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智能建筑產品走向世界
http://www.whhswh.com 2008-05-29 16:47 來源:互聯網
首先讓我們了解一下什么是智能建筑,我覺得智能建筑是以建筑為平臺,兼備建筑設備、辦公自動化及通信網絡系統,集結構、系統、服務、管理及它們之間的最優化組合,目的是向人們提供一個安全、高效、節能環保、舒適、便利的建筑環境。智能建筑的現狀:據資料介紹,我國的智能建筑工程量相當于歐洲智能建筑工程量的總合,約占世界總量的50%。中國智能建筑的系統集成商也已超過1800多家,與此同時,智能建筑的系統也在擴充,技術范圍也越來越廣。在取得可觀的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少的問題,例如:部分智能建筑運行不正常,這其中又可分為系統處于停運狀態與部分自動控制不能正常運行兩種情況。原因也是多方面的:設計上的原因,集成商的技術水平不到位和本身管理上存在的原因等。
智能建筑發展趨勢我認為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建設部及各行業協會在積極地總結相關經驗,樹立樣板工程,給未來的智能建筑建設起很好的示范作用。
二、建設部也下發了相關文件,規范市場。最新出版的規范《智能建筑設計標準GB/T50314-2006》、《安全防范工程技術規范GB50348-2004》、最新標準《綜合布線系統工程設計規范》、《綜合布線系統工程驗收規范》等,這些都為規范行業市場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標準中同時明確了智能建筑系統的配置,并對于系統集成與機房工程單列章節重點強調。
三、培養技術與管理人才,現在北京的院校中已經建立了智能建筑大專班、培訓班等,智能建筑相關職業的完善,都會使行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
四、部分智能建筑產品的國產化。比如安防產品海康威視、南京普天、深圳日海的布線產品、北京利達、海灣等消防產品等等,國內廠家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五、智能化叢書的編撰,會讓更多的人了解智能建筑。
關于樓控的發展趨勢,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關注:
一、控制系統組網會越來越簡捷。
二、信息共享端口(如冷水機組、供配電等)日趨完善。
三、系統的連動功能逐漸成熟。
四、空調由定風量向VAV變風量的節能方向轉變。
五、在保證節能要求的前提下,新風量也有所增加。
六、節能軟件、節能改造項目將會進一步的使用與實施。
七、BAS的供貨實現從傳感器、執行機構、閥門、現場控制站、網絡服務器及所有軟件的成套供貨,使得后期調試和運行維護得以保障。
建筑物的節能主要包括建筑本體節能與設備電力系統的節能。占建筑物內能源損耗80%以上是電能,其他能源如水、燃氣、燃油等所占比率較少。設備電能的使用主要分為動力系統與照明兩部分,動力系統:冷水機組、冷卻塔、各類水泵、空調機組、新風機組和燈光照明都是消耗電能的主要設備。電力系統的節能主要是電力配電系統的節能控制,包括:空調系統節能控制、冷源系統的節能控制、一次冷凍水泵控制、二次冷凍水泵控制、空氣處理機組系統的節能控制。并要,充分發揮控制軟件的低能耗運行模式。在照明方面,盡量采用各種節能的燈具與光源,提高照明系統的節能控制方式,加強系統的管理能動性,同時細化公共照明的分區受控。最后,利用供電峰谷,建立冰蓄冷系統;利用水源熱泵;利用EIB、C-BUS等智能照明總線技術;庭院照明和道橋照明充分利用LED光源;利用節能軟件等才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智能建筑中的設計中,準確地計算負荷是十分重要的,在有些設計中,出于保守的思想,有些建筑的供電設計,在負荷統計時擴大需要系數,造成所選的變壓器容量過大,這就造成了大馬拉小車,形成了浪費。在某些酒店與寫字樓驗收時,往往發現負荷率只能達到30-40%,這就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費。
二、溫度的設定也與節能息息相關,政府相關部門今年發文,要求夏季空調設定溫度不低于26攝氏度,很好地起到了節能的效果。許多樓宇自控方面的專家也在許多的工程實踐過程中積累了節能的經驗。例如專家發現,人體感知溫度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可在建筑物大堂設置成30攝氏度,公共走廊設置成28攝氏度,辦公室或房間設置成26攝氏度,讓人體有個適應環境的過程,這樣既是對人體有好處,又實現了建筑節能。
三、客房管理系統經與有身份識別的智能卡和盤管聯動,保證節能效果。
四、出租寫字樓要設計末端計量裝置,督促工作人員和單位.節能。
五、強化管理和節能意識以及習慣的養成才是最重要的。
首先,從專業配合方面得到了重視:大家認識到了各個專業設計過程的相互配合重要性。在方案設計之初即讓相關專業介入,統籌考慮相互影響。在以前,空調自控設計與空調設計嚴重脫節,HVAC各系統的控制部分又是BAS或BMS系統的主導成分;對于這類建筑,HVAC控制系統的位置就更是舉足輕重。其次,空調機組為節能考慮,采用變頻調速,由定風量向VAV變風量方面改進。第三,系統的完整性得以提高:樓宇自動化系統BAS的供貨從傳感器、執行機構、閥門、現場控制站、網絡服務器及所有軟件的成套供貨。使得后期調試和運行維護得以保障。一般來說,設備安裝調試結束,系統能正常運行就交工驗收是不行的,一定要經過一個冬夏的運行方可交付使用。由于,最近幾年現場調試及后期服務問題得到了重視,智能建筑的樓宇自動化系統正常投運率也提高了很多。第四,在發展過程中也涌現出一批樓控、布線、監控等系統的國內外廠商,使系統可選擇的設備也增加了不少。第五,設計隊伍與設計人員的素質和設計水平也有了很顯著的提高,89年我參加了北京希爾頓酒店智能建筑系統的建設,那時候的設計水平還不是很高,可選設備很少。現在接觸到的智能建筑工程,如:新保利大廈、T3航站樓、五棵松體育中心、鳥巢、廣州白云國際會議中心、最高人民檢查院、北京銀行、大渡河梯級電站指揮中心、琴臺藝術中心、中央電視臺(新址)等項目的設計理念、設備檔次、圖紙水平都有了顯著的進步。
比較難解決的問題有以下幾個方面:
1、用戶需求的盲目性和集成商為追逐利潤而缺少的實事求是精神。
2、智能專業在設計院的地位與產值有待提高。
3、中小系統集成商的技術力量薄弱,尤其是樓宇自控的技術骨干較少。
4、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產品的研發與推廣還不是很理想。
5、高素質設計人員的流失。
中國的智能建筑的發展前景很好,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方面:首先,將會建立壽命周期成本觀念,不只是考慮一次投資最低。其次,進行標準化建設,涉及相關的標準、規范與標準圖等。第三、全國也正在進行安防建設,如:廣州、北京、深圳等地的平安城市;數字城市的建設;交通、社區、鬧市各區聯網等。第四、奧運會場館建設所帶來的契機,奧運會是全世界的體育盛會,相信能帶給智能建筑更好的展示舞臺。第五、上海世界博覽會、廣州廣交會(二期,三期)、濟南全運會、大連等地的期貨大廈等智能建筑的建設,也將很好地促進智能建筑的發展。最后,我相信會有更多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智能產品被國內較大的廠商所研發,產品將走向世界。高水平的設計隊伍和系統集成商,在國內的市場磨礪中日趨成熟,也將會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