是可以促進其他國家發展的正面契機。在紀念哥倫布發現美洲大陸500年的時候,《紐約時報》發表長篇文章探討鄭和航海,提出:如果中國持續發展了鄭和時代的開放政策和航海探險,那么,今天的世界將會怎樣?
如果我們把600年前的鄭和下西洋作為某種“全球化”的實踐,當能領悟,閉關鎖國并不是中國的宿命,中國完全有可能在和世界相交融的過程中,成為推動文明傳播的力量。
至于為何鄭和開創的時代沒有給中國帶來革命性的動力,中國反而開始長達400年的閉關鎖國,如同美國《國際先驅論壇報》評述的,“中國統治者沒有根據鄭和海洋思想和實踐繼續推進中國的海洋事業,沒有將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轉變為商業化、外交化的貿易和知識國家,留下了蝸居、孤立狀態的歷史遺憾”,學者們研究的大致結論是:當時中國的整個航海活動完全由封建皇權一手操縱,在打通海道、肅清倭寇等政治目的達到后,航海活動的重要地位下降,遂不再考慮對外交流;明朝壟斷海上貿易權,扼殺私人貿易的發展,嚴禁私人出海貿易(私自出海貿易處以極刑),使得建立在小農經濟基礎上的專制體制的保守性特征更加牢固;此外還有“厚往薄來”所導致的入不敷出,以及手工業者不愿意生產官家所需物產等等。
這一反思,毋寧在提醒人們,如果不能充分地尊重和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生產積極性,只是依靠“皇權”和“官家”的調度,縱然是文明的對外交流,也無法持久。
[page_break]
四
在北京奧運的偉大時刻,我們還想到了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上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他親自按動電鈕,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紅旗,54門禮炮齊鳴28響。這是一個終結,弱國可欺的時代的終結。這是一個開始,新中國誕生的歷史意義和對世界格局的改變,無論如何估計都不為過。
我們也想到1978年12月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的又一次偉大轉折。鄧小平在他的報告中說,“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如果現在再不實行改革,我們的現代化事業和社會主義事業就會被葬送。”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作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自此,中國開始了跨度三十年的天翻地覆的深刻變革。束縛經濟自由、與外部世界相隔絕的舊體制被打破了,無數人成為自己的主人。他們的勤勞、努力、創造、改變,他們的故事,如同一支支奧運火炬所連接的火光,成為這個國家最壯麗的風景。
在改革開放之始,鄧小平說,不開放不行,你不開放,再來個閉關自守,50年要接近經濟發達國家的水平,肯定不可能。
而這種開放,不再是200多艘船、2.7萬多人的鄭和下西洋的年代,今天,數以億計的中國人,在全球化的分工體系里,展現著他們強大的競爭力。中國的奇跡和偉業,過去在,今天在,明天依然在他們的手里,在他們的腦中,在他們的足下。
五
1896年,顧拜旦倡議的首屆奧運會在雅典舉行。彼時,清朝剛在甲午戰爭中慘敗。
1979年,中國奧委會重返國際奧林匹克大家庭。彼時,中國的改革開放大潮初興。
回首奧運,回望改革開放,我們不能不驕傲和激動,不能不感慨萬千,不能不想到無數先輩魂牽夢縈的“復興”二字。
沒有開放,沒有興盛;沒有改革創新,沒有富強。雖然前路依然漫長,雖然在走向世界的過程中,疑慮、誤解乃至排斥都不會立刻全然消失,但中國不會再走回頭路,我們已經在開放中贏得了自信,也必將在繼續開放中贏得更大的自信。
今晚,讓我們歡聚,讓我們歡暢。當然,我們知道,這是驕傲的時刻,但不是炫耀的時刻;是偉大的時刻,但不是自大的時刻;是分享光榮的時刻,更是精神成長的時刻。無論我們創造過什么,遭遇過什么,這一刻,再一次讓我們堅定自己的信念:不管多漫長,無論多曲折,終點終可達,勝利終可尋。只要我們參與,而不放棄;只要我們包容,而不孤立;只要我們進取,而不松懈;只要我們萬眾一心,永遠創新。
國際奧委會主席羅格說:“這屆奧運會已經成為奧林匹克運動的里程碑。”而且,“歷史學家將把2008年奧運會看成是中國發生重大變革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今夜,當奧林匹克運動的嶄新一頁掀開之時,中國也將踏上一個新的偉大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