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8-05-21 11:03 來源:新華網
編者語:老牌經濟大國紛紛衰落,下一個該輪到美國?
新華網專稿:盡管美國經濟最近趨于穩定,但一些經濟學家擔心全世界可能正經歷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美國《華盛頓郵報》網站18日播發一篇署名文章説,繼老牌經濟大國紛紛衰落,下一個該輪到美國了。
當然,出現類似大蕭條那樣的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是,美國應當擔心,目前的動蕩預示著那種曾使以前的世界主要經濟大國--特別是英國--崩潰的全球動蕩。
80%以上的美國人現在說,我們沿著錯誤的路線前進,但許多人仍然認為,其他國家的歷史跟我們無關,因為美國與眾不同,是上帝的驕子。而以前的世界經濟大國--羅馬、西班牙、荷蘭和19世紀的英國--也都這么說。它們早期的實力所在后來都成為它們的軟肋,跟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情況沒有什么兩樣。
有關這些以前的衰敗,人們留下了相當多的文獻資料。讀讀這些文獻資料,人們可能會說,西班牙帝國、海上強國荷蘭和工業化英國在鼎盛時期和衰落時期都有六大軟肋:對事情不再有正確的理解、偏狹或狂熱的宗教、軍事或帝國野心過大、經濟兩極分化、金融業地位上升(替代工業)以及債務過重。今日的美國也有這六種軟肋。
在我們進一步闡述當代美國的相似之處時,懷疑論者可能會指出,各國的兇兆預言家都言之過早,雖然他們的預言最后都是正確的。例如,在英國,悲觀論者早在19世紀60年代就擔心會成為第二個荷蘭,在19世紀90年代再次出現這種擔憂,原因是諸如德國和美國等對手的工業發展非常迅速。這些預言到20世紀40年代終于成為現實,但從實際意義上講,在19世紀60年代和90年代發出這樣的警告都為時過早。
過早的擔憂也曾困擾美國。在1968年大選之后的幾十年里也出現過幾次新的全國性恐慌,認為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霸權地位已處于危險境地。
在2008年,我們可能又在經歷危險的十年:1997-2000年的技術熱成為泡沫和市場暴跌;2001年9月11日發生恐怖襲擊;帝國野心和布什政府在2003年入侵伊拉克。在這些事件之后,歐佩克放棄每桶石油22-28美元的價格幅度,五年來每桶石油的價格上漲到100美元以上;伊拉克戰爭使美國在全球威信掃地;美國房地產市場和債務泡沫的破裂;自2 0 0 2年以來美元對歐元貶值將近50%。全球金融危機迫在眉睫,這一點是很少有人懷疑的。
因此,存在著這種令人不安的可能性:在20世紀70年代至21世紀20年代的這半個世紀可能正經歷一場全球危機,美國在這半個世紀的處境相當于英國在1950年前半個世紀的處境。美國的優勢將在這幾十年里終結。
跟以前的強國衰落最相似的地方是:美國過于依賴金融部門作為經濟增長的發動機。在18世紀,荷蘭認為可以利用向外國和王公大臣發放貸款的龐大計劃代替正在衰落的工業和商業。但是,在18世紀60年代和70年代發生的一系列暴跌和破產顛覆了荷蘭經濟。在20世紀初期,一位憂心忡忡的大臣提出,英國不能靠投資證券保持繁榮,因為"銀行業不能創造繁榮而要靠繁榮才能得到發展"。到20世紀40年代,兩次世界大戰的沉重債務證明了這一點,英國的全球經濟領導地位已經成為歷史。
在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作為GDP的組成部分,金融服務部門超過制造業。但是,市場熱情似乎掩蓋了對這種令人憂慮的變化的辯論。
由于美國金融部門的過度繁榮,美國在2008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國,擁有迄今為止最大的經常項目赤字,并成為制造商品和石油的主要進口國。如果世界不久發生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最大的金融危機,那么,潛在的損失將是無法估量的。像英國和荷蘭經歷過的那樣喪失全球經濟領導地位,這一天似乎離我們不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