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制造業:借勢國際化 尋求崛起之路
http://www.whhswh.com 2008-06-11 13:53 來源:C114
全球電信市場的平穩增長勢頭為中興通訊海外業務的迅速成長奠定了基礎。在中興通訊發布的業績公告中,幾組數字尤其值得注意:一是中興通訊2007年全年的營業收入達到了347.77億元,同比增長50%;二是中興通訊的業績中,來自國際市場的比重增加到57.77%,比上年同期增加了13.35個百分點。這說明中興通訊正在不斷贏得海外潛力較大的新市場和新的運營商客戶,并借此實現了市場份額的快速提升。
為此,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副所長楊青邀請信息產業部電信研究院科技委副主任雷震洲和中興通訊副總經理劉鵬,共同參與“借勢國際化,中國制造業世界崛起”主題對話,希望以此為中國制造企業的國際化之路提供借鑒。
國際化布局初步完成
“2007年中興通訊完成了國際市場的布局,” 劉鵬說。中興通訊現在的海外辦事處達到了98個,覆蓋了135個國家,從事國際銷售的員工達到了8千人。同時,中興通訊的本地化率,也就是吸引當地的外國人或者是本地化員工的本地化率達到了65%。他認為,如果企業“走出去”之后,加入企業本地化的員工率只占10%、20%或者30%,而沒有達到60%以上,那么企業的本地化就沒有結束,企業也沒有辦法跟當地的文化做充分的融合。這也是企業國際化的非常重要的特征。
中興通訊不斷完善全球研發體系布局,現在全球設立了16個研發中心,其中在美國有3個研發中心,在法國、瑞典、印度、巴基斯坦等國家都設有研發中心。目前中興通訊的員工共有5萬余人,而研發人員高達到1.6萬人,分布在全球不同區域從事研發工作。2008年2月份,中興通訊申請的專利總數達到12000件。
劉鵬介紹,中興通訊在無線通信領域份額最大的一個產品是聯通CDMA,已經連續兩年在全球的出貨量排名第一。在IDC的第三方報道中,中興通訊的綜合實力排名全球第二。2007年,中興通訊GSM產品出貨量達到34萬載頻,占到了全球出貨量的10%。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標志,意味著未來在向WCDMA的演進中,中興通訊將會有足夠的市場份額支持3G。
在接入產品方面,中興通訊的ADSL出貨量排在了世界的前列。在雅典奧運會上,中興通訊使用ADSL提供了所有的寬帶服務。此外,還有幾項業務排名靠前。中興通訊的手機出貨量排名全球第六,GSM產品的新增市場份額是排名全球第三位,光傳輸產品排在第四位。
雷震洲表示,中興通訊到已經走過了23年,從一家默默無聞的小公司起家,現在發展成為了一個能和世界列強比高低的公司,確實很不容易。今年,中興通訊等企業又取得了新的成績,特別是在海外市場,這樣的成績來之不易。未來的路還很長,希望中興通訊一直能夠保持這樣的企業作風,相信未來的國際化道路會走得更遠,走得更好。
成功之本有特色
在談到國際化成功之本時,劉鵬強調,中興通訊能夠成功“走出去”,得益于國內市場的支持。
首先,國內很多人都在關心中興通訊這一民族企業的崛起,這是非常重要的基礎。對于中興而言,成功的因素很多,主要因素可以歸結為兩條。
第一是快速反應。實際上,這是中興通訊成功的根本。比如,國際上的一些運營商前一天提出需求,中興通訊的服務人員早上8點鐘就開始拜訪客戶了,讓客戶感到詫異,因為國外企業的員工只是打電話告訴客戶應該怎么做,這就是中興通訊對服務的快速反應。
第二是持續創新。中興通訊自主研發的GoTa是全球第一個基于CDMA技術的新一代集群通信產品,代表了未來數字集群技術的發展方向,盡管現在阿爾卡特朗訊不采用這樣的標準,但GoTa現在在全世界20多個國家都在推廣應用。中興通訊的創新一方面是有自主只是產權的專利,能夠給別人設置障礙,但是更多的是一些應用的創新,因為很多的TD-SCDMA、GSM、WCDMA、傳輸等技術標準早就被國外制定了,中興通訊就需要在業務上進行創新。
“如果我們通信領域的實力不夠,‘走出去’就是一句空話。”,雷震洲說。“走出去”是要靠產品、質量、技術才行。從1992年到現在,我國的設備商率先“走出去”,而且走得越來越好。
雷震洲強調,前兩天和北電的老朋友聊天,他對于我們中興、華為很佩服,而他們公司還在不停地裁員。中興靠的是人才戰略、國際化戰略、多元化戰略、標準戰略,但是那些公司難道沒有做這些事情嗎?他們也在做,而且做得可能比我們早。為什么還走下坡路呢?因為我們有所謂的自己的特色,在海外市場可以立足。同樣,大家在這樣的環境之下,我們為什么相對比較好地發展起來了,所以,需要在“走出去”的地方做出特色。
創新的挑戰者
劉鵬表示,凡是“走出去”的企業都知道酸甜苦辣,很艱難。當時中興通訊為什么要“走出去”?答案很簡單,中國通信業發展大的機遇應該是在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到2000年,那個時候研究國內運營商的投資規模很多年都維持在2000億元的水平,國內企業做得再好,市場份額能占到10%到20%,就是200億元或者300億元,但是國外市場的份額也就被人“吃光”了。
而且,當時的國際市場上也充滿了機遇。一些新興國家的移動通信率才不到10%。雖然現在發展很快,但當時在剛果金這樣的國家,移動通信用戶還沒有2000戶。再比如,像阿富汗這樣的國家,因為戰亂,大公司不愿意去,給中興通訊帶來了一定的機遇。一旦這些地區經濟發展上去了,企業占領了這樣的市場,回報是很高的。
劉鵬回顧中興通訊國際化的收獲時表示,有兩件事情對國際化發展比較重要。
其一是去年中國移動成功地收購了Paktel,中興通訊在Paktel的網絡上占有40%~60%的份額,跟中國移動一起形成“中國”品牌效應。今年Paktel大概要投入9億美元來改善它的平臺運營模式,對中興通訊來說,這是非常重要的標志性事件。
其二與像沃達豐、和黃、法電、澳電、西班牙電訊等運營商全部簽署了終端和系統供貨協議。因為外國的運營商很嚴格地選取合作對象。沃達豐要把設備商考察一遍又一遍,最后簽協議。法國電信要到深圳的員工宿舍對員工進行訪談,甚至到食堂考察飯菜質量。歐洲人有一整套的考核標準,當然,一旦簽署供貨協議,會延續好幾年的時間。
針對楊青關于中興通訊未來在國際市場定位的問題,劉鵬說,“我們定位于一個‘創新的挑戰者’,這也是中興通訊目前的特點。中興通訊的國際化道路還很長。假如有一天我們的單子占到了歐美市場的20%或者30%,才是一個階段性成績。所以,中興通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需要去創新,去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