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全球經濟:可能成為五年來增長最慢的一年
http://www.whhswh.com 2008-01-24 15:54 來源:中國鋼鐵工業(yè)協(xié)會網(wǎng)
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可能是2003年以來增長最緩慢的一年
持續(xù)了五年的全球經濟較高增速,可能在2008年受到阻遏。
事實上,從2003年至今的五年,被認為是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全球經濟連續(xù)增長最快的五年,而這一持續(xù)較高增長的腳步,目前正受到日益擴散的次貸危機影響。
聯(lián)合國1月9日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認為,2007年全球經濟增速約為3.7%,低于上一年0.2個百分點,而2008年,全球增速可能進一步降至3.4%。
聯(lián)合國的數(shù)字向來悲觀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但IMF同樣也在一次次下調著自己的數(shù)據(jù)。其1月10日最新發(fā)布的2007年GDP預估比上一次發(fā)布少了0.5個百分點,約為4.7%;而對2008年預期增速也在緊張下調中,IMF發(fā)言人艾哈邁德稱這一結果將在1月公布。
各主要國際機構是否已對今年大勢達成共識?發(fā)達經濟體及新興市場國家又將在新的一年展現(xiàn)怎樣的發(fā)展態(tài)勢?金融震蕩、油價飆升、全球通脹壓力等等,又將在多大程度上影響2008年全球經濟?就此,《瞭望》新聞周刊進行了權威采訪。
2008:可能是五年來增長最低的一年
查閱世界主要機構在近期所作的預測報告,可以發(fā)現(xiàn),在2007年世界經濟增長不確定性因素增多的背景下,他們紛紛下調了對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的預期。
比如,國際投行瑞銀集團預計,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將放緩至4.3%,較其對2007年4.8%的預估減少0.5個百分點;而2009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將會微幅走軟,降至4.1%,全球經濟將陷入2003年初以來最緩慢增長。
國際最具權威性的資信分析與研究公司之一、美國穆迪公司以《2008年全球展望:烏云籠罩》為題發(fā)布了預測報告,認為金融市場的動蕩和有關的信貸緊縮威脅到發(fā)達國家的經濟增長,將會導致全球經濟的增長勢頭在某種程度上減速。
二十國集團亦發(fā)表公報指出,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跡象已十分明顯。
而世界銀行的報告則最為悲觀,預計2007年世界經濟增長率為3.6%,2008年將降至3.3%,所有發(fā)達國家經濟增速整體將達2.2%,比2006年實際增速下降0.75個百分點,比2007年預期值下降0.33個百分點。
比較而言,最為樂觀的估計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發(fā)布的2008年《世界經濟黃皮書》,在其看來,受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崩潰及次貸危機的沖擊,2007年全球經濟出現(xiàn)了降溫,預計這種減速趨勢在2008年仍會持續(xù),但由于世界主要經濟體之間周期的非同步性,爆發(fā)全球經濟衰退的可能性不大,預計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率在4.6%~4.8%之間。
盡管具體預測各有不同,但是,2008年世界經濟增長將出現(xiàn)適度放緩,已成為全球各大機構的共識。
分析放緩原因,外交學院國際經濟系教授江瑞平認為大致有四:
首要因素是美次貸危機擴散對全球經濟的影響。
2007年爆發(fā)的美國次貸危機影響正逐步顯現(xiàn)并可能繼續(xù)發(fā)酵,由此引發(fā)的信貸緊縮和全球金融動蕩表明,各國金融機構的相互影響正變得更加復雜;隨著金融創(chuàng)新和金融衍生產品交易規(guī)模的迅猛擴大,金融風險的隱蔽性、突發(fā)性、擴散性加劇。目前,美國房價繼續(xù)下跌,支付危機、信心危機的不良影響繼續(xù)蔓延,引發(fā)金融市場深度調整和美元繼續(xù)貶值的可能性進一步上升。次貸危機正在通過波及全球金融市場和美國經濟減速兩大途徑,對2008年的全球經濟造成沖擊和負面影響。
其次是美元持續(xù)貶值。受美國次貸危機、經濟減速、利率調低等新因素和對外收支失衡等老因素的共同作用,美元貶值趨勢不僅難以有效控制,還有可能進一步加速,由此對全球金融市場尤其是國際貨幣體系造成的沖擊將直接威脅全球經濟的穩(wěn)定運行。
三是世界石油價格急速攀升。受全球流動性過剩、需求增長、投機炒作、地緣政治局勢緊張等因素影響,國際油價繼續(xù)高位運行,對全球經濟尤其是石油進口國經濟進一步造成沖擊。
