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醫藥行業“洗牌”不可忽略的三大影響
http://www.whhswh.com 2008-01-08 14:10 來源:中國化工信息網
2008年,整個醫藥市場依舊會處于轉型期,各種矛盾的碰撞仍然會很激烈,整個醫藥產業鏈將在動蕩中繼續“洗牌”。筆者認為,對醫藥行業而言,今年有一些新的趨勢值得關注。
國內制藥企業間的“劣幣驅良幣”現象繼續存在。
近兩年,國內醫藥市場處于激烈的“洗牌”過程中,有些企業就是消失在一夜之間。目前,多數業內專家都認為中小企業的日子將越來越難過,筆者認為此種說法值得商榷。從近兩年的具體情況來看,真正難過的不是中小企業,而是無特色企業。其實,很多中小企業就是憑借鮮明的經營特色在這兩年里逆勢成長的,尤其是一些縣級制藥企業在最近的一兩年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長。促使這些企業快速成長的原因除了民營企業的靈活機制之外,市場的導向也是重要的原因。目前無論是OTC市場的終端攔截,還是第三終端市場依靠渠道的啟動,以及全國各地醫院的招標,幾乎都是以價格為主要導向,而處于基層的藥廠在這方面有先天的優勢。筆者經常看見一些小企業的品種把那些大企業的產品打得落花流水。有的中藥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想盡了各種辦法,估計這種情況在今年仍將繼續存在。
醫院終端將掀起新一輪“圈地”大戰。如果說5年前發生在OTC市場的“圈地”大戰最終因殘酷的市場競爭而偃旗息鼓,那么即將在醫院藥房掀起的新一輪“圈地”則截然不同,畢竟OTC市場是完全市場化的,而醫院終端則是十足的壟斷,誰能得到這些終端誰就能“笑傲江湖”。給這一輪“圈地”提供理論支持的就是剛剛結束的十七大提出的醫藥分開。很多業內專家在利益集團的授意下,已經把報告率先解讀為藥房托管的科學依據,去年捷足先登的南京醫藥已經在這方面嘗到了不少的甜頭。這家手握強勢終端的渠道,首先給了品牌企業傳統霸主西安楊森一個“下馬威”,頗有點“殺雞給猴看”的味道,那意思就是,連接終端的渠道可不是往日的“搬運工”角色了,上游企業應該把利潤更多的往這里沉淀。目前各地有實力的醫藥商業和工業企業都開始蠢蠢欲動,希望在醫藥分開的背景下在原來伸不上手的醫院終端這塊“肥肉”上切上一刀,畢竟“蛋糕”是有限的,分晚了就沒有了。可以預測到,今年各地將掀起轟轟烈烈的藥房托管熱潮。
外資加快攻城掠地。從2005年開始,外資企業在中國市場開始大規模地收獲,從最近公布的醫院用藥數據來看,十幾家外資企業在中國已經占據了幾乎一半的市場。這與外資企業目前在市場上確立的優勢地位是分不開的。首先,外資企業有自己的銷售隊伍,這是相對于依靠招商度日的國內企業最明顯的優勢,只要一個新產品上市,外企可以利用健全的銷售隊伍,在不到3個月的時間里就能鋪進各醫院。其次,外資企業有專利藥開道,以臨床必需的這些產品為紐帶,與醫院及醫生建立了穩定的關系,代表品質的非專利藥才是真正的利潤品種。再次,外資企業目前在華采取的是“抱團公關”策略,可以影響到任何一個政策的出臺,也有能力使這些政策走向有利于他們的方向,比如原研藥定價、一品雙規、招標規則的制定等等。可以預見,今年外資在華的步伐依然會加速,并成為中國醫藥市場最穩定的勢力。
“如果說5年前發生在OTC市場的“圈地”大戰最終因殘酷的市場競爭而偃旗息鼓,那么即將在醫院藥房掀起的新一輪“圈地”則截然不同,畢竟OTC市場是完全市場化的,而醫院終端則是十足的壟斷,誰能得到這些終端誰就能“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