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部”現身?
http://www.whhswh.com 2008-03-11 10:05 來源:中國石油石化
成立能源部這樣一個高層次和高級別的能源管理機構已經是迫在眉睫。借機構改革的東風,呼喚多年的能源部能否在今年的“兩會”上現身?
今年的“兩會”召開在即。對此,能源行業的最大期盼可能就是成立“能源部”了。自從1993年撤銷能源部以來,“重建”的呼聲就一直沒有停止過。在今年的“兩會”上,能源業這一十五年的期盼能否美夢成真?
《能源法》倒逼
1988年4月,國家合并了煤炭、石油、水利電力、核工業等部門的政府職能,成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冠以“能源部”名稱的部級單位。結果,僅僅5年之后,“能源部”便遭撤銷。從1993年至今,國家能源管理體制雖屢有變動,但“能源部”再也沒能回到人們的視野。
在能源部成立之初,反對的聲音很強烈。及至能源部真被撤銷,呼喚重建的聲音卻漸漸占據上風。這期間,國家相繼成立了能源局、國家能源領導小組(能源辦)。但是,這與人們期盼中的“能源部”無論在規格還是職權上都相距甚遠。
2007年,中國GDP增長率高達11.4%,創下13年來的新高。在高昂的GDP數據后面,是國民經濟發展對能源的旺盛需求。而能源供給卻是捉襟見肘、窘態百出。愈演愈烈的“油荒”、“電荒”、“煤荒”,層出不窮的煤電油運緊張,都顯示出成立能源部這樣一個更高級別的部門來統領能源業發展已經是刻不容緩。
去年12月3日,歷經磨難的《能源法》終于揭開了神秘的“面紗”,開始向社會大眾公開征求意見。人們驚喜地發現,該征求意見稿第十二條明確寫道:“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全國能源工作”。何謂“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業界普遍解讀:此即為“能源部”。
“依我個人理解,統一管理全國能源工作的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也就等于是能源部,這兩個可以畫等號。”一位參與《能源法》起草工作的資深專家向記者說道,“法律條文不可能直接寫上要成立能源部。”
但是,記者從《能源法》起草專家組的副組長、中國法學會能源法研究會會長葉榮泗那里得到的卻是不同的回答。對能源部能否成立,他沒有以經典的“很重要,很必要,有可能,不一定”12字來作答,直接說道:“誰知道呢,一會說要成立,一會說不成立。這得看黨中央國務院高層領導的意思。”
雖然起草專家不置可否,但有一點卻是不容置疑的,那就是:《能源法》起草工作一步步向前邁進,已對成立“能源部”形成倒逼之勢,這必將推動“能源部”的盡快誕生。
假如2009年《能源法》真能出臺,那該法律所規定的“國務院能源主管部門”必定在此前誕生。業界公認的觀點是,如果能源部晚于《能源法》誕生,這部能源領域的基本大法將缺失執行主體。這也意味著:這部總理親自點題、發改委強勢操辦的法律將會面臨著“空轉”的尷尬局面。很顯然,這是誰也不愿意見到的局面。
那先于《能源法》誕生的那一年會是哪一年呢?會是就在我們手中的2008嗎?
“押寶”兩會
去年11月11日,香港某報紙言之鑿鑿地宣稱:“中央即將成立國家能源部”,而將于今年3月份在北京召開的“兩會”,“恰是成立能源部的最好時機”。這一報道后來并沒有得到有關權威部門的證實,但還是被內地媒體廣泛轉載。
從時機上看,這樣的“猜測”并非空穴來風。在去年下半年召開的十七大上,明確提出要進行新一輪政府機構改革,緊隨十七大之后的第一個全國“兩會”,當然會依照十七大精神來。業界普遍認為,能源行業沉疴已久,必定是機構改革的關鍵領域之一。
另外,專家表示,十七大后政府部門開始了大規模的“換血”,今年的“兩會”人大又將換屆選舉。在這個時候成立能源部將是“一個最好的時機”,因為“遇到的阻力會小一些”。如果錯過了這次機會,“到成立下一屆政府就還得再等5年。”
實際上,坊間有關成立能源部的各種傳言一直沒有間斷過。有國內報紙甚至報道說:“這家新機構的辦公選址工作甚至都已基本敲定。按照計劃,北京東單附近的一座辦公大樓將成為未來能源部的辦公地點。”
傳言或許不可信,但很確定的一點是,中編辦這一具體負責全國行政管理體制和機構改革以及機構編制的單位確實是很早就有所“行動”。有確切消息稱,中央編制委員會已對設立專門的能源管理機構展開了多次范圍廣泛的調研活動。
其實,有所“行動”的不止中編辦一家。當記者問到是否做了有關成立能源部這方面的課題研究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產業經濟研究部部長馮飛承認,是受能源辦委托做了一個。“去年就完成了”,目前已經提交給能源辦。至于具體內容,他表示:“不能對外講。”能源部成立還是不成立,“3月份會見分曉”。
山雨欲來風滿樓。越來越多的人都將成立能源部的“寶”押在了今年的“兩會”之上。黃金的3月真能讓人們如愿以償?
[page_break]
現實難題
“實際上,在中國目前的現實條件下,成立能源部并不是簡單一句話的事情,涉及的問題方方面面,相關部門很難達成共識。”國土資源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專家對記者說道。他認為,很大的一個問題便是部門之間的職權分配調整,“要成立能源部,必然要把很多部門已有的權限拿掉,誰愿意啊?各部門間的利益很難平衡協調”。
此一語擊中了能源部為何呼吁15年而未能成形的癥結所在。從建國自今,中國能源管理部門機構設置上經歷了前后三次分合之變,每一次都需要有些部門和利益集團做出讓步和權力讓渡。同樣的難題在這一次猜想中的能源部改革中同樣不可避免。
在目前涉及能源管理內容的中央部門中,不乏像國家發改委、國資委這樣的強勢部門。新生的能源部該如何向它們要權?但如果少了它們目前掌握的一些關鍵權力,一個僅有空殼的能源部也就不可避免地成為擺設。
能源部將涉及眾多官員的升遷、調換,人員編制也是一個很大的難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某工作人員認為:“要是一個獨立的部,至少是好幾百人。好多事提前都得有人去做!等到臨成立的時候去各個部門‘抓’,‘抓’不到該怎么辦呢?”
實際上,重建能源部的設想并非沒有進入政府高層視線。早在幾年之前,溫總理就說過“不排除未來建立能源部”這樣的話。但是直到現在,政府高層對是否成立能源部似乎依然沒有取得一致意見。能源行業關系國計民生,領導層的決策選擇不得不慎之又慎。
這樣的擔憂是很有必要的,第一個能源部的“短命”便是很好的前車之鑒。據當時的能源部長黃毅誠回憶,成立能源部首先遭到了煤炭部的反對。“到20世紀80年代末,煤炭部已經發展成為管幾百人的大部,多位煤炭部的高級領導都是有很深資歷的老革命戰士。撤銷煤炭部,首先就從他們心理上難以接受。”但是,中央最終還是撤銷了煤炭部,組建了能源部。而事情發展到最后的結果是,“原煤炭部二十幾位部長級的干部甚至聯名上書要求恢復煤炭部。”于是在1993年,能源部被撤銷,煤炭部恢復。
雖然現實的困難不少,但人們并不認為會擋住成立能源部的步伐。在采訪中,不少專家都強調說:“不能因部門和個人利益而置國家能源戰略的大局于不顧。依中國目前的現實來看,成立能源部這樣一個高層次和高級別的能源管理機構已經是迫在眉睫。”(王康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