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whhswh.com 2003-12-24 09:12 《中華工控網》原創
《中國機電工業》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物質基礎,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體現。新中國成立以后,經過50余年的奮斗,我們已建立起一個比完整的制造業體系。現在我國制造業的總體規模居世界第 四位。僅次于美國、日本和德國。由于我國經濟連年高速增長,社會政治穩定,有巨大的市場和豐富的人力資源,所以在新一輪國際產業結構調整中,發達國家在產品制造正在大舉向中國轉移。但是應當看到,我們現在還遠不是制造強國。在世界500強企業中,迄今還沒有一家中國的制造業企業。就勞動生產率而言,我國制造業只是美國的1/23、日本的1/25、德國的1/18。大部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薄弱,不少關鍵技術及設備仍然依賴國外。為了加快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迎接世界制造業基地向中國的轉移,我們必須大力推進制造業的信息化,提高我國制造業的整體素質和競爭力。
1.信息化是當今世界制造業發展有大趨勢,是中國制造業實現跨越發展的重要機遇。自第一次工業革命以來,全球制造業先后經歷了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化三個階段。信息技術出現后,信息化成為推動全球制造業進一步發展的強大發動機制造業信息化技術由于集成了電子信息、自動控制、現代管理與生產制造等多項先進技術,能夠同時調控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促進了產品設計的創新、企業管理模式的創新和企業間協作關系的創新,減少了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提高了產品質量和勞動生產率,從而大幅度地增強了制造業的競爭力。發達國家的制造業早在上個世紀的80年代就基本實現了信息化,現在正向高度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發展。目前世界各主要國家都在大力推進制造業信息化,以發達國家的差距就可能進一步拉大,在未來國際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2.制造業信息化是加快實現工業化的突破口,是以信息化勞動工業化的主戰場。我國目前還處在工業化進程之中,距離完成工業化還有很長的一段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第一,工業化的進程是不能夠逾越的。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要從一個落后的農業變成一個現代化的強國,一蹴而就是不現實的。第二,在經濟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今天,工業化的過程又是可以縮短的。不同國家實現工業化所需要的時間可以有很大差異。例如,英國實現工業化用了大約200年,日本實現工業化用了100多年,而韓國實現工業化只用了30多年。究其原因,主要是韓國抓住了新一輪世界產業結構高速和新科技革命的機遇。應該充分利用信息革命的到來,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信息技術在各行各業特別是在制造業的應用,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進而實現全社會生產力的跨越發展。制造業是工業產業的主體。據統計,制造業的增加值占整個工業產業的78%,從業人員占82%。國內生產總值的約40%、財政收入的50%、外貿出口的80%來源于制造業。因此,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重點和主戰場應當放在制造業信息化。
3.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的總體目標是通過信息化全面提升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制造業信息化工程主要包括制造業信息化關鍵技術產品研究開發和應用試點示范兩部分。前者主要任務是開發符合中國國際的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系統、過程自動控制系統、企業管理與電子商務系統、含有楊制造系統、網絡制造系統,為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提供技術支撐;后者主要是抓應用試點示范,在制造業企業推廣普及信息技術。在數字化設計與制造方面,要重點開發三維計算機輔助設計、產品數據管理系統、虛擬制造、中高文件數控加工裝備等;在過程自動化方面,要重點開發生產過程執行系統和程控系統;在企業管理與電子商務方面,要重點開發企業資源管理系統、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企業客戶資源管理系統、企業電子商務平臺等;在集成制造方面,要重點開發支持企業整體解決方案的軟件平臺和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統;在網絡制造方面,要重點開發基于網絡的異地協同設計與制造、全球化采購及網絡化銷售服務等;在應用試點示范方面,在試點省的框架下,要重點抓一批試點示范城市、試點示范行業和試點示范企業。通過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一是要突破一批制造業信息化重大關鍵技術,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市場競爭力的新產品;二是要建立一批制造業信息化應用的示范企業和示范區域,并通過輻射和擴散效應,提升整個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使我國制造業信息化整體 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從大約15年縮短為10年左右;三是要培育一批制造業信息化軟件企業和制造業信息化咨詢服務公司,推進產業化;四是要培養鍛煉一大批人才,形成一支能夠持續推進制造業信息化的隊伍。
