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產業化瓶頸何在
http://www.whhswh.com 2008-07-03 10:24 來源:江蘇經濟報
近年來,我國新能源領域的投資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產量也呈加倍增長勢頭。但許多普通人并沒有感受到新能源發展帶來的影響。這種距離感源于新能源產業化程度不高。
技術落后是瓶頸
曾有專家測算過,原油價格升至40至50美元時,新能源與傳統化石能源相較,就具備了競爭力,有了產業化的基礎。然而,自2004年起,油價就開始達到并遠超這一價格區間,但2007年新能源在我國的能源消費中仍然只占據1%至1.5%的份額。
“油價會刺激新能源的迅速發展,但是如果新能源不能解決自身的瓶頸問題,就很難真正成為化石能源的替代產品,更別說成為主導能源。”中國石油經濟技術研究中心汪紅博士表示。
業內普遍的認識是,技術落后導致了新能源不具備價格優勢,成為新能源無法市場化、產業化的根本瓶頸。
近十年來風力發電能夠取得大規模的進展,根本原因就在于風機技術本身的不斷成熟,發電成本迅速降低。但現在風力發電核心部件如當前流行的MW級風電機組還依賴進口,這使得風力發電成本無法進一步降低,也在根本上阻礙了風能發電的進一步發展。
此外,生物質直燃發電的鍋爐、太陽能光電所需要的多晶硅原料等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設備和材料我國也基本依賴進口。現在,最具潛力的太陽能發電成本依然很高,光伏發電的成本約是火電的10倍。
“除核心技術以外,新能源配套設備和技術也亟待提高。”汪紅介紹,我國曾在南方近海區域建立了一個風場,大風襲擊之后,風機就被破壞了,所有投入毀于一旦。“連大風都不能抵御,風力發電設備的材質急需提高質量。”
今年初,國家發改委發布《高技術產業化“十一五”規劃》,包括新能源和節能減排技術在內的16項技術被列入產業化重大專項。我國提出要大幅度增加新能源科技研發投入,建設國家新能源科技研發機構,積極發展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提高可再生能源技術裝備的國產化水平。
急需政策扶持
但技術掣肘并非存在于新能源的各個領域。在我國某些新能源領域,并不缺乏技術,卻并未實現市場化。原因何在?專家認為,這是因為國內的新能源政策不夠明確。雖然我國在新能源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但是政策之間缺乏配套性、銜接性,特別是缺乏細則。汪紅說,以風能發電為例,在應用層面上,至今入網政策還不明確,所發電是入國家網還是地方網,一直處于討論階段,沒有定論。
“除生物質柴油等液體燃料外,風能、太陽能、潮汐能等大部分新能源的存在形式與傳統能源有很大差別,它們無法存儲,所以生產出來就必須利用。”汪紅解釋。如果沒有科學合理的應用政策,就會影響到新能源的生產。這種先天的特質與政策不完備的效果疊加起來,進一步限制了新能源產業化進程。
“新能源產業發展始終是一個政府引導、支持的過程。國外政策對使用新能源的用戶有相應的財稅補貼政策,對研發生產的企業也有相應的政策。國內對產業兩端的優惠政策理應更加明確。”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秘書長李華林建議。
不能一蹴而就
近年來,中國的新能源發展迅速,投資增幅逐年加大。但由于發展目標不明確,技術政策多方掣肘,新能源市場顯得無序。從去年開始,國家有意識地下調了新能源的發展目標。專家認為,這一行為本身更加透露著科學發展的理念。汪紅說:“2007年我國新能源產量和能源消費量只占1.5%。同時,技術嚴重依賴進口、政策不完備、市場發育不全,民眾意識薄弱,使得新能源難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跨越式的發展。”
下調新能源發展目標顯示出政府已經意識到了新能源市場化、產業化中的種種問題,認識到市場需要慢慢培養,產業化不是一蹴而就。
雖然有各種聲音普遍存在,但是新能源產業化前景卻無人質疑。“按照現在新能源每年1%至1.5%的增長速度計算,可能到2030或2050年,新能源產業化會發生根本性的轉變。”汪紅這樣描述。她認為,屆時新能源將真正成為替代能源,在人們的生產生活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而面臨并不成熟的產業化時機,汪紅建議,我國應該大力進行新能源的技術儲備,為新能源產業化鋪好路。(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