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8-01-15 13:56 來源:中國工業報
“規模不經濟問題”是目前國內一些頗具規模的模具制造企業所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它給這些企業的擴大生產帶來了一系列難題,進而制約了他們的進一步發展。如何化解“規模不經濟”已成為擺在這些企業面前的一道亟待解決的課題。
多方因素抵消模具廠商利潤
據筆者了解,一家具有30多年制造歷史的模具重點骨干企業,近年來發展很快,技術水平在全國也是領先的,但盈利情況卻一直不是很好。年生產上千套擠出模具,1年的產值只有上億元,利潤就更少,甚至比不上使用他們模具的中小企業的產值和利潤。大家不僅感到不解,說模具的技術附加值高達到60%~70%以上,一堆鐵疙瘩能賣上小汽車的價錢,這是多好的買賣呀,怎么會不賺錢?事實上,單套模具的附加值確實很高,但模具不是日常消費品,不可能同一種規格生產很多,具有單件、小批量的特點,而且模具的產品精度和技術要求很高,生產加工的過程中需要很多高精度的專用設備,需要很多具有專業技能的研發、設計人員和技術工人,這些都要計入生產成本。所以,模具廠家的利潤大多被設備折舊,人員工資和服務費用所抵消。
“規模不經濟”制約模具廠發展
過去國內的模具制造業務基本上被看作是一種為單位主產品提供技術支持和更新換代的附屬產品。事實上,一些大的家電或汽車企業迄今仍然保留著自己的模具廠,他們開模具是不計成本的,因為這一塊的成本他們會從產品中找回。而且廠家為了維持品牌的差異化特征,一般情況下不對外加工模具盈利。
專業模具生產企業就不能這么做,他就是要做模具賺錢,什么樣的模具訂單都可能接,這樣一來,企業就面臨著一個差異化的問題。有很多企業做了多年的模具,卻不敢保證每一套模具都會成功。有時,即使前面剛做成了一副模具,后邊再做同樣的模具也不敢保證百分之百成功。為什么呢?因為模具成型技術除了模具本身的因素之外,還涉及到很多因素,比如設備性能、材料性能,還有工藝條件、溫度、壓力、生產環境等諸多因素都影響成型效果。模具產品還有一個特性,就是很難進行過程控制,基本上是只有做好之后才能檢測是否合格,而一旦不合格,損失已經不可挽回。
此外,模具企業還有一個最頭痛的問題就是交貨期的問題??蛻舻挠唵尾豢赡馨凑找粋€均衡的比例下到企業,往往一個產品行情好了,很多廠家都爭著開模子,對交貨期催得很緊,因為模具早一天上線,產品就會早一天上市,這就給模具制造企業的排產造成困難。有很多企業為了擴大市場就買設備、招人,擴大生產規模,但在實踐中發現,產能永遠滿足不了市場需求,因為你是單件生產,你不可能提前做一些庫存,你不斷地要給用戶提供服務,解決問題,所以就陷入不停地買設備、擴大規格的怪圈。這樣一來,生產規模越來越大,模具廠獲得的利潤卻越來越低,“規模不經濟”效應在許多模具廠充分暴露出來。
多方發力促成問題解決 要解決模具廠的“規模不經濟”問題,只有依靠政府、社會、協會、企業、用戶之間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比較好的效果。
一是政府要加強產業布局和行業引導,并在政策上給那些致力于創新實踐的民族模具企業以適當的扶持和激勵。各地相關職能部門能不能運用宏觀調控手段,根據地方經濟特點和自然資源條件,把一些優勢明顯的模具制造資源進行分區整合,從政策上引導同業成員進入工業園區,形成品牌和聚集效應;同時,加強管理,規范經營,擴大合作,形成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對那些致力于自主創新,不斷地生產研發出替代進口模具的企業要加大資金的扶持力度;對國民經濟影響較大,并很大程度依賴進口的模具生產技術要加大政策優惠,以吸引更多的資本和人才進入行業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