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匯率:莫用“破8”眼光看“破7”
http://www.whhswh.com 2008-04-23 11:08 來源:價值中國
2005年7月21日,央行宣布了改革人民幣的匯率形成機制的方案,也就是要人民幣匯率成為以市場為基礎并且參考一籃子貨幣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此后,人民幣匯率就總是處在不斷的升值軌跡上。在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的前夕,1美元可兌換人民幣8.2元以上。在不到三年時間內,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在4月7日已經升至1美元兌換人民幣7.002元。看來,人民幣升值達到1美元兌換人民幣7元的心理價位已經不是早晚能看到的問題,而是指日可待了。
人民幣匯率“破七”在即,各種媒體上有關人民幣匯率的分析與評論逐漸多了起來。可是,看來看去,許多觀點似曾相識。其中,相當一部分觀點與人民幣匯率“破八”時的主流觀點近乎雷同。至于過去的觀點,果真能夠“頂一萬年”的話,直接來一個“拿來主義”倒也省事,最多也就是將過去的報道文章先copy一下,再將數據update一下,最后直接paste一下也就大功告成了。然而,現實的情況并沒有給我們留下這種“偷懶”的空間。記得,在2006年5月15日的銀行間外匯市場,人民幣升值突破1美元兌換8元人民幣的整數關口,距今也就是將近兩年時間。在這兩年當中,中國所承受的人民幣升值壓力猶在,但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卻發生了本質性變化。在我看來,現在人民幣匯率進一步升值下去的后果很可能比當初“破八”的時候更嚴重。
應當看到,無論是“破八”還是“破七”,人民幣升值都是以中國經濟崛起與經濟全球化為基礎的。離開這個基礎,無論是利率平價還是購買力平價,無論是國際收支還是匯率形成機制,都無法從根本上解釋人民幣升值的根本動力。例如,上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人民幣存貸款利率很高,加上保值貼補利率,在銀行進行人民幣存款利率遠遠高于當時美國的利率水平,但人民幣匯率依然不斷貶值,從1美元兌換3.72元人民幣貶值倒1美元兌換8.7元人民幣。據說,在當時的外匯調劑市場上,1美元一度能夠兌換11元人民幣。為什么呢?當時我們處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家經濟實力有限,外匯儲備也不多,即使按照書本要求滿足了利率平價的條件,人民幣還是貶值。
時過境遷,隨著自身經濟正在崛起,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的地位也在不斷提升。根據世界銀行公布的數據,2003年至2005年,中國的GDP為1.89萬億美元,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大國而居世界第四位。中國對世界GDP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13.8%,僅次于美國而居世界第二位。應當看到,中國的經濟崛起過程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從封閉經濟體制向開放經濟體制轉換基礎上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經濟崛起過程必然會對現有的國際經濟關系產生“外溢”作用。現在,還是回到我們一開始所展開的問題,不難看出,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正是這種經濟崛起“外溢”效應的一種體現。事實也正是這樣:近年來,我們的競爭力提高了,出口貿易發展,利用外資也最多了,外匯儲備規模也擴大了,中國經濟也自然被外界看好了。既然外國人看好中國的經濟,豈有不看好中國貨幣的理由?