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50:簡述中國未來四十年能源框架
http://www.whhswh.com 2008-02-28 09:57 來源:金融界網站 永安期貨
能源事關存亡,不可不察。面對原油價格再次突破百元大關,工業品和糧食價格也隨之飛速上升的嚴峻形勢,能源的尋找和替代,已經刻不容緩。
本文旨在簡單勾畫出一個到2050年的中國能源框架,以把握未來能源大勢。
一、 能源現狀
根據2005年的統計,我國一次能源結構為:煤占69.6%、石油和天然氣占23.8%、水電和核電占6.6%。
我國能源消耗以燃煤為主的局面很難改變(當前為70%~75%,到2050年也不會低于50%)此種情況下,造成能源結構失衡,城市嚴重污染。三分之二的城市污染嚴重,大部分是因為煤,石油等化石原料燃燒的緣故。
二、能源規劃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國科學院院長路甬祥認為:“2050年前后,我國能源結構必須向大幅度增大可再生能源和核能份額的方向調整,比較理想的結構是非水力可再生能源至少占(一次能源的)25%左右,水電和核能占(發電總量的)20%以上”。
即,至2050年,我國石油、煤、天然氣應當占總能源消耗量的55%,水電與核能占20%,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等其余能源占25%。
三、各類能源發展前景
石油:世界石油只有50年的可開采年限,中國則只有23年,依然大量依靠進口,2010年中國的石油對外依存度將達到50%
煤炭:煤炭依然是未來中國五十年的能源支柱,主要用于火力發電,煤制油
等一系列轉化用途,煤炭的消耗是一個加速再加速的過程,以滿足不斷膨脹的電力需求和其他能源需求。
核能:核能發展,將有一個大力提速過程,目前核電占國內總發電量的2%,至2050年,核電將達到全國發電量的10%左右,使核能成為我國的支柱性能源之一。相對而言,大規模發展核能所受的制約因素較小,材料是關鍵之一。2004年法國核發電量的比例占其國內總發電量的78%,日本占國內總發電量的30%。相比之下,中國的發展空間依然很大。
水電:進一步持續大規模開發的余地不大,預計到2050年,將提供國內10%以上的發電量。
太陽能風能:
2007年,華盛頓世界觀察研究所,發布了《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動力:可再生能源的功能》報告。該報告指出,“中國正日益成為可再生能源制造業的世界領袖,中國本土的聰明才智和強大的制造能力正在結合,引導世界可再生能源的發展,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將可能提供中國30%以上的能源需求。”
2006年中國風機和太陽能電池的產量雙雙增加一倍。中國在未來3年內將趕超歐洲、日本和北美的太陽能及風能制造商,中國目前已經主導了太陽能熱水器和小水電市場。
世界觀察研究所所長克里斯托弗弗萊文認為:“政策大力支持的大膽目標,加上企業界的精明頭腦,中國的可再生能源領域將會很快超過許多發達國家,實現跨越式發展。”
目前,共有四家中國太陽能企業在紐約交易所上市,另有1家在納斯達克上市。
生物質能等其他能源:
2006年全球燃料乙醇總產量370億升,主要由美國和巴西生產,中國燃料乙醇總產量大約10億升。由于玉米價格上漲,加上對糧食供應安全的擔心,以玉米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產暫停。目前正大力發展高粱、木薯和甘蔗做原料。中國燃料乙醇生產的大發展,主要取決于纖維質原料生產燃料乙醇技術的未來發展。專家認為該技術在未來10年內會實現商業可行性。
[page_break]
四、 投資機會
1、能源間的相互影響
以煤炭為主的能源供給,造成煤炭價格極易受其他能源的影響。例如,枯水期的水力發電量會大量下降,從而只能用火力發電來彌補缺口,并造成煤炭價格的巨大波動。焦炭期貨的推出,勢在必行。若焦炭期貨推出上市,每年的冬夏兩季,雪災酷暑等自然災害,都是特別關注的投資機會。
2、鈾礦
至2050年,中國核聚變技術仍然會停留在紙面上,離市場化有一段距離。在核聚變依然存在技術壁壘的情況下,核裂變為主的核能發展,必將帶動鈾礦的供應緊張,而中國鈾礦可供開采使用的存量只有30年,世界鈾礦只有60年的可開采時間。
3、太陽能、風能
雖然前景廣闊,但仍存在材料瓶頸,以及發電成本問題,必須進一步加速科技攻關,在此相關行業的投入將會收獲頗豐。
綜上所述:以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為主的傳統能源,短時期內仍然是中國能源消耗的支柱。新能源開發前景看好,但普遍的瓶頸,都是技術和材料關,在這幾十年中,必須加大國家扶持和技術投入,以面對美國、歐洲、日本最激烈的技術競爭,搶占能源制高點。(吳勇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