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電子眼”鎖定赤潮先兆
http://www.whhswh.com 2008-03-24 09:26 來源:儀器儀表信息網
廈門強本科技有限公司和廈大共同研制的赤潮生物實時監測系統軟件昨通過成果鑒定。
如果還記得去年太湖藍藻導致無錫全市停水,那么,您就應該更清楚昨日通過成果鑒定的“赤潮生物實時監測系統軟件”項目的價值了。
由廈門強本科技有限公司和廈大共同完成的這個項目,被稱為海水的“電子眼”——只要取一杯海水,用裝有“赤潮生物實時監測系統軟件”的儀器一測,就能知道海水中的含藻量和形體大小等,從而判斷海域是否有發生赤潮的危險。
廈門市科技局近日組織了水產、環保、計算機軟件、海洋預報等方面的專家,對軟件進行鑒定,最終得出的結論是:研究成果整體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赤潮是近海常見的重要災害之一,主要是由繁殖力極強的海藻引起的。數據顯示,2001年-2005年我國共發生赤潮453起,經濟損失達13億元。
目前對于赤潮的監測手段主要有兩種,一是運用衛星遙感技術監測赤潮的來臨。如果天氣好,沒有云層,在衛星上拍到海面上出現了一片紅,就表示可能發生赤潮了,但這往往已經是為時太晚了。
還有一種是對海洋環境的監測,即監測站發回海水水溫、葉綠素等環境參數,一旦發現這些參數很適合赤潮發生,監測部門再派人出海到海域取樣,回來后在顯微鏡下培養觀察。昨天參加會議的專家搖頭說,即使在廈門海域,出海就要一天,回來后還得分析,而且還必須是十分專業的人員才能辨別得出。換句話說,也是為時太晚了。
現在,這一切都可以交給“電子眼”了。事實上,強本科技公司和廈大的科研人員不只做出了軟件,連機器也做出來了,其中,廈大整合了環科和計算機科學科研人員。
“赤潮生物實時監測系統軟件”項目負責人之一的廈大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教授王博亮拿了一瓶含有藻類的水,機器取樣后,進行圖像采集、識別和分析,電腦立刻顯示海藻的數量、形體、大小。
王博亮說,這套軟件還很聰明,例如,不同角度的圖像采集,拍出的藻類圖像也不同,有的藻類也許只露出一個“腳”來,有的則沒有“頭”,但是,無論怎么樣,機器總有辦法把它認出來。
聰明的機器還具有“學習”的功能,遇到數據庫沒有的藻類,它就記下特征,供科研人員在實驗室進一步研究。王博亮說,裝有這套軟件的機器曾經被安裝到考察船上,在北方海域航行,經歷過九級大風考驗,據說,“表現不錯”,船上科學家都舍不得拿下它。當然,它還未在預報赤潮上立下功勞——那段時間海上沒有赤潮發生。
王博亮實驗室的墻上,有一幅他和來廈門視察的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的合影,照片上,他正手指著計算機,對胡錦濤說著什么。王博亮說,我當時就是在向胡總書記介紹這套系統。
那么,如果去年爆發藍藻的太湖用上這套系統,它能發揮作用嗎?王博亮說,我們有這么好的設備,我們也想拿到太湖去試一試,但是,我們沒有那么多錢啊。
參加鑒定的專家建議,四五月份是廈門海域赤潮高發期,正好是考驗機器的最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