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證券報》:六問2008年的中國經濟
http://www.whhswh.com 2008-01-22 16:28 來源:上海證券報
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已經出現過幾次明顯的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1988年實際GDP增長11.2%,CPI增長18.5%;1992年實際GDP增長13.4%,1994年CPI增長24.1%。現在,2007年實際GDP增長約11.5%,CPI增長約4.7%,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地提出“要把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價格由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通貨膨脹作為當前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表明中央對當前經濟運行中問題的深度擔憂。而從央行剛剛公布的去年12月份的金融數據來看,決策層采取相對嚴厲的緊縮政策效果正在顯現,但同時內外失衡的結構性問題也日趨嚴重,筆者認為能否在經濟發展的關鍵期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著重需要處理好以下六個矛盾。
全面通脹壓力能否化解?
2007年11月份CPI增幅6.9%,RMPI增幅6.33%,PPI增幅4.6%,RPI增幅6.0%等數據表明,前期以“結構性引因、階段性表現、輸入性影響”為主要特征的物價異動轉為通脹的風險不斷累積的事實,同時央行2007年4季度調查顯示,居民通脹預期已升至64.8%的歷史高位,而包括資源品和公共服務的價改,國際能源及大宗商品價格的傳導以及貨幣被動超額供給等因素也對未來物價的走勢構成巨大壓力。更為重要的一點,前期依靠生產效率的提升尚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上游成本的壓力,以實現連續四年的“低通脹、高增長”,但在此次物價的異動過程中,該效應卻呈現遞減之勢,表現為RMPI--PPI--RPI--CPI的傳導加速,物價來自需求和成本兩方面的壓力都很大,因此,2008年通脹壓力是否能有效化解是一個重要問題。
出口能否實現軟著陸?
目前我國的出口占GDP的比重已達40%之多,經濟的外部依存度(進出口總額/GDP)也由2003年60%上升至目前的90%左右,中國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與外部的經濟景氣密切相關。隨著次貸危機后續影響的逐步顯現,美國的消費和就業已經受挫,經濟放緩已成事實,也將波及歐盟和日本經濟,而美、歐、日占我國的貿易比重在40%以上,因此外部經濟的下行勢必會導致我國外部需求的減少,進而影響到出口的平穩增長。據央行測算,美國經濟下滑1%,中國出口將下降6%;同時隨著前期財稅、外貿政策的調整,出口增速已由2007年初的52%快速回落至12月的22%左右。因此,明年的外貿形勢并不樂觀,能否實現由“減順差”向“調結構”的轉變是一個重要問題。
內需能否啟動?
雖然2007年11月份社會名義消費增長率為18.8%,但若剔除物價因素,實際消費增長僅為12.08%,表明內需不振的局面尚未根本扭轉。而包括醫療、住房、教育、養老等問題的顯化,無形中增強了居民儲備預防和借助資本市場謀取高收益的動機,而資本市場的波動又反向削弱了股市的財富效應,因此,股指的高漲并未在收入層面對消費提供有力支撐。因此,在醫療、住房、教育、養老以及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后顧之憂未得到根本性消除之前,內需的根本性改善仍面臨許多障礙。
投資能否平穩回落?
中央已經明確今年將實施“一穩一緊”財政、貨幣政策,實際上自2006年以來,央行連續8次調息、13次上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11次發行定向央票、重啟3年期央票和特種存款、出售和回購特別國債、擴大美元兌人民幣的波幅以及信貸額度管理;財政部則五次調整關稅、下調利息稅率、上調證券交易印花稅率、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均表明貨幣政策“從緊”力度已在加大,相應財政政策也是“穩中偏緊”。但由于前期政策尚存時滯,如果再加之環保、節能、投資立項等產業政策和出口受阻引起的產能回流,那么投資能否從現在的高位實現平穩回落而非快速下滑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
資本市場噪音能否過濾?
雖然股票市場在各方力量之下,止住了狂奔的步伐,2007年收官在5261.56點,但96.7%的年漲幅仍為歷史新高。目前來看,伴隨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機構投資者的發展、H股回歸的啟動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促成的“資本洼地”、“價值重估”效應并未完全消除,而境內外資金的推動力量也未出現逆轉。但股市和房市一味上漲勢必會扭曲正常的資本配置,必將傷及實體經濟的正常發展,進而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因此,中央已經采取了多項措施來化解資產價格過快上漲的局面。現在的問題是,海外金融市場的震蕩和融資條件的改變將不可避免地影響全球資金的配置,如果人民幣升值預期發生逆轉,很可能造成境外資金的巨量回流,從而引發國內資本市場資金結構的巨變,進而增加和擴大其對經濟運行的噪音。
“奧運”的會后幽靈是否再現?
從前期的投資來看,2008年的“奧運”效應實際上已經提前釋放,而且如果從歷次奧運會來看,基本存在一個規律,即奧運前一年投資高增,奧運當年消費高企,奧運會后經濟出現顯著回落--“奧運”的會后幽靈。對于中國而言(作為經濟大國與小國不同),雖然對因個別事件促成的短期繁盛后可能出現的回落,具有較強的緩沖能力,但最終能否避免奧運會后幽靈的重現,仍是一個考驗。
解決當前內外經濟結構失衡問題,不能忽視一個重要前提,就是中國已經是開放度很高的經濟體,相應過去相對封閉經濟環境下的發展、調控思路也應及時轉變,具體來說就是在國內外資源獲取和配置方面、國內外資本融合方面、國內外市場聯通方面和國內外經濟政策協調方面,要有一個很好的權衡,對全社會來說,這無疑是一個考驗。(張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