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國的能源改革靜悄悄
http://www.whhswh.com 2008-03-11 11:28 來源:環球能源網
盡管從面上來說,在國際油價沖及105美元大關時,發改委仍堅定地表示暫不調整成品油價格,可是我們認為中國的能源改革已經在靜悄悄地進行。我們發現,一系列的舉措都表明,中國的能源改革已經拉弓上馬。
昨天,溫家寶總理的報告十分務實,也深得人心,把CPI控制在4.8%,我們認為,應該可能,可是這個可能性必須不背離市場規律。我們應當正視的是,正因為在一定程度上背離了市場,去年冬才會在全國各地彌漫“油荒”,也正由于對市場供應緊缺的擔心,“成品油漲價”這樣的滛言才會迅速傳播。
開春時節,一場雪災讓我們意識到了用電的緊迫。電荒,有其偶然性,但其中的必然性也顯而易見。當市場經濟的“煤”遭遇計劃經濟的“電”,勢必會暗潮云涌。于是在電價尚無法在短期內進行調整時,不少分析人士果斷地指出應當實現“煤電聯營”。環球能源網認為,煤電聯營確實能讓電力企業享受到參與市場后帶來的利益,也能夠讓這兩大企業取長補短,更有利于市場供應。可是,“聯營”畢竟是人為的,不符合市場規律,它不是市場調節和市場選擇的結果。因此,權宜可以,不是根本性措施。
我們注意到,3月4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聯合發布了《關于民營成品油企業經營有關問題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這個《通知》首次明確指出了“要合理向民營成品油企業供油”。也就是說,中石油和中石化今后有責任向非兩集團的民營油企供 油,條件是供需雙方需簽訂長期供貨協議。同時,《通知》還規定價格由供需雙方在國家規定的實際零售價格基礎上倒扣5.5%-7%。我們認為,這個《通知》已經是中國油品市場壟斷破冰的一種體現。一直在夾縫中生存的民營油企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不過盡管如此,與中石化中石油的壟斷地位相比較,民營企業的地位還是相當弱小的。因為我國的成品油經營權和定價權還沒有完全放開。
出于能源安全的考慮和節能減排任務的艱巨性,我國的能源結構改革也迫在眉捷。為了擺脫對進口石油的過度依賴,我國應當加快發展新能源。可是在肯定新能源地位的同時,要加強監管,有計劃地秩序發展。當前,在我國稱為“績優”的替代能源,均已碰到了瓶頸。例如風電價格設定過低,入網條件受限;光伏的原材料多晶硅嚴重依賴進口;生物能源的發展技術尚不成熟等等,都需要政府盡管出臺得力措施,在信貸、稅收優惠、能源供應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責成相關部門進行嚴格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