四是全球通脹壓力增大。由于美元貶值、流動性過剩、油價攀升、農作物庫存減少、國際大宗產品價格上漲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各國的通脹壓力正在增大,并可能成為2008年全球經濟存在的主要風險。
以上種種跡象表明,2008年全球經濟有可能出現(xiàn)調整,始自2002年、已持續(xù)6年之久的新一輪全球經濟增長正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
三大經濟體:增長步伐略顯遲疑
美日歐三大經濟體今年的國內經濟狀態(tài),對全球經濟增長態(tài)勢至關重要。
首先看美國。受次貸危機影響,美國房地產市場已處于16年來最嚴重的低迷時期。美聯(lián)儲前任主席格林斯潘表示,大約20萬~30萬套房屋庫存是美國金融系統(tǒng)和整個美國經濟的一個主要威脅;美聯(lián)儲主席伯南克承認,不但金融市場從次貸危機中完全恢復仍需時日,且住房市場的繼續(xù)萎縮,也可能會嚴重拖累2007年四季度和2008年上半年的美國經濟增長。
考慮到住房市場下滑和次貸危機沖擊,美國聯(lián)邦儲備委員會和白宮都下調了對美國經濟增長的預期,并認為美國住房市場下滑的嚴重程度要高于預期。美聯(lián)儲將美國2008年增長預期從2.5%~2.75%調降至1.8%~2.5%;經合組織的預測為2%,世界銀行為2%,IMF為1.9%;英國共識預測公司收集的全球240家預測機構對美國2008年增長的預測平均值在不斷下降,從2007年6月的2.9%降到8月的2.6%,再降到11月的2.1%;而幾個國際大投資銀行與機構則對美國2008年經濟增長預測更為悲觀。比如,美林集團為1.6%,高盛公司為1.9%,英國經濟情報機構為1.2%。
不過,美國雖經濟增長放緩,但企業(yè)設備投資和就業(yè)形勢仍較好,美國經濟應該能夠避免進入“衰退”境地。世行預計2009年美國經濟將出現(xiàn)反彈,從而有望使當年世界經濟增長率達到3.9%。
歐洲經濟同樣深受次貸危機影響。因不少歐洲銀行在次貸市場上有很大投資,美國房地產泡沫破裂又使近年來房價不斷高漲的歐洲國家,如英國、西班牙、愛爾蘭、法國等國房地產市場受到很大沖擊。占歐元區(qū)出口市場1/3的美國與英國經濟增長急劇下滑,加上歐元升值影響,沉重打擊了近年來支撐該地區(qū)發(fā)展的出口業(yè)。
因此,各界對歐元區(qū)的增長預測也不斷走低。歐洲央行將歐元區(qū)2008年增長預期從2.3%調降至2.0%;世行預測,歐元區(qū)2007年和2008年的經濟增長率分別為2.7%和2.1%;英國共識公司對歐元區(qū)2008年經濟增長平均預測值為2%,較2007年的增長率低0.6個百分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也從2007年的4.9%降為2008年的2.7%。受歐洲匯率高企的影響,預計歐元區(qū)2008年出口增長率為4.7%,僅為2006年的8.1%的一半。
不過,歐元區(qū)經濟從2006年開始步入新一輪的上升周期,其經濟增長活力仍然較強。歐洲央行報告指出,歐元區(qū)經濟基本面依然穩(wěn)固,中期經濟前景總體向好,預計歐元區(qū)2008年平均通脹率將維持在2%左右,經濟仍有可能保持強勁增長勢頭。
日本經濟也面臨增速放緩。日本國內正面臨著通貨緊縮風險,CPI已從2006年的最高點1%下降到2007年9月份的-0.2%,核心消費價格指數(shù)為-0.3%,這使私人消費需求具有不穩(wěn)定性;對外則同樣面臨次貸危機、高油價、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等影響。
日本央行預計2008年其經濟增長2%,但將2007年的增長預期從2.1%大幅調低至1.3%;IMF預測日本2007、2008兩年的經濟增速將達到2%和1.7%;日本內閣府公布的2007年9月景氣動向指數(shù)速報值表明,預測未來幾個月景氣動向的10個指標全部惡化,并出現(xiàn)了景氣先行指數(shù)自1997年以來首次降為零的情況,這表明日本經濟的復蘇勢頭可能受到遏制。
不過,高速增長的東亞經濟,以及其國內沒有房地產下滑及通脹風險等,也使日本經濟得以在2008年繼續(xù)保持增長勢頭。
新興市場:崛起中規(guī)避風險
盡管2008年全球經濟放緩的趨勢難以避免,但與發(fā)達經濟體增長放慢相比,新興市場經濟體的經濟增長仍會較快,特別是中國、印度、俄羅斯,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明顯提高。
據(jù)IMF分析,2004~2008年,全球經濟年均增幅為5.1%。其中,新興經濟體年均增幅為7.8%,而高收入國家平均僅為2.7%,相差之大,前所未有。
目前新興經濟體外匯儲備已占世界外匯儲備的3/4;新興國家經濟占全球經濟比重已由上世紀90年代初的39.7%上升到2006年的48%。“金磚四國”中的中國、印度,已成為全世界投資最具吸引力的三個國家中的兩個,而另一個則是美國。
與此同時,由于亞洲金融機構購買次貸產品較少,次貸危機對于亞洲國家的直接影響并不太大。匯豐銀行估計,整個亞太地區(qū)持有240億美元左右的次級債,總值不到銀行總資產的0.4%。IMF首席經濟學家西蒙約翰遜認為,全球新興市場以及發(fā)展中國家普遍顯示出較強的抵御次貸危機的能力。發(fā)達國家受美國次貸危機沖擊,世界經濟正越來越依賴中國、印度、俄羅斯等新興市場,這三國2006年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了50%。
