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8-01-07 10:32 來源:人民網
1月5日上午子午工程開工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
人民網科技1月5日電 今日上午,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簡稱子午工程)開工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中科院院領導、院黨組成員陰和俊、教育部黨組成員、部長助理楊周復、中國地震局副局長岳明生、國家海洋局極地考察辦公室主任曲探宙、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張文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高技術產業司司長許勤、信息產業部科學技術司副司長韓俊等子午工程共建單位領導出席并致辭,子午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及領導小組辦公室、子午工程項目建設工程經理部、子午工程科學技術委員會以及子午工程共建單位成員約200人出席了開工儀式。
儀式由子午工程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長、中國科學院秘書長李志剛主持。開工儀式上,子午工程12家共建單位共同簽署了《子午工程數據共享協議》。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和中科院院領導、院黨組成員陰和俊共同為子午工程開工剪彩。
在開工儀式上中科院院領導、院黨組成員陰和俊宣讀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科院院長路甬祥的賀信。路甬祥在賀信中要求,一是希望工程經理部在工程建設領導小組的領導下,充分發揮各方優勢,認真做好工程建設的組織工作,確保工程的基準和建設周期,圓滿完成建設任務;二要注意發揮工程科技委的作用,在科學目標和應用目標兩個方面把好關,確保建設完成后,觀測數據對科學研究和應用的作用;三要前瞻思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的發展,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空間研究和應用保障做好準備;四要有開放的思路,大力推進國際合作,利用子午工程建立的基礎和優勢,調動國際上的各種資源,發展和建立地域更為廣泛的數據獲取能力,力爭在空間環境監測和研究領域具備話語權,并逐步掌握主導權,從而推動國際空間研究的發展,實質性的提升我國的科技創新能力和中國對人類科學發展的貢獻度。最后,他祝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工程取得圓滿成功。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張曉強副主任發表講話,他指出子午工程是我國在空間科學領域部署的第一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它的開工是我國空間物理界的一件盛事,也是我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的重要內容。子午工程的建設將為我國研究空間環境中災害性天氣的變化規律、預報模式和方法,建立空間環境監測和保障體系奠定重要基礎,對于發展空間科學、增強綜合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子午工程的開工宣告我國“十一五”規劃部署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又向前邁出堅實一步。他在講話中強調,為做好下一步工作,一是加強合作,發揮12家共建單位的積極性和優勢,將子午工程建成科技界合作的楷模;二是精心組織,嚴格按照國家批復的建設內容、規模和進度要求實施建設,確保項目保質保量按期完成,將子午工程建成一個精品工程;三是開放共享,積極探索和創新工程的建設機制、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最大程度上發揮投資效益,將子午工程建成資源充分共享的公共科研平臺。
背景資料:
子午工程
子午工程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全稱是東半球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子午鏈。子午工程沿東經120°子午線附近,利用北起漠河、經北京、武漢,南至海南并延伸到南極中山站,以及東起上海、經武漢、成都、西至拉薩的沿北緯30°緯度線附近現有的15個監測臺站,建成一個以鏈為主、鏈網結合的,運用地磁(電)、無線電、光學和探空火箭等多種手段,連續監測地球表面、20-30公里以上到幾百公里的中高層大氣、電離層和磁層,以及十幾個地球半徑以外的行星際空間環境中的地磁場、電場、中高層大氣的風場、密度、溫度和成分,電離層、磁層和行星際空間中的有關參數,聯合運作的大型空間環境地基監測系統。工程總投資1.67億元,建設期3年,將建成空間環境監測、數據與通信、研究與預報三大系統。
子午工程由中國科學院牽頭,教育部、信息產業部、中國地震局、國家海洋局、中國氣象局等共同建設,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為項目法人,牽頭負責具體建設工作。項目建設領導小組組長為中國科學院秘書長李志剛,中科院空間科學與應用研究中心主任吳季擔任項目建設工程經理部總經理兼項目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副主任王赤擔任項目建設工程經理部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