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8-02-29 11:09 來源:東方早報
趙春江的發電廠位于上海莘莊附近“陽明國際花園”小區內一座住宅的頂樓上:22塊光伏電池板拼成了3000瓦太陽能電池板。
◇核心提示
在上海一幢12層的住宅頂樓上安裝著由22塊光伏電池板拼成的3000瓦太陽能電池板,在過去一年的時間里,這套設備累計發電3068度電,并且全部“免費”并入電網。
而這個目前中國唯一的“家庭電廠”的工作人員只有一個人:趙春江。
中國首個“家庭電廠”建造者、上海電力學院太陽能研究所所長趙春江教授
中國最小的發電廠在哪里?
造價:26.2萬元
一年多運行下來,趙春江總結出了一些規律性的東西,比如上海地區的太陽能發電系統效率是77%,也就是說,理論上的發電功率,結合上海的氣候情況,最后只能發揮77%的效率,這個數據是首次測得。
趙春江帶著早報記者登上了他家的閣樓:他現在的住宅是復式,外送一層閣樓,閣樓的頂部就是太陽能光伏電池。20多平方米的閣樓內,擺放著筆記本電腦、溫度儀、數據傳感器、太陽輻射儀等,“這些設備可以自動記錄發電的數據,一共花去14萬元。”
這個“家庭電廠”由22塊光伏電池板拼成,一共21平方米,功率為3000瓦。“這是日本三菱公司的設備,因為工作關系和他們聯系比較多,大家比較熟,價格還是打了折扣的。目前國內的光伏發電設備質量也能達到這個水平。”趙春江介紹道。
根據趙春江的觀測,6月份黃梅天陰雨綿綿,發電數量最少,其次是12月份、1月份;而8月份的陽光最好,發電量也最高,這個月發電共計352度,平均每天12度。“不過,發電最多的一天不在氣溫最高的8月份,而是4月19日,當天發電17.5度。”
雖然圓了“家庭電廠”夢,但26.2萬元的造價卻是不菲,這讓趙春江有些吃不消。
恰好這時中國農業機械科學院呼和浩特分院找上門來,主動尋求合作。原來這家機構承擔了科技部的一個“光伏并網發電”的攻關項目,聽到了趙春江“家庭電廠”后,希望能得到相關試驗數據,并提供了6萬元的科研經費。這讓趙春江有些興奮,畢竟填補了一部分的虧空。
[page_break]
不想賺錢的電廠
很多人聽說了趙春江的“家庭電廠”后,專程來到他家中參觀考察,趙春江很是滿足。不過,客人興致勃勃地參觀后,往往會撂給他一句話,設備是不錯,但是不劃算。
在趙春江的家里,他向早報記者算起“經濟賬”:1000瓦的太陽能發電設備,市場售價約在5萬元。按照發電50年的時間計算,前15年每年發電1000度,累計1.5萬度電,此后設備功率有所衰減,接下來的15年中,能發1.2萬度電,最后20年能發1.5萬度電。
“5萬元的設備,在50年里一共發了4.2萬度電。”趙春江拿起計算器,“平均每度電的價格是1.2元,現在上海的電價是0.62元,太陽能電價剛好是普通電價的一倍。”
而在企業里,成本核算要更為嚴格,一般要在8到12年里收回成本。如果按照12年計算,太陽能電價更是高達4.2元/度。這個價格確實讓趙春江和他的電廠有些尷尬,好在他的電廠是為了做實驗,獲取數據,不為賺錢,但普通的家庭顯然還是無法接受。“太陽能發電要想在中國推廣開來,必須要有政府的補貼。沒有政府補貼,社會就沒有發展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推動力。”趙春江說。
事實上,為了鼓勵家庭安裝太陽能發電裝置,并將“綠電”輸送到國家電網,日本采取安裝時一次性補貼,而德國則采取了電價補貼制,以高于普通電價七倍的價格收購“綠電”。
“免費”向電網送電
而在我國,盡管支持光伏產業發展的《可再生能源法》早在2006年1月1日已經實施,條文中規定“國家鼓勵單位和個人安裝和使用太陽能光伏發電系統等太陽能利用系統”,同時也規定了“國家財政設立可再生能源發展專項資金”。不過實施細則和相關配套政策仍沒細化。