IMF的報告認為,“新興市場經濟體正成為世界經濟穩(wěn)定的來源”。
具體到2008年對新興經濟體的預測,亞洲開發(fā)銀行認為雖然美國經濟放緩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亞太新興經濟體,但鑒于中國和印度的經濟總量已占到亞洲發(fā)展中經濟體經濟總量的55%,來自美國的負面影響相對有限。亞行預測,2008年東亞新興市場經濟增長由2007年的8.5%放緩至8%,但這一增長率仍處于高位。
IMF最新預測認為,2008年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的經濟增長率將分別為10.0%、8.4%、4.0%和6.5%,這將支撐2008年全球經濟增長速度不至大幅下滑。
不僅如此,繼迅速興起的“金磚四國”之后,在2007年又出現(xiàn)了被廣為看好的“展望五國”(越南、印度尼西亞、南非、土耳其和阿根廷)。而拉丁美洲的智利、墨西哥、委內瑞拉,以及東歐、中亞和非洲的一些國家經濟增長也呈上升態(tài)勢。例如,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國家的經濟增長目前正處于40多年來最快的階段。
樂觀之外,也有學者及機構對新興市場國家面臨的發(fā)展隱憂發(fā)出了預警。
來自匯豐銀行的研究認為,美國經濟增速減少1個百分點,亞洲經濟將下降0.4個百分點,其中臺灣、香港、新加坡分別下降1.6、1.2和1個百分點;日本下降0.4個百分點;中國、泰國、印度則均下降0.2個百分點。
而美聯(lián)儲的不斷降息,則使包括中國在內的面臨資產價格和物價雙膨脹壓力的新興國家陷入兩難困境。要緩解升值壓力,新興國家就得加息,而美歐央行為拯救本國金融機構的不斷注資,則使相當部分資金流入利率較高、經濟良好的新興國家,從而繼續(xù)加劇其通脹及資產泡沫。
中國現(xiàn)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研究員江涌提醒,隨著一些借款人采用高風險的融資策略,新興市場也易受到全球金融波動加劇的沖擊。此外,新興經濟體也面臨過度投資、通脹上升及房地產價格增長過快等多種挑戰(zhàn)。如果美國房價繼續(xù)下跌,次貸危機持續(xù)擴散,金融市場繼續(xù)震蕩,全球經濟則可能陷入低迷。那時,對國際市場依賴日趨增加的新興經濟體也很難獨善其身,將面臨出口和外資流入減少以及美元投資工具貶值風險,其多年來累積的外匯儲備等金融“緩沖器”將面臨巨大沖擊。
渣打銀行經濟學家則指出,隨著2008年全球經濟形勢日益嚴峻,金融風波和美國經濟放緩可能會部分蔓延到新興市場。
一些發(fā)達經濟體的金融機構利用自身優(yōu)勢向發(fā)展中國家轉移風險,也給新興國家發(fā)展帶來不穩(wěn)定因素,處于金融弱勢的新興國家一旦出現(xiàn)金融危機,可能引發(fā)全球經濟巨大波動。
事實上,次貸危機已在某種程度上對新興市場國家產生影響。比如,包括印度最大的國有銀行——印度國家銀行,以及印度第二大銀行ICICI、印度第六大銀行BankofBaroda和印度銀行在內的印度四大銀行已受次貸危機沖擊,損失慘重。
中國的分析和判斷
如何從全局判斷2008年世界經濟形勢,權威人士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了高屋建瓴的分析:
首先,全球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能保持平穩(wěn)態(tài)勢,總體上有利于中國經濟發(fā)展。
其次,世界經濟增長動力將更趨多元,中印俄等新興經濟體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明顯提高,以往世界經濟主要依靠美國經濟帶動的格局正在發(fā)生改變,世界經濟增長的穩(wěn)定性增強。
三是跨國投資并購活動更加活躍。主權財富基金和私募股權基金在跨國投資并購活動中活躍;高端制造業(yè)、金融業(yè)、電信業(yè)、物流配送等現(xiàn)代服務業(yè)成為跨國投資的重要領域。
四是雙邊、多邊合作進一步深化,在WTO多哈回合談判受阻的背景下,各國紛紛將合作重點轉向推進各種形式的雙邊、多邊合作。
五是國際經濟政策協(xié)調對話明顯增多。為了應對日益嚴重的全球經濟失衡,穩(wěn)定國際金融市場,各種形式的國際經濟政策協(xié)調對話廣泛開展,利率、匯率政策的調整是國際經濟政策協(xié)調對話的重要關注點。
總體上來看,2008年世界經濟對我國發(fā)展是有利的,但是各種不確定因素、潛在風險增加,其與國內諸多結構性矛盾疊加,將進一步加大宏觀調控的難度。因此,宏觀經濟政策應在冷靜判斷形勢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統(tǒng)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準確把握世界經濟走勢,從而增強經濟工作的系統(tǒng)性、預見性和主動性。(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