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 吳永寧 陳君石
我國政府在“十五”期間就食品安全問題設立了《食品安全關鍵技術》重大專項[1,2,3,4],國家撥款投入達1.5億元人民幣。專項緊密圍繞“切實保障我國消費者健康,維護我國食品進出口貿易安全”這一核心目標,利用“反彈琵琶”的方式,瞄準國際食品安全科技前沿,抓住我國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中的關鍵環節和瓶頸問題,整合國內優勢科技資源,開展攻關研究。
1 專項實施結果與成效
通過近4年的實施,專項已經完成了各項預期目標和指標,構建了共享的全國污染物監測網(含食源性疾病)、進出口食品安全監測與預警網;制(修)訂國家標準40項、行業和地方標準166項,申請立項385項;牽頭制定國際標準2項、已完成1項,參加制訂國際標準2項;提出595個食品安全標準限量指標的建議值,58個(套)生產、加工和流通領域的食品安全技術規范(標準);初步形成了食品安全檢測體系,建立了219項實驗室檢測方法,其中農藥多殘留檢測方法可檢測150種農藥,獸藥多殘留檢測方法可檢測122種獸藥;研制出81個檢測技術相關試劑(盒)、現場快速檢測技術,25種相關檢測設備。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和中國農業大學等機構初步建立了3個符合國際良好實驗室規范(GLP)的國家食品安全中心(基地),有168個檢測實驗室參與國際有關實驗室組織之間的檢測比對試驗或得到國際相關實驗室的互認;形成了10個食品安全示范區;219家企業參與了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示范;獲得國內專利36項,申請128項;吸引了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等機構的3550人參與專項研究工作,培養了博士177人,碩士464人。
專項主要取得了8方面成效。
一是我國食品安全科技自主創新能力得到整體提升,前沿領域的突破增強了食品安全科技原始創新能力,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交叉融合顯著提升了食品安全科技支撐能力和技術集成創新能力,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推動了食品安全科技的跨越發展和再創新能力的提升。二是加速了食品安全科技支撐體系的完善,初步形成了食品安全標準支撐體系,初步建立了我國監管迫切需要的檢驗檢測體系,完善了科學化和制度化的監督監管體系,高效快速的信息預警體系已具雛形,系統規范的安全生產體系初顯成效,多層次、多渠道的教育培訓體系正在興起,公眾食品安全意識大幅度提高。三是提高了食品安全整體水平。食品安全生產與流通更加規范,食品安全指數進一步提高,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不斷增強。四是支撐了區域重點產業的發展,增強了產業的核心競爭力,進一步提升了一批放心食品企業的品牌效應。五是加速了科技創新人才隊伍的建設,提高了檢驗檢測人才隊伍的水平,支撐了監督管理人才隊伍的發展,凝聚和培育了一支高水平的人才隊伍。六是食品安全公共研發機構不斷壯大,企業研發機構初具規模,一批新興的食品安全學科基地正在形成,初步構建了食品安全科技創新體系。七是有力地推動了地方食品安全科技工作,激發了地方設立食品安全科技專項的積極性,加速了地方食品安全檢測和科研機構的發展。八是形成了依托超市把關的江蘇蘇果超市、突出投入品控制的陜西洛川蘋果、著力全程檢疫的福建銀祥豬肉、嚴把出口質量的廣東恒興水產、兼顧種植和加工安全的河南鶴壁小麥、政府主導、區域經濟社會化的山東壽光蔬菜、保障重大活動安全的青島奧帆餐飲、突出基地選擇的浙江龍井茶葉和強化配送安全控制的北京物流等9個各具特色的食品安全示范模式。
2 專項瞄準食品安全科技前沿,著力提升自主創新能力
(1) 前沿領域的突破增強了食品安全科技原始創新能力
針對國際食品安全突發事件難預測、頻發、波及面廣等特點,專項瞄準國際食品安全科技的前沿和難點,組織高起點攻關。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首次牽頭制定“預防和減少樹果中黃曲霉毒素污染的生產規范”國際標準;我國擔任起草組組長,協調起草了屬于標準游戲規則的食品添加劑前言的起草過程。我國在2006年CAC大會上獲得食品添加劑、農藥殘留兩個專門委員會的主席國,改變了過去只能遵守國際游戲規則的歷史。
二惡英和二惡英樣多氯聯苯等超痕量檢測技術代表一個國家的分析水平,目前僅在發達國家的少數實驗室能夠實現。參加國家能力驗證測試是我國超痕量檢測實驗室獲得國際認可的唯一途徑。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牽頭組織我國有關單位,先后8次參加能力驗證并以優秀成績通過,成為國際標準物質的定值實驗室,顯著提升了我國食品安全科技領域的國際地位,使中國成為CAC二惡英國際標準的起草國和2009年二惡英國際年會的承辦國,以及氯丙醇限量國際標準的起草國之一。該成果獲2005年中華醫學科技獎二等獎和2006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