此外,太陽能發電能夠順利上網,也是一道重要的門檻。目前中國的光伏發電,相當大一部分主要集中在農村電氣化和離網型光伏產品,真正能上網的少之又少。《可再生能源法》中規定,電網必須無條件收購可再生能源發出的電能,不過以何種價格收購?法規至今沒有明確。
當初趙春江找到電力部門,要求發電并網,對方沒有拒絕,但也沒有表示要支付收購價格,所以到目前為止,趙春江“免費”向電網送電。
一位因光伏發電并網而給電力部門打過交道的浙江企業負責人告訴早報記者:“他們(電力部門)也知道這是好事情,上上下下都表示支持,但誰都不知道在哪里批,因為過去沒有這個先例,誰也不敢做主,最后推到了相當級別的領導才能敲定。”
在采訪中,不止一個專家舉出上世紀80年代的電腦的例子,來描述太陽能電池在中國的發展前景:“發達國家用二三十年的時間普及計算機。而如今的太陽能就很像當時的情況,屬于一種新的、正在崛起的行業,最終會走進千家萬戶。這只有未來隨著技術的改進,成本下降,才能達到這點。”
記者觀察
他想帶動一個大市場
趙春江坦言:他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他想通過自己的使用光伏發電,樹立一個標本,引起社會對清潔能源的重視,進而促進光伏發電在中國的使用和發展。
趙春江的背后,其實是中國光伏產業發展的尷尬生態:在制造大國與使用小國之間艱難抉擇,陷入“有產業無市場”的困境。
說是大國,在光伏產品的生產和制造領域,2006年中國的光伏電池產量為37萬千瓦,僅次于日本、德國,為全球第三大國,并擁有無錫尚德、CSI阿特斯、南京中電等一批著名的光伏產業海外上市公司;說是小國,光伏消費市場遲遲不能啟動,2006年的光伏發電量僅為8萬千瓦,不僅落后于水電、火電,也落后于同時起步的風力發電。
有產業無市場
日前早報記者專程前往常熟CSI阿特斯公司考察,在生產車間,數百位工人在流水線上忙碌,將硅晶片焊接、調試,并用鋁合金框組裝成光伏電池,這里是全球最大的光伏電池生產企業。
不過,迄今為止中國光伏電池的市場仍是國外,CSI阿特斯首席執行官瞿曉鏵告訴早報記者:“這個行業近幾年主體產品是出口的,出口比例是80%~90%。主要原因是歐美國家對于太陽能等新能源的推進力度比較大,所以形成現在這樣的態勢。”
不僅僅是CSI阿特斯,無錫尚德的相關人士也向早報記者表示,其產品90%以上出口到歐美國家,在國內的銷量有限。
趙春江提醒說,中國的光伏產業終端市場被掌握在別國手中,一旦這些國家的產業政策生變,勢必對中國的光伏產業產生巨大影響,因此未來光伏產業發展的重點必須在國內。無錫尚德副總經理解曉南也表示:“由于政策問題,國內市場無法啟動,我們非常著急。”
政策扶持亟待明確
“我覺得國內太陽能市場一定會啟動,大概也就應該在三四年的時間吧。”瞿曉鏵表示,“前提條件首先是技術上要有一定的準備,包括有足夠的示范工程,使得大家對于太陽能大規模并網在技術上有什么問題;同時,在公眾認知上要有一定準備。”
除了技術和公眾認知的因素外,政策扶持也亟待明確。鑒于太陽能發電是一種清潔但昂貴的能源,德國、日本、西班牙等均有對產業的扶持政策,中國的《可再生能源法》中有原則性規定,但缺乏實施細則,因此不具備可操作性。
此前由中國資源綜合利用協會可再生能源專業委員會等共同發布的《中國光伏發展報告》指出,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發展潛力巨大,如能得到政府穩定的政策扶持,可以預計:到2030年,中國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到1億千瓦,年發電量可達1300億千瓦時,相當于少建30多個大型煤電廠。(王恒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