4.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是一個系統工程,在推進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首先,要堅持政府引導,市場化運作。政府的主要任務是營造環境,做好項層設計,通過制定政策、建立標準、整合資源、培育中介服務機構以及組織對重大關鍵共性技術的研究開發、推廣應用、試點示范等,為實施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提供必要的“土壤”、“溫度”和“水分”。這里所說的政府,即包括中央政府,又包括地方政府;既含科技行政主管部門,又含綜合經濟管理部門和產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形成制造業信息化萬馬奔騰的局面,必須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作用,做好各有關部門的協調和集成。
其次,要堅持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一定要使企業真正成為制造業信息化的主要投資者、主要實施者和主要受益者。政府要積極引導,但不能越俎代皰。加入世貿組織以后,對于企業來說,一個根本的變化是國市場國際化,出門就是國際市場。過去說“狼來了”,現在“狼”真的來了。中國企業要與“狼”共舞,首先必須使自己成為“狼”。那么中國的制造業企業怎樣才能從“羊”變成“狼”呢?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加快用信息技術武裝自己,通過信息化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企業為主體,不等于企業單打獨斗,要繼續提倡和鼓勵產學研結合,優勢互補。這里所說的企業,也包括為制造業信息化提供服務的有關軟件企業和集成服務商。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為我國信息產業創造了一個巨大的市場,有關企業要抓住這個機遇,積極投身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在為制造業企業插上信息化翅膀的同時,實現自己的騰飛。
第三,要堅持以體制創新為保證,不能單純就技術論技術。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必須與制造業企業的“三改一加強”(即改革、改組、改造和加強管理)有機結合。海爾集團等推進制造業信息化的經驗表明,制造業信息化并非僅僅是買計算機和上互聯網,而是首先要更新觀念,打破舊的模式,進行業務流程再造和結構重組,轉換經營機制,深化企業內部的人事制度、勞動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否則,有可能事與愿違。因此,企業實施信息化一定要從實施需求出發,選擇好突破口,這樣才能事半功倍。
第四,要做好與計算機輔助設計(CAD)和現代集成制造(CIMS)工作的銜接。“九五期間”在科技部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計算機輔助設計和現代集成制造應用工程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不僅幫助一萬多個企業甩掉了圖版,建立了六百多個計算機輔助設計應用示范企業和二百多個現代集成制造應用示范企業,而且培養了人才,積累了經驗,初步走出一條有中國特色的制造業信息化之路。這是我們在“十五”期間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的重要基礎。我們要繼續堅持“抓應用,促發展”的方針,即首先抓應用,抓信息技術在制造業的推廣應用,然后在應用過程中不斷發展技術,逐漸提高和完美。要繼續堅持“企業說好才是真好”的原則,把企業競爭力是否真的提高了和企業滿意不滿意作為評價制造業信息化工程搞得好不好的根本標準。
第五,推進制造業信息化,領導是關鍵。制造業信息化是一場革命,關系到對原來利益格局的調整和權力的再分配。從某種意識上說,推進制造業信息化的過程,就是一個從“人治”到“法制”、從“暗箱操作”到“在陽光下行使權力”的轉變過程。因此,強化管理和控制,必然會受到習慣勢力的反抗,受到某些人的抵制。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企業主要領導的支持和堅決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工作就在可能夭折。因此,必須充分認識一把手在制造業信息化工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強對企業一把手的培訓,堅持企業信息化工程要一把手親自推動。
為積極推進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加快提高我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十五”期間,科技部會同原國家經貿委、信息產業部、國防科工委等啟動了制造業信息化工程。目前,這項工作已經在全國27個省(自治區、直轄市)、47個中心城市和2000多家企業全面推開,正在向縱深發展。