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超型戰略與工業發展
http://www.whhswh.com 2008-03-19 15:38 來源:中國工業報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創造了一個經濟奇跡,一直為世界矚目。正如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一樣,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是一種非常有特色的市場經濟。這種特色表現在兩點:一是中國經濟是一種趕超型經濟或政府主導型經濟;二是中國的市場經濟是由計劃經濟轉變而來,有不少獨特之處。
解放前,中國的科學技術和制造工藝比外國落后了一百多年。新中國成立后,在當時物質基礎一窮二白的情況下,我國選擇了一條工業先行的道路。隨著156項重大工程的上馬,中國這個古老的農業國度吹響了向工業時代前進的號角。
眾所周知,落后國家要趕上發達國家,只有趕超型戰略、比較優勢戰略兩條途徑。
趕超型戰略即一切從頭開始,要求國家提供科研、勘探、采礦、冶煉、制造、質檢、安裝、投產的全流程基礎工業。而這種基礎工業又需要大量技術工人和科研人員,勢必要求建設大量的學校和科研院所,需要大量的資金。在計劃經濟時代,中國靠高積累來完成,改革開放后靠外來資金解決資金瓶頸。時至今日,中國經濟仍是非常典型的趕超型經濟,其特點就是持續高增長。
比較優勢理論認為,各國應該根據自己的比較優勢進行專業化生產并參與國際貿易,貿易雙方均將在國際貿易中獲得貿易利益。然而,在這些貌似公平的交易中,各國所獲利益其實是不盡相同的。如果完全按照比較優勢原理來生產,必然會富者愈富、窮者愈窮。其原因就在于,比較優勢理論的實質是產業垂直分工,附加值大的部分是先發國家的比較優勢。有人說,東南亞和拉丁美洲是信仰比較優勢理論或依附型經濟的典型。也有人比喻說,比較優勢看似是一個龐然大物其實是一個泥足巨人,外資一撒手就轟然倒地。
同時,遵循比較優勢理論必須同時滿足16個前提條件,其核心是完全競爭的市場,而且價格是惟一的競爭形式。但直到今天,世界上從來就不曾存在過完全競爭的市場。因此,發揮我國勞動力和資源極其低廉的比較優勢,做世界最大的OEM工廠的想法,是一廂情愿和不切實際的。
中國目前的市場經濟脫胎于計劃經濟。在計劃經濟時期,國家能夠高度有效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進行重點建設,能夠集中有限的資金發展重點產業,能保證國計民生必需品的生產和供應,能夠在最大程度上避免無序生產。對于當時剛成立的新中國而言,只有建設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才能為國防提供技術裝備,才能保證國家安全。因此,計劃經濟是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惟一選擇,也是最優的選擇。
在實踐中,計劃經濟難以存在這種理想狀態,所以改革開放后中國引入了市場經濟體制。
市場經濟是與工業化相伴的產物,它能最大限度地激勵個人和企業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能創造出更高的效率。但市場經濟忽視長期利益和社會總體利益,存在著無序競爭、浪費資源和勞動力的現象。我國之所以要旗幟鮮明地建立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發揮兩種經濟體制的優越性。
由此可見,中國的經濟騰飛離不開兩個重要條件:一是大量的受過教育和專業訓練的人口;二是門類齊全的基礎工業和完整的產業鏈。目前,我國已具有了這兩個重要條件,因此我們應該感謝中國的計劃經濟體制,因為正是計劃經濟奠定了中國工業的基礎。
計劃經濟解決了有沒有的問題,市場經濟要解決的就是效率高不高的問題。日本和韓國的發展有一個相類似的過程,都是一種趕超型經濟或政府主導型經濟國家。由于后發國家一般社會資源都是稀缺的,存在著社會資源優先使用或集中使用的問題。而在相當大程度上,是政府引導企業發展,而非市場引導企業發展。在這個時候,政府往往發揮了主導作用,雖然方式有欠公平,但取得的成果卻是不容否認的。
不管采用何種經濟體制,中國趕超發達國家的既定目標都沒有任何改變,思路也非常清晰且一脈相承:在產量規模上趕超發達國家,在質量上趕超發達國家。
從這個角度看,其實大煉鋼鐵和以市場換技術在一些地方是殊途同歸的,主觀上都是為了盡快在總量上趕超發達國家,但在客觀上忽視了質量技術。筆者認為,不管過去在家用汽車行業和民用飛機制造業存在著多少失誤,都不能否定當時決策者良好的初衷。
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現在已有170多種產品產量世界第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已經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也初見雛形。中國與工業發達國家之間,已不存在工業生產規模和產品產量方面的差距,存在的是工業經濟結構、生產技術水平和產業組織方式上的差距,雖然這種差距才是最難趕上的。
可以說,改革開放前30年的工業發展解決了企業能不能生存的問題,下一步的改革則是解決企業能不能升級的問題。目前,一些中國企業在國際還沒有什么競爭力,僅僅是因為趕上了好時機或者是依靠優惠政策。
全球范圍內的產業整合、價值鏈重造,在給中國企業帶來了大量機會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如果說1998年的工業體制改革放開了企業的手腳、提高了企業的積極性、解放了生產力,解決了“快”的問題,實現了企業量的飛躍;那么,今天的組建工業和信息化部為主體的工業管理體制改革,則是為了在更高層次上提高產業的競爭力,是為企業提供一個堅強的后盾,為企業創造更好的經營環境,解決“好”的問題。因為,只有做到又好又快發展,中國企業和中國制造才能真正走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