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7-11-27 16:35 來源:中國工業報
截至目前,國能生物發電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能公司)今年已累計發電近7億千瓦時。這只是生物發電在我國逐步發展的一個側影。
日前,中國電器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邢玉久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生物質能發電在中國,可以做,應該做。”
自10月中旬以來,國能公司有三個新項目實現并網發電。其中,國能浚縣項目1×25兆瓦機組是我國第一個純黃色秸稈生物質發電項目。至此,國能公司已有9個項目并網發電,總裝機容量達22.5萬千瓦。
另據國能公司內部人士透露,今年該公司將實現30萬千瓦的總裝機容量。到“十一五”結束,我國生物發電總規模將達到550萬千瓦。屆時,國能公司預計完成200萬千瓦裝機容量。
合理規劃是關鍵
有數據顯示,我國農作物秸稈的年產量大約7億噸,除了用作工業原料、畜牧飼料外,可以作為能源使用的約為3.5億噸。但這些資源相對分散,收集困難。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替代能源研究工作專家顧問組成員倪維斗曾提出“分散的能源應分散利用”的觀點,并警示說,我國可再生能源發展應從國情出發,因地制宜。
邢玉久表示,“生物質能發電在我國應該適度發展,或優先選擇具有資源優勢的地區實現分布式發展。對于項目投資者和地方政府來說,合理規劃是關鍵”。
國能公司一位部門負責人向記者介紹,生物質能發電項目在規劃初期主要應該考慮燃料的資源量、交通和水利情況、土地資源以及當地政府的支持度等四方面的因素。
“適度規模,規避風險”,一位業內專家強調。
首先,要規避秸稈的收集風險。秸稈焚燒發電項目的裝機規模要科學分析和預測當地秸稈的成分和產量,尤其是合理確定秸稈的收集率,達到適度規模。
其次,要規避秸稈的價格風險。在做秸稈焚燒發電項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時要了解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并根據當地農民的收入水平和秸稈銷售情況確定秸稈的收購、運輸價格,適當考慮秸稈焚燒發電項目建成后的秸稈價格波動,做到對秸稈價格科學、準確的預測。
最后,還要規避秸稈焚燒發電項目的技術風險。“秸稈焚燒發電項目在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目前還缺乏秸稈焚燒發電項目成功運行的先例。”該專家表示,和常規的電站項目相比,秸稈焚燒發電項目在秸稈的處理和輸送、鍋爐燃燒方面存在需要解決和優化的技術問題,“如何根據不同秸稈選擇可行的工藝流程,關系到項目建成后機組的穩定可靠運行。”
“小蛋糕”大市場
“相對整個電力設備市場而言,生物發電所占份額不大。”邢玉久告訴記者,但也許是中小型設備廠商的一個契機。
一位國能內部人士以年處理20萬噸秸稈的典型生物發電項目為例,向記者進行了簡單的分析:裝機規模按2爐2機考慮,工程建設投資約為2.6億元。其中,設備購置費用約1億元,安裝工程費用5000萬元左右。工程均采用25兆瓦以下發電機和汽輪機。
另據記者從該公司了解到,目前與國能公司合作的也多為國內中型電力設備企業。青島捷能汽輪機、武漢汽輪機、濟南生建電機廠、濟南鍋爐廠等都參與其中。
“目前,生物質能發電得到我國政府的大力支持,相繼出臺了多項有利于生物質發電的政策。國內呈現出生物質發電投資迅速升溫的態勢。幾大發電集團和其他社會資本(包括外資)紛紛涌入秸稈發電市場。預計到2020年,國家將建成總裝機容量2000萬千瓦的生物質發電項目。”上述業內專家這樣告訴記者。
“未來的市場很廣闊。”邢玉久建議中小型設備企業不要只盯著大目,只想分“大蛋糕”,應該更多地關注一些小項目、新項目,多做“小蛋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