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管理與工業發展
http://www.whhswh.com 2008-03-21 14:49 來源:中國工業報
有人曾說,現在一些地方是“談農業談半天,談工業一支煙,談資本、科技和管理不沾邊”。
筆者認為,出現“談工業一支煙”的原因很多,大體有以下四點:一是我國的工業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管理體系;二是工業的門類太多、太復雜,即使搞工業的人也只是了解其所在的一兩個行業;三是工業部門需要較專業、系統的知識;四是現行的一些工業管理部門沒有話語權。
這些年來,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熱衷的都是第三產業、高新技術產業、工業園、500強,傳統工業很少有機會進入大眾的視野?
我國傳統的工業管理體制沿襲的是原蘇聯的工業管理模式,而原蘇聯模式又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軍事工業生產經驗。軍工生產和管理要求越細化越專業越好,每個部門只抓一個環節一個流程大量生產,不管產品研發生產的全流程,也不管其他環節與流程是否銜接得上。這種模式對于大量消耗的軍用產品是適宜的,對于民用產品就不太適用了。筆者認為,其最明顯的弊端就是產品的研發、生產和使用由多個管理部門負責,人為造成了研發和生產、使用脫節,不利于產品結構、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和升級,也不利于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經過1998年的工業體制改革后,這種情況在我國有了一定的改觀,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問題。
有人說,當前我國對工業企業的管理是多頭管理、齊抓共管,是九龍治水、各自為政的狀態。如國家發改委管立項、環保局管污染、國資委管國企、技術質量監督局管質量……看起來好像政府已經全程監督了,其實不然。
用經濟人理論來看,政府部門作為一級經濟人,潛意識中以追求個人或部門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把經濟利益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一些部門還喜歡搭便車,即盡量減少自己的付出或努力,同時在其他人爭取到與自己相關的利益后順便享有,并由此帶出各種權力尋租和暗箱操作。
正如帕金斯定律所指出的,無論政府的工作量是增加還是減少(甚至無事可做),政府機構及其員工數量總是按同一速度增長。這種政府部門追求的并非是社會公共利益,而是權力、機構、編制的擴張,從而得到預算的最大化和自身利益的實現。這種謀求內部私利而非公共利益的,被稱為政府部門的內部效應,是導致政府效率低下的一個重要原因。
當然,不能說我國以前的工業管理就沒有出現過這樣情況,因為這也與這些年來過于迷信市場手段有一定關系。小政府、大社會只適用于發達國家,因為發達國家的法制和秩序已相當健全,但也不意味著政府什么都不管,什么都讓市場說了算。
其實,在很多公共領域或者在很多時候,市場是完全失靈的。少數發達國家(如美國)確實不設立工業主管部門,因為他們的企業已經很強大、法制很健全。之所以說有些中國企業“一管就死、一放就亂”,說到底,就是因為這些企業沒有核心競爭力,沒有也不想去合法競爭,同時在國際上也沒有競爭力,急需政府扶持。政府的管理既是為了讓企業循規蹈矩,也是為了培養企業的競爭能力。
目前,中國工業的特點是行業齊全、門類多、覆蓋面廣、總量大、關聯度高、產業鏈長,一些企業的市場化、國際化程度高,既有技術含量非常高的高新企業又有非常簡陋的作坊式工廠。現代社會的特點就是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工業作為一國發展的重中之重,必須實行全流程管理,但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管理還存在人為分割流程的現象,不符合工業發展潮流,典型的例子就是農業機械行業。
農機生產廠家屬于典型的機械生產廠家,但產品準入卻取決于各地的農機局(農機管理辦公室)、農機服務站(農機服務中心),農機部門成了事實上的農機生產主管部門。這樣,生產管理部門懂制造卻發不了證,而使用部門不懂制造卻可以發證。 又如屬于特種行業的壓力容器,基本上是機械部門生產機械部門使用,卻由技術監督部門發證。問題是技術監督部門也非工業部門,經常是照搬國外標準,一些標準也不符合中國的實際情況。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標志著政府職能由對企業的全程管理變為有效監控。這意味著,政府將更多地使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但絕不意味著政府要放棄行政手段。相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政府要更有力、更迅速、更高效地對市場的不良因素進行干預,以最大限度地減小市場風險。筆者認為,組建跨行業的大工業部門就是這種政府管理意志的體現,就是政府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殷軼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