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8-01-31 14:45 來源:環球能源網
當前,中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在面臨重大挑戰的同時,也面臨難得的新機遇。氣候變化議題在兩國政治議程中的地位都在急劇上升,雙方合作的愿望明顯增強,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在一些原來存在分歧的問題上也取得了不少共識。
過去在中國政治議程上,環境保護的地位是比較邊緣性的。而在中國的環保議程中,氣候變化又是比較邊緣性的。不同環境問題在中國環保議程中的輕重緩急最集中地反映在中國政府制定的環境目標之中。無論是在《國家環境保護“九五”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還是2005年12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氣候變化都沒有被列入國家最重要的環境議程。但是這種情況在近年有了重大變化。
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17大報告中將環境資源問題列為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首要挑戰并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思想,標志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急劇上升。與此同時,氣候變化議題也受到中國政府的更大關注。2007年6月,中國政府首次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pdf],全面系統闡述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立場和對策,引起廣泛關注。2007年6月中國政府為切實加強對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的領導,決定在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的基礎上成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由溫家寶總理任組長。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 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 0%的約束性指標,其減排力度之大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為了確保任務的完成,200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決定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將節能減排指標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作為政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氣候政治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要求美國政府改變其消極的氣候政策,采取更有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的呼聲日益高漲,美國社會對氣候變化議題的關注度正大幅提升。從美國國會來看,2006年美國中期選舉之后,民主黨控制了美國國會– –即參眾兩院。氣候變化議題由此在立法和辯論中日益重要起來。
任期尚有一年的小布什政府的氣候變化政策也在逐漸軟化,突出表現為由執政之初對全球氣候變暖事實的強烈質疑轉變為現在的基本認同,由執政之初的強勢單邊主義轉變為現在的回歸聯合國談判框架。而美國一些州政府已遠遠走在聯邦政府的前面。以加州為代表的十幾個州已開始減排行動。加州議會于2006年通過了《全球溫室效應治理法案》。該法案規定到2020年,加州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減少25%,控制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
美國軍方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近年來也日益上升。2004年2月,美國國防部的《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報告強調,天氣劇變所引發的壓力會導致暴力和分裂,嚴重影響到地區的穩定和地緣政治環境,進而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報告甚至警告說,一個無防備的世界將面臨更嚴重的饑荒、水和能源的緊缺以及難民數量的增加。所有這些將導致戰爭,來爭奪正在減少的資源。
而美國氣候政治最大的變化可能是美國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程度前所未有的提高。2007年地球日到來之際,全美舉行了1400多場公眾集會要求國會采取更積極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的一項系列民意調查顯示,2005年美國公眾對氣候變化了解很少,沒有把氣候變化問題看作優先事項。2006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美國人將氣候變化視為美國最緊迫的環境問題。2006年美國媒體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也是史無前例的。戈爾宣傳保護氣候的影片《不愿面對的真相》榮獲200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更是受到美國和世界媒體的熱烈追捧,在西方產生巨大影響。
與此同時,過去美國反對采取減排措施的主要力量——商業界及各種工會組織的態度也在發生重要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工會組織對設定強制性減排目標的政策持理解和支持態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由全美眾多企業巨頭組成的全球氣候聯盟在2002年暫停了活動。該聯盟是美國反對任何重大溫室氣體減排的主要利益集團之一,曾對美國的氣候政策有著巨大的影響。
氣候變化議題在中國的急劇升溫使中國開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要求更加迫切。這種強烈的國際合作意愿集中反映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所列的詳細的應對氣候變化所需技術清單之中。美國氣候政治的巨大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美方加強中美應對氣候合作的意愿。從美國政府來看,在2006年啟動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美方將能源與環境列為六大關鍵合作領域之一。2007年10月,美國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晚宴上發表演講,將氣候變化列為美國需要與中國加強合作以共同應對的五大全球性挑戰之一。
從美國國會來看,對中美氣候變化合作的興趣也在增加。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對中美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關注重點的轉變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03年當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舉行中國能源問題聽證會時,題目是“中國能源需求及戰略”;2007年當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再度舉行中國能源問題聽證會時,題目就變成了“中國能源消費與美中合作應對中國能源利用所產生影響的機遇”。從美國學術界來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加強中美合作對防止氣候變化非常重要,2006年5月中美首屆氣候變化論壇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成功舉行即是證明。
在合作意愿的推動下,中美在國際氣候變化合作問題上的共識也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2001年,美國以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不承擔量化減排溫室氣體為其重要理由之—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凸顯中美之間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的重大分歧。近年來,中美在國際氣候變化合作中的關系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共識較過去有所增加。在一些關鍵性的比如全球氣候是否變暖,減緩氣候變化是否應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進行,減緩氣候變化是否應關注適應問題,是否應該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主導地位等問題上,兩國已經徹底消除了分歧,形成了基本的共識。
