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8-04-19 08:29 來源:新華網 文匯報
世界上一次建成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京滬高速鐵路18日全面開工建設。這條高速鐵路將由中國自主建設,連接北京和上海兩個中國經濟規模最大的直轄市。計劃5年后建成,屆時輸送能力將達到單向每年8000萬人次,時間將由現在的約10小時縮短到5小時。
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18日上午在北京出席了京滬高速鐵路開工典禮,并宣布京滬高速鐵路全線開工。
京滬高速鐵路自北京南站至上海虹橋站,新建雙線鐵路全長1318公里。總投資2209.4億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次性投資規模最大的建設項目。設計時速350公里,初期運營時速300公里。
京滬鐵路通道貫穿北京、天津、河北、山東、安徽、江蘇、上海七個盛直轄市,連接中國環渤海和長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區。這四省三市國土面積占全國的6.5%,人口占全國的四分之一,GDP占全國的40%,是中國經濟發展最為活躍和最具潛力的地區。
“沿線客貨運輸需求旺盛,在這一通道修建一條高標準、大能力的現代化高速鐵路十分必要。”中國鐵道部副部長盧春房說。
他介紹說,這一工程建成后,京滬鐵路通道可以實現客貨分線運行,有利于從根本上緩解京滬通道運輸能力長期緊張的狀況,促進東部地區經濟結構調整,為東部地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提供基礎設施保障;有利于完善綜合運輸體系,提供質量更高、更豐富的客運服務,提高交通運輸系統整體效率;有利于促進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促進沿線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既有的京滬鐵路是一條百年老線,長期處于限制型運輸狀態,客運需求無法滿足。2007年,既有的京滬線平均每公里客運密度為4782萬人公里、貨運密度為6277萬噸公里,分別為中國鐵路平均密度的5.2倍和2.1倍,處于極度飽和狀態。
“新建京滬高速鐵路,在京滬鐵路通道上實現客貨分線運輸,使京滬高速鐵路年單向旅客輸送能力達8000萬人次,既有京滬線年貨物輸送能力達1億噸以上,將從根本上解決京滬鐵路通道‘瓶頸’制約問題。”鐵道部新聞發言人王勇平說。
技術方面,盧春房介紹說,京滬高速鐵路由中國自行設計,自主開展系統集成,利用國內技術建設基礎工程,技術裝備全部由國內企業生產制造。
“近年來,中國圍繞高速鐵路技術完成了400多項科研試驗,攻克了一系列技術難題。通過武漢至廣州等客運專線的建設,積累了高等級鐵路建設經驗。”他說。
作為京滬高速鐵路綜合試驗段的京津城際鐵路,目前已經全線鋪通,計劃在北京奧運會前投入運營。通過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中國鐵路掌握了時速300公里和350公里動車組制造技術。經過鐵路第六次大面積提速,掌握了時速200公里及以上鐵路成套技術,形成了自主技術體系。這些都為建設京滬高速鐵路提供了技術支撐。
“利用先進成熟技術建設京滬高速鐵路不僅是可行的,而且將提升我國鐵路現代化整體水平,并帶動機械、電子、材料、信息等相關產業發展,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盧春房說。
京滬高速鐵路前期研究工作歷時10余年,經過了長期籌劃和準備。2006年2月,中國國務院第126次常務會議批準京滬高速鐵路項目建議書。2007年8月,國務院第190次常務會議原則同意可行性研究報告。2008年1月16日,國務院第205次常務會議同意開工建設。 (新華網---記者齊中熙 )
相關新聞鏈接:
京滬高鐵正式開工建設 京滬行程將縮短為5小時
本月1日,滬寧鐵路慶祝了自己的百年生日。但很少有人知道,1908年滬寧鐵路的通車同時也標志著國內另一條鐵路干線的誕生:滬寧鐵路線加上南京至天津的津浦鐵路段、天津至北京的京山鐵路段,中國第一次有了一條連通北京與上海的完整鐵路線——京滬線。100年后的今天,京滬線迎來了生命中的一頁新篇章,京滬高速鐵路工程正式開工建設。
[page_break]
京滬高鐵建成后,北京與上海之間的行程將從現有最快的10小時縮短為5小時。同時,京滬兩地間長期存在的運輸能力緊張狀況,也將得到徹底解決。
京滬“陸海空”交通將重新梳理
從京杭大運河到京滬鐵路、京滬空中快線,我國的南北交通干道已經歷了數百年的變遷,但由于運量不足,京滬之間的水、陸、空等各種交通運輸方式長期處于“混運”狀態,彼此沒有明確的功能定位。而高鐵將是京滬之間所有交通運輸方式重新梳理、整合的契機。“理論上說,水運適合低成本、低時效的運輸方式,比如沙石、糧食等;而空運則主要針對高端的運輸對象,比如商務客;公路則強調時間性和靈活性,但是運量較小。”同濟大學交通管理學專家孫章教授告訴記者,鐵路則主要提供大運能的運輸功能,例如高峰時段的客運和平時的工業品、原料運輸。
但由于京滬之間的總運能有限,這條干線上的各種運輸工具經常“客串”,“例如春運時只要能走,不管飛機還是公路還是輪船,農民工都會選擇;而同時,貨運則不得不讓路給客運。”孫章教授表示,超大運能的京滬高鐵將為此帶來最終解決方案,屆時京滬間的“陸海空”將“各就其位”扮演運輸角色。
根據規劃,京滬高鐵線路的設計時速350公里,規劃每年單向運送旅客8000萬人,是目前京滬線年旅客運力的兩倍以上。
釋放京滬線貨運能力
“除了方便旅客往返京滬外,釋放京滬既有線的運能也是京滬高鐵投建的一個重要因素。”孫章教授告訴記者,投運后的京滬高鐵將把既有線上的客運量全部轉移過來,屆時既有線將只負責貨運,運能將從現有的每年7000多萬噸提升至1.3億噸。而且,在完全分流掉客運壓力后,京滬鐵路既有線的平均時速也有望從現在的130公里提升至250公里。
貨運的提升也將大大帶動京滬兩地相關產業的發展,屆時,不僅鐵路的相關產業鏈將得到機會,一些比較依賴鐵路大運能的重工業也將獲得更有保障的運輸途徑。孫教授表示,京滬線運能的釋放不僅將刺激北方煤炭等原材料產業的發展,上海的鋼鐵、石化等大規模工業成品也將得到更大的出港運量。
【新聞背景】京滬高鐵的前世今生
1908年,滬寧鐵路正式通車,同時京滬線基本成型。既有京滬鐵路線占全國鐵路線長度的2%,但卻承擔全國10.2%的客運量和7.2%的貨運量,運輸密度是全國鐵路平均水平的4倍。長期以來的超負荷,使京滬鐵路存在著嚴重的運力上的供需失衡。
因此,經過10余年的前期研究和籌備,京滬高速鐵路計劃被明確列入了2004年出臺的《中長期鐵路網規劃》中,高鐵全長1318公里,總投資2209.4億元,將縱貫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直轄市和河北、山東、安徽、江蘇四省,連接環渤海和長江三角洲兩大經濟區,共設置21個客運車站,計劃于2010年基本建成。該線路也由此成為目前世界上一次建成線路最長、標準最高的高速鐵路,也是新中國一次投資規模最大的建設項目。
根據年初鐵道部公布的信息,京滬高速鐵路建設項目土建工程由中鐵十七局、中鐵一局、中國水利水電建設集團、中國交通建設股份等6家公司負責。 (文匯報:朱潔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