食品安全檢測裝備開發取得重大突破。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制成功了檢測有機錫專用鑒定器-石英表面發射-火焰光光度檢測器(QSIL-FPD),使檢測靈敏度提高了100~1000倍,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中國檢驗檢疫科學研究院研制了擁有多項發明專利、集多項檢測技術于一體的食品安全監測車。該監測車已成為移動式食品安全檢測實驗室,在全國質檢、工商等系統配備了22輛(另有10輛即將配備質檢系統),創造直接經濟效益2000萬元,在2005年松花江環境污染實時監測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為了滿足保障禽類進出口貿易安全的需要,北京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和深圳匹基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聯合攻關,研制了H5、H7、H9等不同亞型禽流感病毒的熒光RT-PCR檢測試劑盒,使檢測時間從21天縮短為4小時,建立了4項國家標準,獲得了Ⅰ類新獸藥證書。這些試劑盒在2004~2005年進出口檢驗檢疫中使用量達20余萬頭份,為保證我國禽肉進出口貿易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
(2)高新技術與傳統技術的交叉融合顯著提升了食品安全科技支撐能力和集成創新能力
針對我國目前檢測方法不完善難成體系、食品安全檢測技術能力比較落后的現狀,以及因國際禁運不能獲得某些生物毒素標準品和病原生物毒株等問題,通過傳統理化檢測技術和現代高新技術如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和信息技術的結合,建立了一批我國監督執法工作中迫切需要、并擁有部分自主知識產權的快速篩選方法,形成了符合國情并與國際接軌的檢測檢疫技術體系。如,建立了主要食品微生物包括霍亂弧菌、致病性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小腸結腸炎耶爾森菌、副溶血弧菌、沙門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及志賀菌等的檢驗系統。完善了規范的探針制備方法和芯片制備方法,為食物源性病毒的高通量檢測技術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成功搭建了植物有害生物分子檢測研究平臺,開展了各種風險有害生物的快速檢測研究;建立了食品及飼料中牛羊源性成分的檢測方法及其他7種哺乳動物的分子標記鑒定技術和基因芯片鑒定技術;研發的獸藥殘留蛋白芯片技術在國際上屬于領先地位。利用熒光RT-PCR檢測技術建立了包括新城疫病毒、口蹄疫(FMD)、水泡性口炎病毒(VS)在內的人畜共患重大動物疫病的快速檢測技術,大大縮短了檢測時間,使用安全,其技術水平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已申報了發明專利。目前正在組裝該試劑盒并進行批量試生產和區域性應用,進一步驗證試驗,然后制定國家標準。對于國際禁運難以獲得生物毒素標準品的黃曲霉毒素B1和河豚毒素等,開展了利用抗獨特型抗體模擬外界抗原表位替代毒素標準品的研究,獲得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黃曲霉毒素B1和河豚毒素無毒免疫檢測試劑盒。瞄準蘋果及其制品展青霉素污染并影響蘋果汁出口、國內外在快速檢測試劑盒方面均在攻關但沒有取得突破的國際難題,分別從抗毒素的單克隆抗體、陽性噬菌體克隆和噬菌體真菌毒素模擬表位肽篩選三個角度進行探索,其中所設計的模擬表位肽篩選方法為建立展青霉素免疫檢測新方法提供了新思路。
(3)技術引進與消化吸收推動了食品安全科技的跨越發展和再創新能力的提升
為了盡快克服我國檢測技術落后、研發周期長的問題,專項加強了新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快速提升我國食品安全檢驗檢測能力。歐盟和日本在大米和茶葉的農藥殘留檢測品種要求超過100多種。針對限制我國食品快速通關和進出境貿易的農、獸藥殘留多組分檢測技術和色-質確證技術要求,專項建立了食品中農、獸藥殘留的多組分系列檢測技術,特別是在引進歐盟和美國的多殘留檢測技術的基礎上進行再創新,開發出氣相-質譜、液相-質譜的農藥殘留檢測技術,可檢測農藥品種超過150種,突破了我國食品安全檢測能力的“瓶頸”。在二惡英、多氯聯苯(PCB)、氯丙醇、丙烯酰胺、硝基呋喃殘留標示物、激素等檢測技術中,不僅參考國際先進經驗引進了作為國際“金標準”的穩定性同位素稀釋質譜技術,還在建立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有機污染物的超痕量檢測技術的同時進行再創新,如所建立的二惡英和類二惡英樣PCB的檢測方法將原來2個方法溶于一體,大大提高了食品中有機污染物的超痕量檢測水平。在前處理技術方面也進行了一系列再創新:將固相微萃取引進食品安全檢驗的同時,積極開展分析技術的研究和萃取纖維的自主研發,研制了總黃曲霉毒素、黃曲霉毒素B1、玉米赤霉烯酮、赭曲霉毒素A、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5種毒素免疫親和柱和阿維菌素免疫親和柱,氨基糖苷類分子印跡整體柱和固相萃取柱,采用基質分散-微波萃取技術解決了同時測定脂溶性和水溶性組分的難題;在建立微囊藻毒素、麻痹性貝類毒素(PSP)、遺忘性貝類毒素(ASP)、腹瀉性貝類毒素(DSP)和巖沙海葵毒素(PTX)的色質聯用方法的同時,建立藻類專用實驗室分離純化獲得麻痹性貝毒毒素GTX1,2,3,4標準品約5mg,微囊藻毒素MC-LR和MC-RR標準品500mg,突破了國際禁運的制約。快速檢測技術開發是食品安全專項的重要內容。截至目前,已成功研制了81種食品安全檢測試劑盒,用于檢測食品中殘留的農藥、獸藥、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劑、飼料添加劑和違禁化學品及動植物病原體等的檢測,建立了94項食品安全各類快速檢測方法和確證方法,研制了25種相關檢測設備。