固然,出于貿易保護的目的,美國近年來一直以平衡國際收支為由壓迫人民幣升值,也有人認為這是一種針對中國的“經濟謀略”,然而,“陰謀”也好,“陽謀”也罷,按照“蒙代爾三角形”模型,要想維持自主的貨幣政策,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匯率穩定就不可能同時達到,但“蒙代爾三角形”模型并沒有排除資本的自由流動和匯率穩定同時達不到的情況出現。現在,中國的印鈔機的鑰匙始終牢牢握在央行手中,隨著針對QFII、QDII、“走出去”、招商引資等涉及國際資本流動行為的政策更加寬松,完全鐵板一塊的固定匯率制度似乎也不合時宜,而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應當是水到渠成。既然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是水到渠成,那么,人民幣升值的過程也需要對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加以客觀反映,市場自然也會對低估的人民幣匯率加以修正,只不過這一修正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人民幣的匯率制度雖然是浮動的,但也是有管理的。從兩年前的“破八”到現在的“破七”,人民幣匯率在浮動制度下升值進程一刻也沒有離開“有管理”。從以上分析不難看出,無論是“破八”還是“破七”,中國在參與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崛起的主基調沒有發生變化。
年年歲歲華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就如同人的成長過程,從兒童到青年,從少年到青年,從去年到壯年,都可以說是成長過程,但在不同年齡段成長的標志卻大相徑庭。對人民幣升值的理解亦然,“破八”是升值,“破七”還是升值,但在不同階段有可能反差很大。即使周邊環境沒有出現明顯變化,人民幣升值的不同階段都會產生很大的效果差異。想當初,人民幣匯率在“破八”的時候,出口企業盡管感受到了壓力,但還可以想方設法來自我消化這種壓力。從某種意義上說,依靠著人民幣升值,當時還排擠掉一部分搞低價竟銷企業的生存空間,有利于通過優化出口結構來促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在剛剛“破八”的2006年,中國的出口總額達到9689億美元,增長27.2%,而即使在人民幣繼續升值的2007年,中國的出口總額也達到1.22萬億美元,增長23.5%,以至于前些年有關部門為“減順差”而傷腦筋。然而,這些年下來,出口企業該挖掘的潛力已經挖掘的差不多了。面對著人民幣匯率“破七”,一些企業實在沒有辦法消化人民幣升值帶來的減利影響,只好眼睜睜地看著貿易機會的流失。據海關統計,2008年前2個月,中國的出口貿易總額為1969.9億美元,同比增長16.8%,增長率遠遠低于進口的增長率30.9%。其中,2月份出口873.7億美元,比上年同期僅增長6.5%,而如果剔除了翹尾因素,2月份的出口要比上月減少20.3%。近三年來,人民幣一路升值下來,出口企業的負擔加重也是一個漸進過程。現在看來,隨著人民幣匯率的“破七”,就如同壓倒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樣,這一次實實在在地會有相當一部分出口企業“扛不住”了。
除了人民幣升值所產生的效果存在著程度上的差異外,“破八”和“破七”在時機上也大相徑庭。固然,無論是“破八”還是“破七”,同樣都離不開中國經濟崛起作為基礎,但兩者之間的依托環境也有許多不同之處。
[page_break]
