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價改應該迎難而上
http://www.whhswh.com 2008-01-15 09:04 來源:中國石油石化
既然未來資源性產品的成本構成已然確定,價格上漲是必然,國家推行價改的步伐就不應受到一些聲音的干擾,也不應讓社會承受力成為資源價格改革的攔路虎,投鼠忌器并不可取,消極等待更不是辦法,我們需要做的是迎難而上。
2007年12月23日,爭議已久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構成方式終于有了定論。國務院出臺了《關于促進資源型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若干意見》,首次明確了未來資源性產品的成本構成,《意見》要求科學制定資源性產品成本的財務核算辦法,礦業(yè)權取得、資源開采、環(huán)境治理、生態(tài)修復、安全設施投入、基礎設施建設、企業(yè)退出和轉產等7項費用被明確列入了資源性產品的成本構成。
七項成本構成的出臺,納入了一些新的成本因素,也為資源性產品價格上漲打下了伏筆。也就是說下一步的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上漲是必然趨勢。
確實,在這個時候談論資源產品漲價,顯然是不合時宜,因為大多數人已經飽受漲價之苦了。繼今年下半年以來豬肉禽蛋的大幅漲價,我國的居民消費指數一直居高不下。國家統(tǒng)計局最近的數據顯示:受食品價格持續(xù)上漲的影響,2007年11月份我國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上漲了6.9%,1月至11月累計上漲4.6%,漲幅達到了199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而這種勢頭到目前為止沒有出現(xiàn)根本性的好轉。所以,在去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防止經濟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結構性物價上漲演變?yōu)槿嫱ㄘ浥蛎洠蔀樽钪匾膬热荨?
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相信,只要一提到價格上漲,國家發(fā)改委就會頭痛。按照他們年初的計劃,本來下半年就應切實推進水、電、油、煤等一系列資源價格改革,但實際上到下半年是擱淺了。在黨的十七大召開期間,國家發(fā)改委副主任朱之鑫在接受采訪時直言,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的改革是非常必要的,但改革措施的具體出臺時間一定要統(tǒng)籌考慮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要選擇合適的時機出臺。
隨后,在2007年12月9日閉幕的全國發(fā)展和改革工作會議上,國家發(fā)改委主任馬凱再次明確這個觀點,他指出要有控制、有步驟地推進資源型產品價格改革和環(huán)保收費改革。
“有控制、有步驟”成了這段時間官方對于資源價格改革明確表態(tài)。而此間坊間對資源價格改革的爭論卻是不可開交,很大一部分的觀點是認為要暫緩資源產品價格改革步伐,因為資源性產品作為上游產品,其價格上漲會向下游產品傳導,這樣進一步抬升物價水平,加劇通貨膨脹。將民生利益作為改革進與緩標準的占據相當數量。
從我國的國情來看,資源價格的改革是大家均有共識的,長期以來,我國資源價格水平長期偏低,沒能真實反映市場供求關系和資源稀缺程度,不僅導致了資源浪費和粗放型經濟增長,而且還導致了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的出口,擴大了貿易順差,夸大了人民幣升值的壓力,對我國經濟也帶來不利影響。
所以,資源價格不改不行,但目前一個活生生的現(xiàn)實就是國家發(fā)改委要在兩難之中做出選擇,但遺憾的是,整個2007年是觀望多于行動,下一步的做法依舊沒有明朗化的東西。筆者認為,既然未來資源性產品的成本構成已然確定,價格上漲是必然,國家推行價改的步伐就不應受到一些聲音的干擾,也不應讓社會承受力資源價格改革的攔路虎,投鼠忌器并不可取,消極等待更不是辦法,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迎難而上。正如專家所言,“推進資源價格改革雖然可能增大短期通脹壓力,但如果推遲改革,扭曲逐步累積,損失可能更大”。
在目前CPI大幅升高,老百姓談漲色變的特殊時期,我們面臨著更為嚴重的資源使用危機和環(huán)境危機,這種低價運行的資源使用模式,勢必帶來投資過熱,同樣會加劇國內形勢,而且這其中的安全、環(huán)境問題更是迫在眉捷,對整個中國經濟的影響是不可輕視的。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就是再難,國家發(fā)改委也應該迎難而上,破解這一兩難命題。
當然,筆者并不主張去犧牲社會公眾的利益去推行價格改革。而是希望在保證弱勢消費群體利益的前提下積極推進價格改革。在現(xiàn)有環(huán)境下,推行資源價格改革,必須充分協(xié)調好弱勢群體使用資源的利益保證,建立起系統(tǒng)的補貼機制。同時利用資源高價引導高消費者的消費方向,抑制消費者的不當資源消費,充分體現(xiàn)資源的稀缺性。同時,也讓資源供應者在價格有保證,利益有保證的情況下去實現(xiàn)對于環(huán)境、生態(tài)、安全等各方面的投入與治理,否則我國在工業(yè)高速發(fā)展時期頻發(fā)的供應問題、安全事故、環(huán)境惡化等問題將會愈演愈烈,生態(tài)文明將成為空談,和諧社會將受到傷害。(馬 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