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7-12-18 11:16 來源:中國自動化學會專家咨詢工作委員會
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主要在大學和科研院所,而產業開發卻要靠企業。創新離不開技術轉移,高層次的技術創新,每一個層次都涉及協作。對于現代農業創新來說,產學研的結合已勢在必行。企業與科研院所不聯合就根本無法與跨國公司競爭。
農業科技成果轉化一直是企業界和科研界著力解決的問題。一方面科研院所的優秀成果找不到“婆家”,另一方面企業“八抬大轎”找不到“媳婦”。應運而生的技術轉移機構,該如何為科研院所和企業搭起“鵲橋”?在近日召開的第四屆中國飼料領域科技成果展示與交易大會上,記者找到了答案。
技術轉化阻力重重
“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面臨著許多矛盾,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強大的科技創新源和弱小的企業創新力的矛盾。”四川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黃鋼在當天的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擔憂。他說,一個國家要成為創新型國家,產業發展必須依靠科技,盡管我國二三十年的改革使產、研雙方得到了很好的結合促進,但參與國際競爭后,我國的差距依然很大。
黃鋼的話不是沒有根據。科技部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源位居世界之冠,國內有一大批科研機構,在禽流感疫苗、抗蟲棉等農業研究領域穩居國際領先水平,在一些農作物和養殖業上也持有一流成果,與國際差距并不大。但是,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能力和實際生產能力卻相差很大,企業創新力資本明顯低于西方發達國家企業;農業加工企業設立科研機構的只有2.8%,科技人員僅占職工總數的1.2%;全國95%的科研人員集中在大學和科研院所,只有5%在企業;市場上80%-90%的產品被跨國公司控制。
另外,截至今年6月,我國農產品僅有3000多個品種權,而國外一家公司就有4000多個品種權。同時,我國農業科技創新外部性強、擴散強,但風險性大、獨占性差,導致很多企業不愿投資農業。從2006年公布的財務狀況看,上市公司中的農業公司總體來說是虧損的,虧損額達800多萬元。
“農業科技創新的主力軍主要在大學和科研院所,而產業開發卻要靠企業。”黃鋼說,創新離不開技術轉移,高層次的技術創新,每一個層次都涉及協作。對于現代農業創新來說,產學研的結合已勢在必行。“企業與科研院所不聯合就根本無法與跨國公司競爭。”
“7+1”模式應時之需
面對國內發展和國外競爭,沒有一定規模的企業沒有前途,沒有高水準產品的企業無法參與國際競爭。然而,企業的競爭力從何而來?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的“7+1”技術轉移聯合體模式讓人眼前一亮。
2003年10月,中國農科院飼料研究所聯合北京偉嘉集團等國內7家飼料業龍頭企業,建立了產學研相結合的“7+1”技術轉移聯合體,并迅速發展成為以14個大企業為龍頭,帶動全行業上下游中小企業和科研機構發展的技術轉移聯合體。該聯合體集成了北京市科技研發優勢和大企業的行業優勢,并與企業建立了專業研發中心,幫助企業建立研發隊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4年的實踐證明,該模式較為有效地解決了現階段我國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一些難點問題,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一條從理論到實踐都比較成熟的發展思路,闖出了一條科技成果轉化的新路子,經濟、社會效益顯著。
“‘7+1’是一個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技術聯盟,符合中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適應當前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符合農業行業技術創新特點,符合科技價值系統創新的要求。”在黃鋼看來,“7+1”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技術轉移模式,它通過新型的產學研結合,推動了技術轉移,成功實現了科研成果從院所實驗室到企業的過渡,有效提升了技術擴散的效率。
“企業發展必須擴大規模,提高產業水平,這是我們這些企業不約而同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
“7+1”成員企業、北京偉嘉集團廖峰總裁說,7家企業有著相似的成長背景,人才團隊、知識產業結構、產品競爭特點、發展戰略模式、未來發展思路等方面都有相似點。同時,這些企業的高層決策者都有相似的志趣和愛好,都有一種強烈的期盼和企業的自我設計愿望,所以走到了一起。而中科院飼料研究所的加入,用一條技術轉移的線把企業串起來,搭建了技術平臺,聯合采購,信息交流,使聯盟內的企業都成為技術轉移的受益者。
的確,在北京中關村19個產業聯盟中,“7+1”是非常有特色的聯盟,它既不單純是一個技術層面的聯盟,也不單純是一個產業鏈的結合,而是交織著各種要素的一個綜合合作模式。正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袁東明博士所說,科研院所市場敏感度不夠,而“7+1”正好打破了這一桎梏,可以帶動產業化的創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7+1”的出現,不僅彌補了整個飼料行業的不足,更為我國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