從內在環境上看,在兩年前人民幣升值“破八”之時,中國經濟處于高增長、低通脹的良性運行時期,國內生產總值在2006年增長11.1%,為亞洲金融危機以來的最高水平,而CPI在這一年也只上升1.5%。在這種情況下,國內企業效益明顯好轉,股市也剛開始了新一輪牛市周期,固定資產投資更是出現過熱,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利空”影響在很大程度上被上述“利多”影響所淹沒。兩年過去,人民幣匯率“破七”在即,可國內經濟形勢卻發生了很大變化。從剛剛過去的2007年看,國內生產總值雖然增長11.4%,但CPI卻上升到4.8%。2008年以來,CPI又連創新高,1月份和2月份的CPI同比分別上升7.1%和8.7%。不僅如此,由于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股市和房地產熱也被“潑冷水”,國內投資和消費規模的擴張也受到抑制,再加上南方冰雪災害的影響,估計2008年的經濟增長也會慢下來。不難看出,與“破八”的時候相比,中國經濟的內在均衡相對于人民幣升值所帶來的影響來說更顯脆弱。從外在環境上看,“破七”在時機上也比不上“破八”的時候。兩年前,在人民幣匯率“破八”的時候,世界經濟形勢要比現在要好,美國和中國甚至還被認為是驅動世界經濟的“雙引擎”。當時,盡管美國的利率水平處于相對高點,但美國的CPI相對溫和,金融市場也運行良好,進口規模也在不斷擴張過程中。相比之下,隨著人民幣匯率的“破七”,國際經濟關系中的一些不和諧音符就會顯現出來。應當看到,隨著次貸危機的爆發,最近美國經濟形勢并不好,就連一向嘴硬的美聯儲主席伯南克也不得不承認美國經濟從2007年末開始就已經陷入衰退。現在,美元疲軟,油價連續創新高,美國人的消費行為更加謹慎,況且又趕上美國總統大選將要舉行,人民幣繼續升值對美國同樣會造成壓力,因為“破七”后美國人消費中國商品要比以往從腰包中掏出更多的美元。當然,一部分美國人會因此而選擇多掏腰包,另一部分美國人則會減少對中國商品的消費。事實上,近年來還有許多其他外在因素也不利于中國出口貿易的發展,如印度和越南經濟的崛起、歐盟東擴等情況客觀上會造成對我出口貿易的沖擊。盡管前段時間中國的出口企業還可以比較從容應對這些挑戰,但隨著人民幣匯率“破七”,應對這些挑戰也會很勉強。
當然,時過境遷所指不一定都是“利空”方向的時過境遷,也有“利多”方向的時過境遷。例如,隨著國內房地產市場的降溫,在人民幣匯率“破七”之后,進入中國的熱錢就會缺少適當的安身之處,加大了熱錢進入中國后的機會成本。又如,次貸危機發生后,美國的金融機構為了應對在美國本土的金融產品贖回壓力,加快了熱錢回流美國的節奏,雖然流向中國的熱錢不一定會撤回,但熱錢進一步進入中國的速度將會適當收斂。在這種情況下,人民幣升值所產生的“羊群效應”很可能被淡化,外匯占款所導致的基礎貨幣規模擴張也會比人民幣匯率“破八”的時候溫和許多。此外,近年來國際市場鐵礦石、有色金屬、石油等大宗資源性商品價格暴漲,其中,鐵礦石價格在前三年分別上漲71.5%19%和9.5%,今年又上漲65%,黃金、銅、率、錫的價格也在近期連創新高,而原油價格則在今年以來一度達到每桶111美元的歷史最高水平。現在看來,我國在大宗資源性商品方面的對外依存度越來越大,而中國在國際市場上卻缺少效應的國際定價權,在進口大宗資源性商品過程中很大程度上只能被動接受漲價。因此,近年來中國進口許多大宗資源性商品的金額增長要快于數量增長。據統計,2007年中國進口鐵礦石3.83億噸,比上年增加17.4%,而同期進口金額則增加61.6%;進口銅礦砂452億噸,比上年增加25%,而同期進口金額則增加44.2%;進口原油1.63億噸,比上年增加12.4%,而同期進口金額則增加20.1%;對于中國的相關產業來說,僅僅依靠內部挖潛和向下游轉移原材料漲價所帶來的影響是不夠的,還需要通過人民幣升值來緩解一部分原材料漲價所帶來的成本壓力,而這種通過人民幣升值來消化原材料漲價的效果在“破七”時比在“破八”時更加顯著。事實上,今年以來國際市場油價不斷創出新高,但國內成品油價格卻相對穩定,除了有關部門對石油價格的調控之外,人民幣升值也對緩解油價上漲壓力“擋了一道”。
總的來看,對比“破七”與“破八”這兩個不同階段不難發現,近年來人民幣升值的異質性強于同質性,而異質性中的“利空”成份要大于“利多”成份。抓住這兩大特征,就能夠在人民幣升值過程中把握好應對策略,對癥下藥。現階段,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總的來看不如前些年人民幣匯率“破八”的時候理想,因此,面對著到來的人民幣匯率“破七”影響,應當在今后經濟成長追求過程中與時俱進,更多從服用“補藥”上而非從服用“瀉藥”上加以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