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快速、高效生物毒素免疫檢測試劑盒13個(赭曲霉毒素A、T2-毒素、黃曲霉毒素B1、總黃曲霉毒素、玉米赤霉酮、伏馬菌素B1、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河豚毒素、PSP、ASP、DSP、PTX、微囊藻毒素等)和免疫膠體金試紙條5個(黃曲霉毒素B1、赭曲霉毒素A、玉米赤霉烯酮、脫氧雪腐鐮刀菌烯醇、桔青霉素),農藥殘留酶聯免疫檢測試劑盒6個(甲霜靈、甲胺磷、毒死脾、對硫磷、2,4-D、百菌清),膠體金免疫快速檢測試紙16種(3,5,6-三氯二吡啶醇、苯菌靈、除草定、丁草胺、毒死蜱、禾草靈、甲草胺、甲萘威、甲霜靈、霜霉威、西瑪津、溴苯腈、乙草胺、異丙草胺、異丙甲草胺、莠去津),獸藥殘留酶聯免疫學檢測試劑盒11個(阿維菌素類、克倫特羅、呋喃唑酮代謝產物3-氨基-2-惡唑酮、玉米赤霉醇、氯霉素、磺胺二甲基嘧啶、19-去甲基睪酮、己烯雌酚、己烷雌酚、醋酸甲羥孕酮、金霉素)。這些成果很多已在全國推廣應用。阿維菌素、磺胺二甲嘧啶和克倫特羅等檢測試劑盒已實現產業化,部分替代了進口產品,大幅度降低了檢測成本,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系列食品安全快速檢測裝備”攜帶方便,適于日常食品安全現場快速檢測及食物中毒偵檢,在軍隊和地方食物中毒原因的調查中多次得到應用和驗證。
(4)專項實施中突出了組織管理機制的探索和創新
主要做法包括:一是強化項目規范管理,保證管理成效;二是整合多部門科技人才資源,強化部門地方聯動,創造食品安全的良好環境;三是注重以需求為導向配置科技資源,充分調動部門和地方積極性,保證成果直接服務于食品安全能力建設;四是著力培育多元化投入體制,引導和匯聚多方資金,形成支撐食品安全科技發展的合力;五是探索了以企業為主體配置科技資源,強化企業的技術創新主體地位,凸顯龍頭企業的示范帶動作用。六是重視科學普及和宣傳,提高公眾食品安全意識,擴大食品安全專項成效。
3 我國食品安全科技未來展望
在“十一五”期間,列入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的重大項目,以增強食品安全科技自主創新和監管工作的技術支撐能力,在風險評估、檢測監測、溯源與預警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強檢驗方法和設備的研發,完善食品安全標準體系,開展食品安全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逐步實現從被動應付型向主動保障型的轉變。建立我國食品安全病原微生物、農藥和獸藥殘留、化學污染物(含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劑和包裝材料等食品危害的分析、預警與快速反應平臺,建設4~5個食品危害物風險評估中心/基地;完成150~200項檢測方法及標準的制定工作,研制15~20種標準物質;重點開發一批食品危害物多殘留處理和代謝表征技術、食品真實屬性表征技術、快速與高通量檢測技術、執法現場快速檢驗取證及其儀器設備;進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綜合監測、溯源和快速預警系統,建立10個動態數據庫,掌握數據樣本超過50萬份;完善食品安全合格評定體系,建立5~10個綜合示范區。目前,已經在“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部署的重大項目中已經部署課題20余個,并正在進一步作為重點專項升級[5]。
參考文獻
[1] 吳永寧. 食品安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編. 2003年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報告. P233~246.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4
[2] 吳永寧.食品衛生. 中國醫學科學院、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中國中醫研究院. 中國醫藥衛生科技發展報告(2003). P82~93. 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
[3] 吳永寧. 食品安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農村與社會發展司編. 2004年中國生物技術發展報告. P342~346. 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5
[4] 周乃元,吳永寧,陳君石.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食品安全關鍵技術”. 中國食品衛生雜志,2007,19:97
[5]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十一五”發展綱要
注:吳永寧,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專家,“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總體專家組成員。衛生部食品衛生標準委員會委員,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從事食品污染與健康效應的風險評估研究,針對熱點污染物研究建立與國際接軌的檢測技術,開展暴露評估制定限量標準。
陳君石,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食品安全所研究員,國家食品法典委員會食品添加劑專門委員會主席,“十五”國家重大科技專項食品安全關鍵技術研究項目總體專家組組長。衛生部食品衛生標準委員會主任,國家公共衛生應急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專家委員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