目前全球變暖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而廣泛展開國際合作也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主流。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必須抓住目前難得的機遇,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上取得全面共識并展開積極合作。因為這兩個最大的國家能否真正開始行動起來,才是決定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成敗的關鍵。
當前,中美應對氣候變化合作在面臨重大挑戰的同時,也面臨難得的新機遇。氣候變化議題在兩國政治議程中的地位都在急劇上升,雙方合作的愿望明顯增強,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在一些原來存在分歧的問題上也取得了不少共識。
[page_break]
過去在中國政治議程上,環境保護的地位是比較邊緣性的。而在中國的環保議程中,氣候變化又是比較邊緣性的。不同環境問題在中國環保議程中的輕重緩急最集中地反映在中國政府制定的環境目標之中。無論是在《國家環境保護“九五”計劃及2010年遠景目標》、《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還是2005年12月出臺的《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中,氣候變化都沒有被列入國家最重要的環境議程。但是這種情況在近年有了重大變化。
2007年10月胡錦濤總書記在中共17大報告中將環境資源問題列為當前中國發展面臨的首要挑戰并提出建設“生態文明”的重要思想,標志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急劇上升。與此同時,氣候變化議題也受到中國政府的更大關注。2007年6月,中國政府首次發布《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pdf],全面系統闡述中國在氣候變化問題上立場和對策,引起廣泛關注。2007年6月中國政府為切實加強對應對氣候變化和節能減排工作的領導,決定在國家氣候變化對策協調小組的基礎上成立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由溫家寶總理任組長。中國政府在“十一五”規劃中提出了“十一五”期間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2 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1 0%的約束性指標,其減排力度之大在世界上都是罕見的。
為了確保任務的完成,2007年6月中國政府發布了《國務院關于印發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決定建立政府節能減排工作問責制和“一票否決”制,將節能減排指標完成情況納入各地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作為政府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和企業負責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與此同時,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氣候政治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要求美國政府改變其消極的氣候政策,采取更有力的溫室氣體減排措施的呼聲日益高漲,美國社會對氣候變化議題的關注度正大幅提升。從美國國會來看,2006年美國中期選舉之后,民主黨控制了美國國會– –即參眾兩院。氣候變化議題由此在立法和辯論中日益重要起來。
任期尚有一年的小布什政府的氣候變化政策也在逐漸軟化,突出表現為由執政之初對全球氣候變暖事實的強烈質疑轉變為現在的基本認同,由執政之初的強勢單邊主義轉變為現在的回歸聯合國談判框架。而美國一些州政府已遠遠走在聯邦政府的前面。以加州為代表的十幾個州已開始減排行動。加州議會于2006年通過了《全球溫室效應治理法案》。該法案規定到2020年,加州溫室氣體排放量要減少25%,控制在1990年的排放水平。
美國軍方對氣候變化問題的關注近年來也日益上升。2004年2月,美國國防部的《氣候突變的情景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意義》報告強調,天氣劇變所引發的壓力會導致暴力和分裂,嚴重影響到地區的穩定和地緣政治環境,進而對美國國家安全造成巨大的威脅。報告甚至警告說,一個無防備的世界將面臨更嚴重的饑荒、水和能源的緊缺以及難民數量的增加。所有這些將導致戰爭,來爭奪正在減少的資源。
而美國氣候政治最大的變化可能是美國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關注程度前所未有的提高。2007年地球日到來之際,全美舉行了1400多場公眾集會要求國會采取更積極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行動。麻省理工學院進行的一項系列民意調查顯示,2005年美國公眾對氣候變化了解很少,沒有把氣候變化問題看作優先事項。2006年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美國人將氣候變化視為美國最緊迫的環境問題。2006年美國媒體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也是史無前例的。戈爾宣傳保護氣候的影片《不愿面對的真相》榮獲2007年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更是受到美國和世界媒體的熱烈追捧,在西方產生巨大影響。
與此同時,過去美國反對采取減排措施的主要力量——商業界及各種工會組織的態度也在發生重要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工會組織對設定強制性減排目標的政策持理解和支持態度。最典型的例子是由全美眾多企業巨頭組成的全球氣候聯盟在2002年暫停了活動。該聯盟是美國反對任何重大溫室氣體減排的主要利益集團之一,曾對美國的氣候政策有著巨大的影響。
氣候變化議題在中國的急劇升溫使中國開展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要求更加迫切。這種強烈的國際合作意愿集中反映在《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所列的詳細的應對氣候變化所需技術清單之中。美國氣候政治的巨大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美方加強中美應對氣候合作的意愿。從美國政府來看,在2006年啟動的中美戰略經濟對話中,美方將能源與環境列為六大關鍵合作領域之一。2007年10月,美國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在美中關系全國委員會的晚宴上發表演講,將氣候變化列為美國需要與中國加強合作以共同應對的五大全球性挑戰之一。
從美國國會來看,對中美氣候變化合作的興趣也在增加。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對中美在能源和環境領域關注重點的轉變是一個典型的例子。2003年當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舉行中國能源問題聽證會時,題目是“中國能源需求及戰略”;2007年當美中經濟與安全審查委員會再度舉行中國能源問題聽證會時,題目就變成了“中國能源消費與美中合作應對中國能源利用所產生影響的機遇”。從美國學術界來看,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加強中美合作對防止氣候變化非常重要,2006年5月中美首屆氣候變化論壇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成功舉行即是證明。
在合作意愿的推動下,中美在國際氣候變化合作問題上的共識也呈現逐步擴大的趨勢。2001年,美國以中國和印度等發展中國家不承擔量化減排溫室氣體為其重要理由之—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凸顯中美之間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的重大分歧。近年來,中美在國際氣候變化合作中的關系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共識較過去有所增加。在一些關鍵性的比如全球氣候是否變暖,減緩氣候變化是否應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下進行,減緩氣候變化是否應關注適應問題,是否應該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主導地位等問題上,兩國已經徹底消除了分歧,形成了基本的共識。
目前全球變暖已經成為全人類的共識,而廣泛展開國際合作也成為國際社會應對氣候變化的主流。在這樣的背景下,中美應對氣候變化的合作必須抓住目前難得的機遇,在一些根本性的問題上取得全面共識并展開積極合作。因為這兩個最大的國家能否真正開始行動起來,才是決定人類應對氣候變化的努力成敗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