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甬祥解讀自主創新
http://www.whhswh.com 2008-03-31 16:01 來源:中國工業報
“在國家知識研究中,研究人員出論文,論文發表得獎勵,完成價值鏈的小循環。而在此基礎上繼續前進延伸,轉移轉化變成新的生產力、新的支撐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然后創造新的財富,增加稅收,再重新返回到對科技的新的投入上,這才是價值鏈應有的大循環。”
在3月23日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對自主創新的內在規律做出上述解讀。
他認為,如果過早、過多地采取政府評獎或者學術界評獎,使研究人員的論文發表就得獎勵,容易阻斷價值鏈應有的繼續延伸。
中國制造轉向中國創造
關于裝備制造業的振興與我國自主創新戰略實施的關系,路甬祥表示:“制造業依然是中國經濟的支柱,要努力提升裝備制造業的創新能力,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的跨越。”
對此,要著力提升裝備制造業的信息化、數字化、智能化的水平,發展綠色制造,提升重大裝備關鍵制造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培育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再創新的能力和重大裝備的系統建設能力;培育具有全球視野的企業家,培育跨國經營的制造企業和企業集團,創造國際著名的制造品牌,培育具有創新和競爭活力的中小制造企業群落,形成若干具有特色的制造產業集聚區;要發展工業設計、先進物流、全球制造和增值服務等現代服務的全球支撐體系,建立與先進制造相關的共性基礎教育和語言元件共性創造基地,為先進制造提供共性技術的支撐;要發展節能環保可循環綠色技術和綠色產業,加快建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緊密結合的制造技術的創新體系;要完善促進制造業創新的財稅金融、政府采購和進出口政策體系。
制造業還需要有創新人才的支撐。路甬祥強調,要改革工程教育,培養能夠承擔起實現從制造到創造跨越重任的創新人才和產業隊伍是關鍵一環,應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實踐能力、創新創業的能力,為建設一個創新型社會,提供宏大的社會基礎。
以制度建設支撐高技術產業化
路甬祥在回答“我國自主創新戰略實施的最佳路徑”問題時指出,要加快實現高技術的產業化,就要從制度建設與環境創建方面著手,制定相關的政策進行有力支撐。
首先,政府應增加基礎和前沿探索方面、工業性探索方面的投入,建立一個公平競爭、創新友好的市場環境,應將鼓勵創新的基本原則貫穿于立法中,體現公平原則,鼓勵創新,支持創新,寬容在創新過程中的失敗;要對技術創新或前沿創新有一個客觀的、科學的評價機制,不能簡單地按照論文的數量進行評價,也不能過早地對某些技術給予國家級的獎勵。
同時,要加強創新源頭的供給,繼續擴大開放,吸納世界人類創造出來的知識和有關技術。“但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高技術、特別是核心技術,拿錢是很難買來的,要牢記鄧小平先生曾經講過的一句話,‘發展高技術,實現產業化’。”路甬祥說。
他強調,科學認識規律也好,技術也好,最終是要通過歷史檢驗、市場檢驗的。技術創新不但要通過市場的檢驗,而且要通過技術的轉移,通過知識產權的許可證的貿易,然后使發明人,使創新的原創單位和個人得到充分的回報。(司建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